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元旦手抄报内容.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元旦手抄报内容 】是由【可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元旦手抄报内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元旦手抄报内容
元旦小知识
”元旦”作为一个词汇,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汉代崔暖《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称”元辰”,北齐《元会大享歌皇夏辞》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指的都是正月初一这一天。
直到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的同时,才决定选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将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元旦,列入法定假日。
1、 元旦是什么意思?
“元”字的本义,是“开始、第一”的意思。而“旦”字,意思是“(某―)天”。所以,“元旦”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开始的那天,或者一年之中的第一天。
2、 元旦还有哪些别名?
据我载,在历史上“元旦”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在汉代崔暖的《三子钗铭》中,这一天叫“元正”。此外,还有元日、元辰、元春、元朔、开年、上日、华岁等叫法。其中,王安石就写过一首著名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元旦”的叫法最为最普遍。“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3、 我国古代的“元旦”是不是如今的元旦?
肯定不是。
因为,元旦是西方公历(又称阳历)的1月1日,而在我国古代,实行的历法是农历(也叫阴历),所以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元旦。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元旦,指的是春节。王安石的《元日》诗里,又是放鞭炮又是贴春联的,写得很明白了。
4、 现代“元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公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从此,中国开始使用阳历纪年,并称阳历1月1日为“新年”。
那么问题来了,阳历1月1日用了“新年”的名字,农历的正月初一该怎么办,总不能也叫“新年”吧?后来,想了个“春节”的名字,并经袁世凯批准施行,圆满解决了正月初一的烦恼。
5、 我国现行元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沿用“春节”的叫法。
元旦的故事
春节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是善良的人们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吓走可恶的“年兽”,那么元旦的故事又是什么呢?
据说,在4000多年以前,有一个皇帝叫“尧”。
尧是一个很聪明,很勤奋的皇帝,他为百姓们办了很多好事,大家都很喜欢他,但是他的儿子却不够聪明,没有当皇帝的能力。
于是他没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给了一个像他一样聪明善良的普通人,这个人叫舜。
后来舜又学着尧的做法,把皇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
对,就是“大禹治水”的禹,禹又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大家做了很多好事,也十分受人喜爱。
后来人们就把尧死后,舜祭祀天地和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这就是古时候的元旦。
古人是如何过元旦?
北宋元旦——七天假
在北宋时期,元旦是一年伊始,也被称为元日、元正、岁朝等。在这一天,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大肆庆祝。
《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团、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北宋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政府官员和上班族全部放假一星期。
在元旦节日期间,百姓还可以参与赌博游戏——"关扑"。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这种一掷千金的游戏,一年到头只有元旦期间开放,甚至在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或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明朝元旦——送贺卡
贺卡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送祝福手段,从小到大我们都或多或少写过贺卡,收到过贺卡。其实送贺卡,在明朝天顺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民间了。
中国人自古喜欢写信,用文字抒发情感。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
在”元旦”当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赠送给亲友。
送贺卡习俗传到清朝,人们更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卡,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元旦的由来
中国元旦的由来,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二、元旦的习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的伟大国家,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当然也会呈现出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随着长时间的融合和相互影响,差距已经没有过大的差异。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 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
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3) 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4) 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在中国,像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元旦的到来预告着旧的一年将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开始,新一年岁月辉煌的开始,是展现自己新的一面开始。元旦的气氛会渲染整个民族。
中国古代元旦的饮食习俗
中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帕ng)、,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
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责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胶牙饧(俗称芝麻糖)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
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疽(《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鸡蛋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
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汤饼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傅饪法”,其中“水引”制法:“按(ru6)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按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傅饪“按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按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傅饪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傅饪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傅饪”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傅饪,或此之类。”以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年糕
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嘴”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B(ji)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人,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元旦传说
传说在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
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来源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元旦凡数之始称为“元”注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元旦的起源变化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20年的到来,它只有“70岁”。
2020的元旦:1月1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腊月)初七星期三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当代的“元旦”是如何而来?
我们现在的“元旦”其实只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产生还得从辛亥革命说起。
1911年12月31日“诞生”于南京
“经议决:自阴历十一月十三日起,即阳历元旦,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称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一日。”——《组织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会纪事》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49年:“元旦”正式成为我们的节日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

元旦手抄报内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可乐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