抓住这8点,你的孩子也是学霸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但是其中有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却有害无益。下面4种中国式礼貌,可谓历史悠久,但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并无益处,家长不可不察。明察之后,或许您的教育观念会有所改变,不再犯这些“礼貌性”的错误。
: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玩具,2岁的妹妹来捣乱,于是两人争抢起来。这时,妈妈看到了,抱起妹妹,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比你小,你要让着她!”哥哥听了妈妈的话后,情绪大爆发,边哭边嚷:“不让,就是不让!”妈妈生气地说:“真不懂事!”然后,抱着妹妹走了。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在这样的文化教育下长大。但是妈妈希望6岁前的孩子就遵守这个传统,背负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道德包袱,就未免有些苛刻了。
谦让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用这种传统的礼貌规则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导致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有恃无恐,变得越来越任性。
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家有二宝的家庭里,还发生在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比如,小区里的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发生了争吵,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和睦相处,通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
“你大些,要让着弟弟妹妹们。”
其??,在孩子争吵时,父母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你可以问问孩子们:“嘿,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让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们说明情况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如果是因为大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分享玩具,那么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你可以引导他说:“嗯,你的玩具你有支配权。不过,如果你愿意拿出来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不仅会玩得更开心,还会更加喜欢你。”如果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无须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玩具给小孩子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那是哥哥的玩具,这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可以这么跟孩子们说:“滑梯是大家的,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玩,你们排队轮流玩吧!”
: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构建
案例: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妈妈就交代孩子,等见到爷爷奶奶时一定要大声问好。孩子到老家见到爷爷奶奶,却怎么都不肯开口叫人。妈妈不耐烦地说:“快喊爷爷奶奶啊,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太不听话了,一会儿不让你吃饭。”结果,妈妈越批评孩子,越想逼迫孩子打招呼,孩子越是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尤其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基本的社交礼仪,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如果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基本礼仪,而采取逼迫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对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往往父母越逼迫他就越叛逆。
还有的父母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为给自己找台阶,就说孩子内向。比如,妈妈带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熟人。妈妈忙拽拽孩子,说:“快,叫阿姨。”可是,此时孩子不争气地直往妈妈身后躲,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无奈地对熟人说:“我儿子太内向,真不好意思!”
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说儿子内向,却没看到此时孩子咬了咬嘴唇,满面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妈妈直接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于
抓住这8点,你的孩子也是学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