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教学要点】
1.《春秋》与《左传》及“春秋三传”
“说明”
:辟、避;通假:无、毋(勿):
:佗(它他)、焉、国、参、毙、贰、生、启、诸、其
:惊、参、度、启、生
:宾语前置、双宾语、动词使动、主语省略
——能够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音韵现象尤为丰富——要精心研读原文和批注,力求字(词)句通晓,举一反三。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一、《左传》的地位及影响
:完善和发展了由《春秋》开创的编年体史书体裁,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古文观止》选其34篇,独占二卷,几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左传最善于战争描写著名的篇章有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小说、戏剧等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题材。
。
4.《春秋》暗寄褒贬、《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成为史家撰著的原则,从司马迁起史家有论赞,更受《左传》的启示。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二、《左传》的作者与成书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人认为它是一部解说和阐述《春秋》的著作,改称其为《春秋左氏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 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这个问题历来争论最多,到现在学术界仍没有一致的看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现代认为:先秦的典籍很少由个人执笔写成,大多由各学派的门徒不断补充、发展,经历若干年代才成为定本。从《左传》本身的内容和先秦著作的成书的一般情况来考察,我们认为《左传》很可能是由鲁国历代的史官用口头传诵的方式来解说《春秋》,又经过若干年代的提炼和增补而丰富起来,这当中还采汇了列国的国史资料和其他文献。到了战国初年,才有了弟子根据老师的口传,有意识地按《春秋》的体例和纲目写成传记。古代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弟子们按其祖师的左史之官来命名,就称之为“左氏”,这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先有口传而后成书的道理是一样的。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它最后成书,可以确定为战国初年,战国晚期已流行于中原地区,当时的文集《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都征引过《左传》的文字,后司马迁作《史记》,刘向作《说苑》、《新序》,征引《左传》的材料就更多了。
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三、《左传》的体例及春秋笔法
《左传》是我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全书共18万字用鲁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BC722-BC468),总计254年间各诸侯国的重大史实。从汉代起,《左传》被列为儒家经典;唐代,唐文宗下令把《左传》跟《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一起镌刻于石,立于太学,称为十二经;到了宋代,又加列《孟子》,合称“十三经”。因此它一直是古代士人们必读的书,它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史学和语言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春秋比较简洁,往往只有一句话来叙述一件重大的历史,而左传则将其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了。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在《春秋》中仅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在《左传》中衍为700多字的首尾完整的文章。《左传》原来没有篇目,为后人所加。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
郑伯克段于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