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教育回归自然
【摘要】当前,儿童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儿童作为天生的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值得研究。本文批判了目前社会众多的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四个明显误区,提出必须重新思考儿童艺术教育的理念,以真正保护儿童的天性、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认知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62-02
【作者简介】李燕,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南京,210009),副编审。
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
艺术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人类情感、精神、思想的形象表达。而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欣赏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就诗歌这种最寻常的形式举几个例证:很多家长在教孩子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总能发现儿童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意识自然萌发。比如,一个3岁幼童在背诵《游子吟》时,总是会说“妈妈缝衣服累”,这表明他已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母亲的辛劳、牵挂;还是这个孩子,读到“夜半钟声到客船”会情绪低落甚至哭泣,这表明他已经感受到了诗句中的落寞和孤单。另一个3岁的孩子在朗诵诗句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会忍不住地提高声调同时举起他的小手,以配合诗句的豪迈气魄。再以音乐为例,一个尚未经过任何音乐训练的孩子能分辨出小夜曲的安宁和进行曲的活泼,明白前者是睡觉时听的,而后者是活动时听的;在听过《三套车》后,很自然地去同情赶车的人而痛恨买走了老马的地主。再比如对一幅名画《野餐》,很多成人在第一次看尚且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身边的4岁小儿却一语道破“天机”:两个人一起野餐,幸福地飞起来了!
其二,儿童更是天生的艺术创作者。
有些儿童在接触到某一全新艺术形式的时候,会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进行模仿。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手中诞生的涂鸦,甚至让美术大师们惊叹不已。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在晚年曾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醒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而毕加索绘画的全部意义,就在对童年经验和儿童眼光的再次回归。
二、儿童艺术教育的四个误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儿童艺术教育曾一度被人们忽视,家长、教师一味强调幼儿在语言、计算方面的发展。而当下,儿童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的热点话题甚至是一种时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画面:许多孩子在课余或周末背着画板或者小提琴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这样的情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谓是“浩浩荡荡”。但正是在这样的“浩浩荡荡”中,儿童社会艺术教育逐渐深陷种种误区,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误区之一: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被压抑或剥夺。
儿童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却被大大地压抑甚至剥夺。
首先,在?和?如何去接受艺术学习以及学什么的选择上,家长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而家长极有可能出于功利目的,考虑到现实中孩子升学、就业等问题,一厢情愿或是人云亦云地为孩子选择一种艺术形式,“驱赶”儿童加入“琴童”大军或者其他,甚至有家长不顾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过早让儿童开始苦练弹琴、画画、舞蹈等各种艺术技能。
其次,以教师为中心
让艺术教育回归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