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 】是由【幸福人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
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
《传承国学经典彰显办学特色》
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无疑肩负着比其他学科更重的责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早期阅读、背诵大量优美的经典,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感悟与表达,还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学校自2011年起打造语文课改特色,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经典的阳光照耀拔节的生命,让孩子的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涵泳工夫兴味长——诵读特色形成
(一)立足校情发展特色
我们农村学生大部分父母因打工挣钱,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关爱、管教和引导,孩子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对父母不尊敬,不爱做家务,缺乏礼貌,甚至有撒谎的坏习惯。
为了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孩子的行为习惯,我校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来增强孩子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培植下了爱心、诚心、孝心,通过学习《弟子规》、《论语》之后,他们懂得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也懂得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二)立足课堂研究,形成课堂特色
我们以课堂为圆心,向课外扩展,形成一个“文化场”。各年级组深入研究教材,寻找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典型文本,进行重锤敲打,在组内研讨、上课,然后推选优秀课在全校交流。于是,一道道以现代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语文“盛宴”呈现在我们面前:袁向春老师执教《但愿人长久》,勾勒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美
(五)建立两项机制
开展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为了将经典诗文诵读落在实处,学校建立了三个保障机制:一是定诵读时间,每天晨读坚持诵读20分钟,为此特安排每天上午7:30-7:50的时间为经典诵读时间。语文课上,课前让学生诵读每周一诗或两诗(一、二、三年级一诗,四、五、六年级两诗);二是定检查人员,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三是定诵读内容,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诵读、背诵计划和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各年级开展了各种实践活动。三年级“经典诗文大擂台”,设计了“为画配诗”、“我为古诗找作者”、“数字诗句大比拼”等活动形式,诗意荡漾、乐趣无穷;四年级“赛诗会”,以《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背古诗为主要内容,分必答与抢答,学生争先恐后,一展风采;五年级“东坡文化”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地推进;六年级“诵诗会”、“诗文表演”、“名句接力”等异彩纷呈。
学校举行“国学经典诵读”等汇报活动,期末评选并表彰“经典诵读小明星”,促进了学生的持久兴趣和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确保两个延伸
我们坚持立足于校内、放眼于校外,实施两个延伸:
。“家长学校”定期开课,聘请专家给家长做讲座,使家长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倡导父母子女共读。
。我们主张学生要将书读“活”。除了背诵、积累,同时引导他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和作文中学以致用,变“要我记”为“我要记”。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初见成效
(一)早晨因经典而美丽
踏进学校的第一件事,孩子们便是享受经典的熏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将这首诗演绎得如同音乐一般美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在品味范仲淹忧
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声音如长夜中的明灯,点亮我们心中的智慧,在学校的上空回响……“口诵其文,耳闻其声,心通其意”,师生充满韵味的新一天开始了。
(二)课堂因经典而精彩
有人说,语文教育其实十分简单,十分素朴,无非就是“吟诵吟诵,再讨究讨究;讨究讨究,再吟诵吟诵”,如此必有大效。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包容,像流水一样从容的是老师娓娓的朗诵,如溪流一样清脆的是孩子们投入的背诵;课堂短暂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追求,爱国情、智慧美、山水乐,老师矢志不渝地带领着孩子们去追寻人生的至情至理;课堂宽容的四十分钟更有了如水的自由,无论何种观点,无论是好动还是喜静,一切都开始顺乎天性,上善若水。
(三)思想因经典而深刻
诵读经典,我们的学生有了思想。流连于水绘园、花木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诗句脱口而出;被老师表扬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谦逊表露无遗;松下读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对话汩汩流淌……经典,像氧气一样慢慢浸润孩子的心扉,传统文化给他们注入的是富有灵魂的血液。
文以载道。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丽雅致,《诗经》的拙朴自在,《史记》的开阖跌宕……它们里面都蕴涵着“道”。在咀嚼中体悟,从体悟中吸收,学生的举手投足有了悄然的变化:学习上潜心思考的多了,交往中主动宽容的多了,家庭中体贴孝敬的也多了。我们期待孩子具有追求卓越的品质,天人合一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公正的操守……而阅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可以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四)教师因经典而成长
教和学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的,当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实惠”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同样也受到它的“滋润”。解读教材时,开始有了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面对学生时,不再只盯着他们的学习,他们的作业;与同事、领导相处时,拥有了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和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老师们在对《论语》的分析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对“老庄”的解读中品味自己的哲理人生,在对唐诗宋词的吟诵中咀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绵长滋味……可以说,老师们在选择经典的同时,更选择了一种成长方
式。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展愿景
书海浩瀚,经典的阅读任重道远。我们将开辟经典诵读更美好的前景:
(一)在“听”与“读”中感悟积累
我们将把学校红领巾广播台的主播内容定为经典诵读,由学生主持,播放经典诗文诵读节目,安排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经典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内容。另外每周安排1节课作为“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全校学生诵读教育局发下来的国学经典中的诗文。
(二)在“看”与“抄”中拓展积累
学校即将建设的文化长廊将开辟传统文化名人专刊,各班利用班级橱窗开辟“古诗角”、“经典壁”,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帮助记忆。同时,布置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学会有目的地进行经典诗文的拓展积累等。
(三)用“赛”与“查”来强化积累
我们将扩大阅读经典的范围,继续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各种比赛。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辅助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浏览古诗词网站,向学生和家长推荐精品,加强自主学习,涂抹亮丽底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创建语言规范化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力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交融,课内与课外相沟通,形成立体效应,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去探寻语言的生命之源,去塑造一个个具有丰厚底蕴、完美人格、高尚境界的幸福的通小学
2014年春
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师生语言文字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