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国农业劳动力从“内卷化”向“空心化”转换研究 】是由【碧痕】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从“内卷化”向“空心化”转换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农业劳动力从“内卷化”向“空心化”转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摘要:历史上,中国以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方式来应对人地矛盾,但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后,中央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内卷化”困境得以破解。然而,在破解过程中,却因为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造成了“空心化”。本文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机制,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兼业化”来解决“空心化”问题。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转移;“内卷化”;“空心化”;农业比较利益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6-0093-06
一、农业劳动力“内卷化”
(一)“内卷化”概念解析
“内卷化”的概念源于康德(ImmanuelKant)、戈登威泽(AlexanderGoldenweiser),由格尔茨(CliffordGeertz)首先将“内卷化”概念用于农业和农村问题,黄宗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论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郭继强则将工资制度引入“农业内卷化”中,在综合格尔茨、黄宗智二人的基础上,对“内卷化”提出新的理解,认为内卷化是对经济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户)自我战胜和自我锁定机理的一种概括。“自我战胜”强调战胜了增长的人口对维持生计所带来的压力;“自我锁定”则强调家庭农场对劳动力投入的决策锁定在边际产品价值和平均产品价值等于生存工资的最小值中。
(二)农业劳动力“内卷化”概念的理解
关于农业劳动力剩余的概念,学界普遍理解是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多于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法下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量。与此不同的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多于农村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量。农村中除了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以外,还有大量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是一个产业概念,农村劳动力是一个地域概念,然而许多人往往将二者混淆使用。而“农业内卷化”实质是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它与农业劳动力剩余不同,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边际递减状态下,人们企图在农业内部寻找保持或提高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效率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一般是在有限的土地上继续投入农业劳动力,通过精耕细作方式来进行的。
(三)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局限
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局限很明显: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下降,由此诱致出替代节约土地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但是由于在一定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土地产出率呈现刚性,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下降是必然趋势。通过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产是不切实际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朝不断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图通过农业劳动力“内卷化”方式来解决粮食供给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但都失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政局稳定、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计划生育国策尚未实施等原因,人口出现快速增长,除了三年困难时期以外,60年代许多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30‰。由于统购统销、户籍制度、人民公社“三驾马车”的制度约束,不断增长的农业劳动力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又一次迫使人们通过农业劳动力“内卷化”方式来解决边际劳动生产率问题。最终使得新中国的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同时也制约了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困境再次显现。
二、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困境破解
(一)“困境破解”的历史路径
年鉴学派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提出看待历史的三个时段,即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对于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困境破解的历史路径探索,也可以从三个时段来看:
就长时段而言,速水佑次郎总结过农业发展中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第二阶段是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该阶段的主要政策;第三阶段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显然,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困境发端于第一阶段,在粮食安全等问题解决后的第二阶段凸显出来,并贯穿于整个阶段。
就中时段而言,农业“内卷化”困境逐渐破解的其特征表现为:(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发展,土地规模化的结果,是一个国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终表现。(2)农业无论从产值结构的角度还是从就业结构的角度而言,其比例都将大大降低,即所谓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虽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但是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困境破解,农业劳动人口大幅下降,农业生产总值在绝对值上得以提升,但占国民收入的份额逐渐下降。当这两个特征逐渐具备,则可以充分表明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困境逐渐破解。
就短时段而言,经历过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发达国家在困境破解的时候主要使用三种手段:一种是通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现象不会发生,并提高农业土地规模化耕作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一种是通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的进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生物化、化学化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一种是政府对农业进行补贴,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困境破解的历史路径十分清晰:首先是农业需解决农产品短缺问题,为破解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困境提供条件,主要方法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次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等其他产业部门转移。因此必须解除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束缚。最后,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加深,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在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为主的多种手段“多管齐下”的情况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的困境逐渐破解,农民也将从贫困的境地中突围出来。(二)中国“困境破解”之路
中国具备农业劳动力“内卷化”困境破解的条件是从1984年开始的,当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开始进入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实在1978年后,随着束缚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相继松动和改变,农业劳动力已经开始转移。
1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时期,每一个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时期从1978年一直持续到1991年,主要特点是依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这一时期划分为1978-1983年,1984-1988年以及1989-1991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经历了从农业劳动力本地转移,到乡镇企业超速发展吸收大批农业劳动力,再到大批乡镇企业停业停产、大量劳动力回流农业的过程。
第二个时期从1992年到2003年,主要特点是异地转移代替就地转移。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1992-1997年,1998-2003年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大量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民工潮”不断涌现。第二个阶段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在1998年至2000年三年间增发了3000多亿国债,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拉动了乡镇企业后劲不足导致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放缓的趋势。到2002年,%,数量达到13740万人。
第三个时期从2004年至今,随着中央连续几年出台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中央“支农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务工本地化、东部沿海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趋势。在劳动力转移继续扩大的前提下,“民工荒”现象频繁发生。
2“困境破解”的目标特征显现。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否有提升,可以用纵向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方式。计算一个部门r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公式为:Cr=(qr/q)/(lr/L),即考察部门的产值份额与该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之比。
一个国家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出“U”型特征。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中国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呈明显“U”型变动。,此后逐年下降,直到2002年,。然而从2003年开始,其值开始逐年上升,说明自此以后中国处在“U”型后半段,这是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差异逐渐缩小、农业劳动力的“内卷化”困境得到破解的信号。特别是2004年以来,升幅增大,表明白2004年以后连续若干个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政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逐渐得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现,不仅反映在各产业部门的产值上,同时还反映在就业结构变动。我们选取了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标志性的1978年、1992年、2004年和2008年分别加以考察(见表1)。我们发现,::::,::::。农业产值和就业结构比重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下降,%%。由于土地资源具有刚性,农业就业人数的下降意味着土地耕种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同时说明农业不再通过在土地上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减缓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三、矫枉过正:中国农业劳动力“空心化”问题的提出
(一)农业劳动力的“空心化”
关于“空心化”的概念,许多学者是从经济地理学意义上去解释其含义。本文所要指出的“空心化”,是从劳动经济学意义上来阐释的,是与格尔茨、黄宗智和郭继强等人提出的农业“内卷化”相对应的概念。它不是农村“空心化”所强调的“结果”,而是与“内卷化”概念相对应的“方法”或“努力”。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发生机理与农业劳动力“内卷化”相反,但结果都是引起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它的发生前提是由于技术条件、组织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以及诸如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等原因,导致的农业劳动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它是一种企图在农业内部应对农业劳动投入不足的努力,是农业在面对不同于劳动力过剩情况下的又一种“自我战胜”。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或高素质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的只能是老年人、妇女,甚至是儿童,其劳动强度弱、文化素质低,这种“自我战胜”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粗放型的农业经营方式。
(二)农业劳动力“空心化”现象的实证分析
我们选取了全国各地区的6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它们分别是重庆市巫溪县万古乡孔梁村、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章兴村、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周家岭村和孙官庄、重庆市酉阳县麻旺镇长兴村以及四川省安县高川乡新桥村(按顺序编为村1-6)。这些村落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并有少量养殖业和林业。大部分调研村都希望有优良的机械设备来支撑农业生产,这可能也是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呈现出数量减少、素质普遍降低以及结构性失衡三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在走访的6个村中,各村在家务农的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其中,只有山东的村(4)超过了50%,位于湖北的村(2)务农人数最低,%,说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
第二个特征,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降低。在6个村中,有意愿在家务农的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比例为:%、%、%、%、%、%。6个村的务农意愿比都低于50%,其中以山东的村(3)、村(4)为最高,湖北的村(2)最低,%。同时,愿意在农村务农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留守在家的妇女,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第三个特征,农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失衡。农村中务农的劳动力以妇女、老年人甚至留守儿童为主。这无疑是农业劳动力“空心化”的表现。显然,这种努力也必然陷入困境。
首先,由于农业劳动力不足,造成了普遍的粗放式经营。用各村的耕地亩数除以实际务农的人数,得出各村劳均耕地数量分别为(单位:亩/人):、、、、、。其中重庆的村(1)、山东的村(4)实际劳均耕地数量最低,但也在2亩/人以上。位于四川省的村(6)由于地处山区,主要以林地为主,耕地也主要是坡耕地,。由于务农的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加上土地碎片化严重,粗放式经营不可避免。据调查,%。其次,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受到农业劳动力素质的严重制约。同时,因为农业资本稀缺,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等,难以诱致出替代劳动力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再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衔接市场与农民的重要组织,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同样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头人)。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良,无法承担起农业现代化的责任。
四、中国农业劳动力由“内卷化”向“空心化”转换的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劳动力从“内卷化”向“空心化”转换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