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湿地.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国湿地 】是由【抱琴】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湿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湿地
危骞李恒彭灿珍一提到地球,可能大多数人的脑中第一闪过的就是NASA那张著名的蓝色星球照片。从数万米的地外高空俯瞰地球,呈现出的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我们的星球,约有71%的表面积被海洋所覆盖,只有29%的表面积是陆地,但是水与陆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在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地带,还有第三种亦水亦陆的环境。这,就是湿地。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湿浸的土地。湿地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就在仅仅五十多年前,人们用在湿地之上最多的字眼还是诸如“荒芜”“蛮荒”“开垦”等词眼。开垦、填埋、抽取,是当时人们对待湿地的主旋律。好在终于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上世纪50年代,“湿地(wetland)”这个词语首次出现了,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海滨城镇拉姆萨尔,多个国家签订了国际湿地公约,公约给出了对“湿地”的广义定义:不论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碱沼地、泥炭地或水域,并且具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地方性或国家性的行为以及国际合作来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以助于全球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迄今为止,湿地国际公约已经有168个成员国,2127块湿地一共205448714公顷。我国也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现在已经有4l块国际重要湿地,共计3709853公顷。
湿地公约还相应地制定了一个湿地类型的分类系统,一共包含了42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天然湿地32种。湿地按照成因大致可以分为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海岸和近海。从湿地的广义定义我们又可以推出,河流包括了常年性河流、季节性或暂时性河流、泛洪河滩等,湖泊包括了常年性淡水湖或咸水湖、季节性或暂时性的淡水湖或咸水湖,水库是人类为了灌溉、饮用、发电以及防洪而修建的蓄水设施,沼泽则包括了沼泽草甸或草地、苔藓沼泽、草本沼泽、灌木沼泽、森林沼泽以及盐沼地、温泉地热湿地、地下泉水汇聚地或绿洲湿,海岸和近海则包括了浅水海域、潮汐下水生层、珊瑚礁海域、岩石性海岸、沙石海滩、淤泥海滩、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海岸性淡水湖或咸水湖、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等。
我国的湿地,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湿地种类,长江和黄河是最著名的河流湿地,而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类湿地,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则是著名的通江淡水湖泊类湿地,若尔盖是典型的高原泥炭沼泽类湿地,而三江平原则是河流冲积湿地,香港米埔是海湾湿地的典型代表,福建漳江口则是日渐稀少的滨海红树林沼泽。
当我们把这些湿地类型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逐个对照,不难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或多或少有某种或某几种类型的湿地存在,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几乎无法割离。没有湿地,就没有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没有我们健康的生存环境。
湿地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在中面,从最东部的滨海滩涂到最西部的贫瘠戈壁,甚至在最干旱的沙漠中,也有湿地的存在——绿洲湿地,承载着整个干旱沙漠的生命。湿地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它们以各种方式存在着。湿地的种类如此多样,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其成因的多样性,地表水径流和雨水、地下水、潮汐海水、人工导渠等等,都是湿地水的来源。
湿地过去在人类眼中是充满了毒虫和瘴气的蛮荒之地,其实湿地是水陆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方面都有着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直到近几十年人类加强对其研究以后才发现。其生态作用之大,与森林和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多水。一部分水积存在湿地地表,还有大量的水储存在植物内部、土壤的泥炭层和草根层中,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之为“天然蓄水池”或“生物蓄水库”。湿地特别是湖泊湿地,是显而易见的天然水库,我国现有湖泊的总蓄水量约为7077亿立方米,%,而长江中下游湖群就占有其中的10%,约750亿立方米。
而在蓄水方面起到巨大作用的另外一种湿地类型是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沼泽湿地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土壤中草根层和土壤缝隙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此类湿地虽然水位不高,但大多土壤处于水饱和状态,此类土壤具有其水文特性,土壤中的挺水植物和泥炭层孔隙使得每公顷沼泽湿地可蓄存2000~15000立方米的水量。不过往往这部分类型的湿地,在蓄水功能方面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湿地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湿地中蕴藏了大量的水资源,这些水资源不但可以参与水的生态循环,同时还能涵养地下水,在枯水季节予以补给。湿地不但能储水,还能净水。湿地具有强大的沉积和净化作用,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流水进入湿地后,各种物质随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其中的有毒物质被迅速分解。现在各地都已经在尝试建立人工湿地来处理污水。
湿地还是调节小气候的天然空调,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尤为显著,湿地的周边区域显得比其他区域的空气更为湿润。如今特别是在大型城市,随着排放污染的增加和城市河流的干涸,人们正在刻意营造大型的人工湿地来调节城市的气候和空气质量。沿海湿地还有防止海水侵蚀海岸,减少海水向内河的倒灌、抵御台风、降低土壤的盐碱化等作用。
湿地中的矿产资源同样非常丰富,不仅有泥炭、矿砂和盐碱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石油蕴藏库,我们所熟知的大庆油田就建立在东北的湿地之上。
有水的地方也是生命存在的地方,湿地几乎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甚至超过雨林。我国的湿地从海滨红树林到高山冰川,湿地类型多样,具有众多独特的生境,由此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据统计,全国湿地有高等植物2000余种,鱼类1000余种,两栖类300余种,爬行类100余种,鸟类300余种,哺乳类30余种,这其中有不少都是珍稀、濒危的物种。
在水下,湿地是大量鱼类的繁殖地和产卵场所,特别是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生植物繁茂,鱼类的食物丰富,是大量鱼类优良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均有上百种鱼类,这里丰茂的水草和挺水植物是它们产卵繁衍的绝佳之地。水陆之间则是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领地,特别是我国湿地的龟鳖类。湿地的龟鳖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还未被人类所知晓就已经丧失,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一些珍稀龟类,如我国的绝大多数Cuora属闭壳龟种类,均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
湿地由于其处于水陆过渡的特殊性,动植物既有水生特征,也有陆生特征,从而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独特而且丰富的遗传基因。我国对湿地基因最大的利用莫过于杂交水稻。著名农学家袁隆平教授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中,利用南方多个省份的野生水稻进行杂交实验,最后利用出自海南岛湿地野生稻的优良基因,培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大幅降低了制种成本,使水稻产量成倍提高,开创了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新局面,每年的增产量解决了几千万人的粮食问题。而在我国湿地,还存在大量的野生经济作物的基因资源,例如野生大豆等等,光是农作物对于野生湿地的基因利用和改良,就有大量的潜力值得我们去挖掘。
湿地在人文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某些湿地还具备人类文化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的属性,能够营造出极具欣赏效果的自然景观,若尔盖花湖、东洞庭湖、青海湖鸟岛、都因为其优美的湿地景观和独特的鸟类资源而吸引着广大的游客。同时湿地对于居住在其周围的人类来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湿地公约,全称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显而易见,湿地最开始的保护重点在与水有着密切依赖性的鸟类。保护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始终是湿地保护的主旋律。作为全球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它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提供了无数植物和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水和有机养分。湿地蕴含了丰富度极高的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同时,湿地也是重要的植物基因库,比如我们所吃的大米,水稻就来源于湿地,这几乎是全球一半以上人类的主食。
湿地既然如此有用,那是不是在到处都被视若珍宝呢?可事实恰恰相反,湿地现在虽然正吸引着全世界环境保护的目光,但是同样湿地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特别是人为的威胁,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那么“减少”“退化”“破坏”是主旋律。
湿地系统的多种角色和对于人类的价值在最近几十年中正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所认知,对于丧失的或退化的湿地恢复将需要大量的开支,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同时也是在和日益加速的水危机和气候变化比赛。
湿地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开荒”,以我原面积约650万公顷,在1949年以前,其中有一半以上被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冲积而成的中国最大的低地沼泽特别是苔草沼泽所覆盖,绝大多数地方人类都难以通行,而到了21世纪初,,1949年以来,,在我们国家加入拉姆萨尔公约18年后,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91万公顷,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减少80%多。而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围湖造陆是最主要的威胁,在“千湖之省”的湖北,上世纪50年代初,尚有湖泊1066个,总面积约83万公顷,而现在仅存约300个,,缩减近70%。
当前湿地的大面积减小现象略有减弱,但仍有大量中小规模的开垦和不合理开发,特别是针对自然湿地的开垦和开发,使得已经稀少的自然湿地面积仍旧在持续萎缩。
退化是湿地的另一个重要威胁,虽然表面上湿地的面积不变或减少较小,但湿地本身的功用已经大大减小,同时受气候、季节等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程度继续加大。以若尔盖为例,这片红军长征时多次跨过的高原沼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被大面积开挖沟槽进行大规模排水,疏干沼泽以开辟为牧场,近年来又在开沟排水的同时,修建拦水设施,开源的同时节流,加速了沼泽湿地的干涸和退化过程。而随之而来的并不是丰美的草场,沼泽在地表失去积水之后,植被向草甸变化,由于土壤的有机质大量减少,草甸的草生长高度明显变矮,同时土壤开始局部出现碱化,沙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湿地退化不光是表现在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过度地取水和调水、肆意地排污排洪,都是导致湿地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的重要原因。
偷梁换柱式的破坏则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如今湿地还缺乏一个通用的、立体化的综合评估机制,往往湿地面积作为单一的评估指标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简单地追求面积,将相同面积的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等同,将退化的湿地和健康的湿地等同,为了给利益开道,将优良的天然湿地围垦填埋,而花更多的钱建设人工的湿地公园取而代之。这在以前的耕地管理中普遍存在,现在又沿用到了湿地管理中来。
湿地的威胁,不仅仅在于直接破坏,因为阻止破坏是湿地保护的共识,现在更大的误区在于误以为已经进行保护下的破坏,这种破坏,让湿地在保护声的笼罩下遭受着毫无任何前景的破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湿地不仅仅只是水和土地,它是复杂庞大而又有序的生态系统,它通过水与土壤的承载,包含了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自身。而我们现在保护的误区多在于,把人类自身凌驾于湿地之上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湿地系统的一个环节,也在参与里面的能量交换。另一方面,只重视水和土壤,而对里面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视而不见,特别是一些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而非某个特定物种为主要目的湿地,网捕鱼、电捕鱼、猎杀野生动物特别是雁鸭类、偷拾鸟卵、在产卵季捕鱼,特别是电捕,对整个水域的水生动物,甚至包括鸟类都产生了灭绝性的影响,而这些,几乎没有任何监管,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水还在,土还在,鱼没了,鸟没了,蛙没了……修筑的大坝也许在湿地的外延,但是大坝蓄水淹没了保护区的溪流,特有的鱼类与两栖类适应不了库区生境,尚没有被人类认识便有可能已经消亡,完全依赖湿地的爬行动物包括水龟和鳄鱼,在国内已经消失殆尽,最后残留的南方种群也正在遭受着极大的捕捉压力,正以极快的速度消失,也许不出几年,不光是早已龟类踪迹不觅的平原湿地,就连山区湿地,也无从看到野生龟类的身影,而迄今为止,我们连最基本的法律和监督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这些近乎疯狂的掠夺性开发湿地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仅是简单地造成了生物资源的衰竭,同时会对湿地的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衰退。湿地所遭受的威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就河流中下游的沼泽和湖泊湿地来说,调节洪水的功能严重下降,因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大面积减少,导致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储水量在近几十年中丧失近350亿立方米,其中鄱阳湖45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河流上游的森林遭到破坏,大量的泥沙被带入河流,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在河流的中下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湿地的退化同时降低了泄洪能力,而1998年的特大洪水,在安徽大通水文站所获得的60天洪水总量超过4000亿立方米,平均每天约60多亿立方米。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水资源的日益恶化,湿地作为水资源的存储和补给资源显得越来越突出。湿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将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此一来,全球如今都在极度关注湿地及其保护和利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我国也于2007年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承担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履约具体工作。国家为湿地保护投入的资金逐年加大,截至2012年,已经投入近50亿元的保护资金,预计到2015年,将投入100多亿元资金到湿地保护上来。中国现有550多处湿地或以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210多处,其中41处湿地加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虽然每年的保护经费都在增加,但收效如何,我们也许应该进行更多的反思:我们保护湿地到底在保护什么。如今最大的威胁,不是在我们没有采取保护的行动,而是在一系列保护行动的落地上,是否保护了和湿地相关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动植物?是否有有效的监管?是否在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之间移花接木?

中国湿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抱琴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2-09-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