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
摘要:陶渊明诗歌中呈现了丰富的意象世界,桑是其典型意象。研究其蕴藉意义,有助于理解把握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文章通过对与桑意象相关诗文厘析,重点解读了其象征的田园生活、归隐意识、政治失意和慨叹生命的多重蕴藉。
关键词:陶渊明陶诗桑意象蕴藉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因为桑本身的实用价值,我国历来重视种桑养蚕,桑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古典诗文中的典型意象之一。譬如,《山海经》中出现桑有29次之多,《诗经》中有36次之多,等等。陶渊明诗歌变革地继承了前代诗歌的桑意象,其诗桑意象包含的意义是多重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园田生活
桑是古代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作物。《礼记》《管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对桑的重要性记载,也有对上层阶级劝民稼穑植桑的告诫。虽然有种桑误国的典故,但是无桑即无蚕,无蚕便无衣,而衣食住行又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足见桑对社会生活生产的重要影响。
陶渊明《劝农》篇:“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描写了男女皆以耕织农事为本业,田园美景抵挡了田间的烈日,欢乐心情消解了劳作的辛苦。熙熙者,心绪和乐也;猗猗者,园田美盛也。花木繁荣,清风吹拂。在这样的氛围中,
“桑妇”是以种桑养蚕为业的妇女农人,她们夙兴夜寐,与之同时,男性农人也在田野宿营,全然忘记了耕作的辛劳,互相之间追赶时令,沉浸于在桑园作业的愉悦,构成了一副和谐欢快的劳动图景。这首诗作于元兴二年,桓玄篡帝位,改国为楚,幽禁安帝于得阳。其时,陶渊明躬耕畎亩,“寝迹衡门下,邀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不提桓玄,不问政事,全部的身心都在园田,仿佛要和仕途作彻底的告别。
二、象征归隐意识
陶渊明一生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先后五次出仕,五次归隐。在陶渊明第四次离职不久,也就是在同年八月,陶渊明第五次出仕。任职彭泽县令,仅仅八十一天。
离职归隐后,陶渊明过上了纯粹的乡村生活,?@一点集中反映在他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中。其一中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首诗中使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等静态意象,以及鸡鸣、狗吠的动态意象,静动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隐逸乡村的恬淡景貌,勾画了诗人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所有意象的契合非常自然,没有一丝外界世俗的“尘杂”。自然境况如此,诗人的内心也是完全置于时局之外,不再留恋仕途,全身心地隐逸了。吴师道在评鉴这首诗的时候,说陶渊明是沿用了《古鸡鸣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巷中”[1]。那么,陶渊明在用典的时候为什么要将“高”修改为“桑”呢?高者,高高在上,相比归隐的人而言还是身在仕途,清风得意的为官之人。而桑者,是乡村生活的常见物象。以常见物象替代
“高”,足以见诗人隐逸的坚决、远离仕途的坚决。
三、象征政治失意
陶渊明一生五次的为官经历,每次出仕都是清淡寡味的闲职。从“猛志逸四海,蓦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襟怀大志,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在政治上是无比失意的。这于“学而优则仕”、有着大济苍生远志的传统文人来讲打击颇大。
《拟古》其九:“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2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08-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