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陶行知故事有感 】是由【森林书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陶行知故事有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读《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
初一(5)班秦丛丛
——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空隙
说起教育家,人们都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
的教育家,他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我还知道一个教育家,他具有实事求是、知错求改、无私奉献等精神,他就是我们的榜样陶行知。我读了一些陶行知教育故事,从中学到了许多人生哲理。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他是中国人民教
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
1927
年,陶行知
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材教育活动。
1930
年4
月,国民党
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他。
1932
年,陶行知在上
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困”、“劳工幼儿园”,继续推选中华普及教育运动。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一生都奉献在了
文化教育运动上,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亦手空拳办起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东张西罗,左支右出,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算了,但他们坚决不答应。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很借故挪用公文。他自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拿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不堪,又肌肠辘辘,但仍
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学校。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就是“以教人者教已” ,走“建
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一撇一捺一个“人”,但是要做一个像陶行知那样严明律已,以身作则的人还真不容易,所以,我鼓舞大家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向陶行知看齐。
宽容的对待他人
丰县初级中学七年级(13)班,王淼影,
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
这个故事写了陶行知看见一位男生拿着砖块砸同学,陶行知把那男生叫到办公室里,通过奖励小男孩四块糖的事教育了他,让男孩知道了错误。
陶行知真令人佩服,因为他的教育方法与别人大有不同。一个男孩在学校里拿一块砖头砸同学,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也是属于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了。要是换做别的老师,早就对男孩不是又打又骂,就是对他拳打脚踢的了,哪还会像陶行知那个样子,心平气和的跟男孩谈话呢,更不会奖励小男孩四块糖果。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砸人虽然不对,但是因为那个被砸的男生欺负了女同学。这样看来,砸人完全是为了正义,只不过是行为不当而已。理解对方,帮助对方,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说服对方。
我也有过这样一位老师。那是我六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上有人打架了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里。我原以为老师会把他们暴打一顿,但出于意料的是,老师只是教育了他们一下:打架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万一打伤了人怎么办,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我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后,合上了书。我的脑子里还浮现出陶行知教育小男孩的那些文字和情景,令我感同身受。
的确,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
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
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
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
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
学生们的人生之舵。
珍重生命,珍生命
丰初中学七年( 11)班 吴
人生,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人的泪水中束,中的光,往往只被忘而不被珍惜!
—
—
人生,是幸福的,幸福中的甜蜜,甜蜜中的快;人生,是心酸的,心酸中的痛苦,痛苦中的;人生,是充笑声的,笑声中的开心,开心中的泪水;人生,是充泪水的,泪水中的心,心中的微笑⋯⋯
人生如此短,眼睛一一就去了,何不珍惜?死,有惊天地,有平平淡淡。惊天地中真的泪水,而不是惊天地中愉悦的笑声;平平淡淡中幸福地含笑离去,而不是留憾于世痛苦离去!切,珍重生命,珍生命!
“金陵名”之一 ——位于江南岸的燕子,大江流一去
不返,凉而寥廓,感之情不悲从中来。燕子真是“金陵名”
?不,燕子下就会浮起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我看,燕子
不再是“金陵名”,而是“金陵墓”!
当,燕子有两木牌,有力的黑色大字清晰可辨,“想一想∕人生一大事来,当做一件大事去。你年富力,有国当救,有民当,可生?”“死不得∕死有重于泰山,或有于毛,与其投江而死,何如从事村教育,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同胞努力而死!”看到儿,我陷入了沉思,几行短的字,却触目惊心。
正是陶行知先生所!他拜托在燕子旁开茶酒的好友辛甫
暗中留意在徘徊不去的生者, 并且不要多出酒,以免客人喝
醉了更加悲从中来。小小的木牌,不知惊醒了多少欲生之人停下投
江的脚步?物小,功大! 1980年,已88高的子展教授回
“我在南京上大学得了胃。一天,我正在,一
痛来,直使我要了!我便来到燕子,想跳江了却一生。我
抬望去,猛然六个大字映入眼帘——‘想一想’ ‘死不得’。我猛
然悟,打消了跳江的念。”
陶行知先生多么大呀!他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数不数,多如繁星!人,理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古代,自是忠于守、国民的英雄烈士,但如今,英雄烈士已成史。在今天,自是懦弱、不任无能的表!正困,珍重生命,就是勇毅!珍生命,是每一个人的!
“了您和他人的幸福,您自遵守交通法⋯⋯” 广播不停
地叫着,刺耳而尖。眼看就要到了,我心急如焚!突然,一白色的跑狂地速冲来,不知何,一大疾而来。我不由自主地捂住了耳。微微开眼,我看到了最不想看到的西:血腥弥漫在空中,血在路上肆意流淌,汽被撞的一堆。人群里一声尖叫,来的是人无尽的痛苦!广播仍在响着“你的外出着家人的心,切:司机一滴酒,人一行泪⋯⋯”不知何,尖刺耳的广播也得和悦、委婉!
世上没有不去的坎儿,也没有拐不去的弯儿,不要被困大的外表所吓倒,正困,生者何有?珍重生命!世上没有后悔!当厄运降,悲生,多么地反悔、多么可怜地求,上天也不会可怜你,世界是公平的。珍生命!
重于泰山的死,来人真的眼泪,那泪水是无价的珍珠,光无尽!于毛的死,来人悲的眼泪,那泪水是微小的目,无价!
珍重生命!珍生命!
大爱无疆
丰县初级中学七(1)班 刘昭妍
捧着《陶行知教育故事》小册,我细细读来,感受颇多。陶行知
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
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
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 “捧
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以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他把毕
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
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为了唤醒民众,改良社会,挽救民教育。他成立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为了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去当铺了。他教报童识字,让穷苦的流浪儿学识字、学文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曾说:“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有着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纯朴的话语,质朴的行动中无不闪耀着一位人民教育家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谋私利、鞠躬尽瘁的高尚精神的光辉。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混乱,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许多狡猾的商
人在粮食里掺杂了大量的石子、沙粒稗子、霉烂的米,卖给广大人民,赚起了昧心钱,而育才学校也买了许多,这可苦了育才学校的师生。
学生们吃饭时不时地咯牙,有的学生一嚼到沙子,立刻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食堂的餐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饭粒。为了教育学生珍惜粮食,他把学生吐出的饭粒一颗一颗地计数,按桌子分别包上小包,写出数字,教育学生。他说:“如果把这些粮食算作钱,我们得买多少发子弹,多消灭多少个日本鬼子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自己,就拿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午饭来说吧,每天,饭桌上到处都是的饭粒、汤菜直入眼帘,盛剩饭的桶里装了四桶还不够,有时候还得装七八桶,白花花的米饭就这样被浪费掉,真让人触目惊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的古诗,我们初中生做到的又有几个?
掩卷沉思,陶行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数不胜数。陶行知用他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谱写了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姓名:刘雨成 班级:初一(7)班学校:丰县初级中学读《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
前几天读了《陶行知教育故事》,受到很大的触动。通过阅读,让我感受到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我对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立意篇篇“新”,道理句句真
《陶行知教育故事》中所包含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是陶行知先生平
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如“生活即教育”、
“教学相长”、“创新教育”、“教学合一”等。不正是我们现在学
习新课程所需要注意的吗?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这些理论仍让站在教育的最前沿,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我们的学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陶行知先生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迪和思索。我认为,我们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学会至少三个方面: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三、“教学合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先生还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就是平时老师经常所谈到的“教学合一”。我们必须知道,别人的
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去开
花、结果。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的知识,才是自己引以为自
豪的知识,才具有创新的能力。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他道出了作
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
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我们学生也一样,只有品德
高尚的人,才配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陶行知先生指出: “教师的
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
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
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
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 “要
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
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
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
德情操。虽说陶行知先生都是说的怎样让老师教育好学生, 但是这里
面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教我们怎样做一个人,怎样做一个好人,
怎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一生中他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
他为自己定下的师德标准,即“科学的头脑、农民的身手、改革社会
的精神。”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
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我作为一个初中生,
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与同学交往,和
他们做好朋友,我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做真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
——革命教育坎坷多
初一(9)班 谢晓萱
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育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题记
说起教育,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陶行知”这三个光辉而又神圣的字眼。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 。
因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陶行知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在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他花了多年心血来灌溉的南京晓庄学校。但是他不肯放弃教育事业的生涯。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陶行知是知识的母亲。他办的育才小学招收了许多穷个孩子,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学生。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的手留下来,并加以保护给予精心的培育。在以前,有许多逃荒者,有一些孩子在大城市里靠卖报维持生计。可是人们嫌他们“脏”、“没文化”,都不买他们的报纸。有一天陶行知深感
报童们的屈辱,于是让报童们免费学习知识,还举办了“报童工学团”。在陶行知的关心教导下,报童们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说他是知识的母亲一点也不足为奇。
陶行知的教育生涯无不坎坷,但在这个教育事业上,他以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激励着人们走向革命的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努
力,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他的教育使人鼓起信心,满腹墨汁,告诉大家:中国不是“亚洲懦夫”我们有的是知识。
陶行知是人类教育事业的一个典范。他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之才道,尤宜以设立学堂。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他不求任何利益,只希望知识能灌满人心。
教育的作用只是掌托,知道船的航行,但是我们也要奋发图强,展望美好的明天。
陶行知故事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