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中历史文化.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关中历史文化 】是由【飞行的优优】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关中历史文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地区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口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
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系结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周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区,因群山环绕,四周关口,而得名
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
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
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
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
关”二字。关东沿山蟠曲,崖悬虚深,狭小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致江南的交通要道。因为它在军
事上的特别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代散国之关口,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此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来往的咽喉要道,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一致王朝,不论京都定都长安仍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结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特意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
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
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从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守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荒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此后,因为四方关口均设官吏坚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查验过所凭据,使
关中久治安全,坚如磐石,多次防止关外的战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
因为这里一望无际、土地肥饶、天气平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
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
原”获此称呼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
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因为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渐渐减小,不单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
武关也不在关中以内,这样,今天之关中,实质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区了。自然,也
跟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亘古未有的碰撞和改革。
关中地理环境的特色?
渭河平原(WeihePlain)又称(GuanzhongPlain)或盆地,系地堑式。为划分及地
区,关东地区位于以东地区,关西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和渭北(老、、、
等)之间。西起,东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
因在和之间(一说在、、和之间),古代称“”。时为故地,包含、、、、五市及。东西长
300公里,均匀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
渭河平原是断层塌陷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等冲积而成。这里自古浇灌
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1]
渭河平原位于省中部,是陕西最
富裕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的地方。
四周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
用“金城千里”来归纳关中的优势劝告定都关中。
时期,苏秦向陈述“连横”之计,
就歌颂
关中“田肥饶,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积蓄多饶”,并说,“此所谓天
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获取“天府之国”的称呼早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
修睦此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之间,
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
盆地双侧均
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
南北双侧山脉沿断层线不停上涨,

地渐渐降落,形成地堑式结构平原。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浇灌之利,中国古代著
名水利工程如郑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胜,是中国历史
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河山之险,从始,先后有、、、等
13代王
朝于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
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
50%左右,
棉花主要散布于泾惠渠、洛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省要点产棉区。
[13]
关中长久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原由?
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一致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
魏、北周五个盘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在关中建都,所以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称赞,本文经过四个方面阐述,说明优胜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军事要素和政治要素,
是中国古代社会先期建都关中的原由

1、地形
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地处我原西起宝鸡,
东抵黄河,处渭河中下游地区,西窄东宽。秦岭山脉,山峦叠障,宏伟壮观,组成关中南部
天然屏障。关中平原北临渭北山系,北山(崤山陇山)为黄土高原南缘受流水冲击,地形支
离破裂曲折。
2、河流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绝大部分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黄河流域占全区面积的90%以
上,此中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中部。因为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加上地势西高东低,
为兴修水利工程提升了有益条件,为数众多的河流和水利工程供给了古代解决国都内生活用
水,宫苑环境用水,漕粮运输用水,等方面用水问题。众多的河流为水道交通供给了方便。
3、物产
关中要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饶,天气宜人,水利灌
溉工程发达,为农业生产供给有益条件,农业产品丰富;关中西北外头,畜牧业比较发达,
加上地质结构运动,使秦岭山地出产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玉石、金、钼、银、铜、铁等为国都
建设和发展供给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要素
1、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建物质财产,是统治者盘剥的主要对象,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所以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少是国都建设应试虑的要素之一。
2、农业、手工业
天气平和,土壤肥饶,平原广阔,这为农业生产创建了优胜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水利
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经济供给了安全保障,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加之关中西北外头牲口发达,四周山中矿产资源丰富,为政府和民间手工业、商业发展供给原料,此外关中处于东西沟通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上,
因此手工业和商业特别发达,为古都建筑供给了物质基础。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要素
1、河山四塞,百二秦关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局势,从关中自己军事地理环境来看,
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
河围绕,堪称山川环绕,气概聚会。在古代有曰“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隘要的说法。四周
有河山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进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

2、西北少量民族军事斗争中的有益地位
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不单知足了统治者增强统治的需要,并且在与我国西北少
数民族军事政权的斗争中已占有有益地位,先后在我国西北地区盛行的匈奴、突厥厥军事政
权,曾严重威迫上述王朝的安危,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大路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
抵达中原的门户。
四、形成古都的政治要素
1、关陇集困
关陇贵族军事公司,发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建了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
周、隋、唐。自西魏至唐初关陇公司向来控制关中地区,
2、社会基础
关中地区开发,人口浓密。自周人营关中以来,其民皆有周人遗风,好稼,务本业。关
中地区民俗劲肋,民皆习战。
结论经过上述剖析能够看出,古代关中优胜的自然条件、发达的经济、牢固的军事地
理局势、重农尚武的风气、强盛的地方权力组成了古代社会先期成立政权的主要条件,也是
古代统治者在关中建都的主要原由。

关中历史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飞行的优优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