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京派海派修复.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四章 京派海派小说
一、京派小说
(一).关于“京派”:
30年代,一些未曾南下的原文学研究会中的京派作家,他们继续活跃于北方,逐渐形成京派作家群。他们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杨振声、林徽因、朱光潜等。“京派”在30年代与“左翼”、“海派”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
(二)、名称的由来:
“京派”和“海派”这两个概念,最初出自京剧界,18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徽汉合流,京剧创立。
到19世纪后期,特别是八国联军进京后,一批京剧名角流落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
注意:“京派”与“海派”虽然与北京和上海有关,却不是两个单纯的地域性概念。文学上的这两个概念的出现,与30年代开始的关于“京派”和“海派”的论争有关。
论争首先是由京派挑起的。
1933年10月沈从文刚刚接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于第九期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那些主要在上海的新派作家,指责他们对创作缺乏严肃性。

稍后又写了《论海派》一文,对上海某些文人作风提出更为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是“名士才情”加上“商业竞卖”,命名他们为“海派”。而对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则标榜为“诚实与质朴”。拉开“京海”之争。
此文发表后引起了苏汶等沪上作家的反批评,在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论争中,有不少作家写了文章,介入其中,连鲁迅也写了《“京派”与“海派”》等文章,鲁迅的观点是京派和海派都是帮闲而已,只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
“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
京派
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又称北方作家群。他们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
(二)“京派”的阵营
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以北平的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三部分人:
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俞平伯等。

京派海派修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4.89 MB
  • 时间2017-08-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