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绝对贫困与/ 解困 0之路
) 马克思哲学特质的一个表达
李齐
摘要: 资本统治的私有制社会, 异化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的表现或确证, 而人
对物的单纯拥有衍生了人的感觉的绝对贫困" 马克思认为, 异化的扬弃和异化走的
是同一条道路, 如此一来,人的感觉的这种异化状态孕育着走出困境的巨大力量, 从
而使人们摆脱感觉的贫困而达到丰富性状态成为可能"
关键词: 异化劳动; 感觉的绝对贫困; 实践; / 理论家 0
众所周知, 资本的文明时代是资本对劳动支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 人的感
觉因资本对人的抽象统治而异化, 最终沦落为绝对的贫困" 以往的形而上学家未能
发现感觉与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此相反, 马克思通过区分对象化活动和异化劳
动, 揭示资本与感觉之间的内在关系, 道说了感觉沦为绝对贫困的缘由, 而且阐释了
感觉从绝对贫困中恢复其丰富性状态的真正途径"
一!感觉之绝对贫困的形成
不可置疑, 资本开辟了现代世界的文明, 但颇为诡异的是, 这个现代世界呈现出
与文明相反的景象, 即人对物的依赖和物对人的统治" 在 51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6
( 以下简称 5手稿 6) 中, 马克思说道, / 资本的文明的胜利恰恰在于, 资本发现并促使
人的劳动代替死的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0在马克思看来, 资本文明的胜利, 并不在
于作为实物形式的财富在社会中的增加, 而是人的活劳动代替了死的物的地位"
在私有制社会, 人获得对自身对象化实物的感性表现,是以异化劳动生产出来的
*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存在论意
义 0( 项目编号 201 1113 0102(XX) 5 ) ,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 51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6, 人民出版社 2以X) 年版,第 71 页"
感觉的绝对贫困与/解困 0之路
8 1
私有财产为条件" 如此一来, 异化劳动生产出来的物不仅不依赖于人, 反而成为了统
治着人的异己的力量" 究其原因, 马克思指出, /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
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表现"0这即是说, 以人的异化劳动为基础形成
的私有财产, 它是以实物的形式确认的人的异化,是人的异化了的生命的物质和感性
的表现" 如此表明,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具有同质性" 因此, 人/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
此变现为异化, 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 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 而且越受自己
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0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在体察由异化劳动生产出来
的物的性质时,说明了这种非人化对象的存在物是与人相分离, 并统治人的异己力
量"
感觉的绝对贫困何以形成?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物, 人需要在与他的对象化产物的相互作
用中确认自己生命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说道, /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
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
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 人只有凭借现实的!自然的!感性的对象才能
表现自己的生命"0因此, 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对象化关系的原理,人只有在感性的
对象中才能
感觉的绝对贫困与“解困”之路——马克思哲学特质的一个表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