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p 】是由【Joshua_le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p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
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市直各有关单位:
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序言
胶州湾北部高新区开发建设以下简称高新区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构建“一主三辅多组团”现代化城市框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环节,也是我市实施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
高新区应坚持高端引领、集约发展、生态优良的产业导向,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产学研合作发展基地和自主创新技术孵化基地,成为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水平发展,合理产业布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形成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编制依据市十次党代会、市十四届人代会、市委有关会议决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青岛市高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
规划范围为海玉盐场不含女姑养殖区、东风盐场东半场,面积平方公里简称高新区一期,包括方公里及周边区域;
规划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8年至2012年;
第一章 宏观背景和发展条件
一、宏观背景
一我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支持自主创新,鼓励和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入“十一五”时期,国家高新区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新阶段,国家高新区发展要坚持“六项原则”,实现“五个转变”,做到“四个提升”〔1〕,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二科技创新呈现加速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逐步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引发世界高新技术产业格局调整,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步入新阶段,中高端产业转移和跨国技术联盟成为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开始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生产加工向研发制造拓展,这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我市实现新阶段战略发展目标,必须全力推进高新区发展
市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整优化城市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一系列战略目标,把开发建设高新区作为推动我市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高新区必须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质;
四国内高新区发展势头迅猛,青岛高新区必须依靠创新提高竞争力
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的主战场,初步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态势,建立了从研发到产业化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积聚了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培育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一批高新区开始向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迈进;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完成扩区和管理体制调整,快速发展的机遇难得,面对“二次创业”带来的挑战和艰巨任务,应着眼长远发展,瞄准高起点、体现高水准、力争高速度,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在工作机制、发展规划、基础建设、引资引智等各方面全力推进,发挥核心区的承载和引领功能,增强自主创新技术孵化能力,培育特色产业园、产业集群和研发集群,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条件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大规模,智力资源相对丰富,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配套环境初步形成,高新区发展呈现新格局,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部分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科技继续领先,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队伍规模壮大,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十五”以来,全市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0项,专利授权量及其它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突破15400件;在电子信息、海洋科技、高速列车等领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超过300项;2007年主持承担海洋领域国家科技项目超过180项;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拥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13万人、两院院士25人、双聘院士27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1人,拥有各类高校和研发机构171家;
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增加,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090亿元,同比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居山东省第一位;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9家、高新技术产品151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领域,企业个数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73%,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31%,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
%,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海洋科技产业产值达到179亿元;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2006年,青岛高新区经国家批准实现扩区,在胶州湾北部新增政策区面积平方公里;2007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青岛高新区管理体制,将崂山高科技工业园、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市北科技街、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基地、市南软件园和城阳新材料工业团地纳入青岛高新区管理和指导范围,以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基地和城阳新材料工业团地为主构成胶州湾北部高新区的一期开发区域,对胶州湾北部高新区实行“四统一”管理,对其他园区进行业务指导和协调,形成了“一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的发展格局,为今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四胶州湾北部高新区拥有巨大发展潜力
高新区位于胶州湾北部,总规划面积平方公里,一期面积约平方公里,土地性质为国有工业建设用地,无需征用农用地和搬迁居民,是临近青岛市主城区唯一的大面积待开发区域;该区域距前湾港45公里,距市中心35公里,距流亭国际机场10公里,紧邻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胶济铁路等交通主干线,物流方便快捷;区内已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目前落户产业项目47个,预计总投资168亿元,产业领域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机械制造、海洋生物与医药、仓储物流等;周边青岛出口加工区、环海经济开发区、空港工业区等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一期范围内12平方公里土地已达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投资累计亿元,自来水供水能力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4万立方米/日,供电总容量近100千伏安,供热能力近500吨/小时,天然气供应能力3万立方米/日,具备承接项目的基本条件;市委、市政府为高新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赋予高新区更高的经济管理权限,除享受国家、山东省制定的优惠政策外,还享受青岛市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扶持政策,这将促使该区域成为青岛市北部最为活跃的经济带,在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高新区产业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选择的要求和准入条件比较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高端“龙头”项目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不高;科研机构的专业分布与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科技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市场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投资环境有待完善,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先进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地质条件较差,与主城区的便利交通尚未形成,科研教育基础和商务服务功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薄弱,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劳动人口严重不足;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依托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全市产业基础和胶州湾北部高新区优势条件,坚持高端引领、集约发展、生态优良的产业导向,与新城区建设规划有机衔接,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做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孵化培育与招商引进相结合,营造人文科技生态适宜环境,努力积聚创新资源,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引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成为国际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山东半岛区域的创新中枢,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为率先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拥湾发展的滨海新区和国际化生态新城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发展思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围绕创建创新型园区的目标,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人才和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实现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组织、机制和服务创新,构建从企业初创、成长到产业化不同发展阶段“接力式”创新服务环境,重点加强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和体系,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大院大所和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并购,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七大主导产业,构建“七个特色产业园”产业布局框架,建设产业形态相互依存的园区格局,采取九个方面措施,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强化资源集约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树立产业发展零排放的目标理念,发展高端、绿色和轻型特色产业,严格项目入园环保门槛,促进生态科技园区建设;
———坚持高水平发展,瞄准,跟踪世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鼓励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国家鼓励的高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重视产业集成性和成长性,坚持产业集群化方向,注重市场导向和技术功能升级,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高附加值的产业和项目,促进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技术,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产业成长能力;
———坚持突出特色,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充分利用资源环境条件,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高新区自主创新品牌;
———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产业相对集聚、功能相互依存、自然条件支撑三者协调一致,合理划分园区功能,围绕“龙头”项目,采取“大集中、小分散”方式布局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做好周边区域产业配套衔接;———完善创新机制和环境,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和科技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创新集群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2年,高新区一期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自主创新技术孵化作用开始显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为高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9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亿元,高新区一期主干道路网基本建成,
“九通一平”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相应配套设施投入运营;
———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5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加速器面积15万平方米,累计引进研发机构30个,中介服务机构10个;
———高新技术大项目50个,研发人员2000-3000人,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2-3万人,研发经费占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5%,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120件;
———万元增加值能耗控制在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水耗控制在9立方米,万元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1千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小于千克,产业区引进项目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亩以上;
远期目标: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特色产业园区优势充分体现,效益质量进入国家高新区先进行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占全市比重20%以上;高新区一期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科技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技术孵化的新基地和辐射区;
第三章 产业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一、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划分,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前景,结合青岛市科研和产业基础,确定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科技和国防科技七大产业作为高新区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至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万亿元,预计仍将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经历着由终端产品组装向元器件制造、研发设计等中高端环节延伸的发展趋势,由此带来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科研和产业基础:青岛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企业研发中心2家、国家认定电子信息与家电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电子信息和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电子信息与家电企业技术中心15家;两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青岛软件园,海尔、海信等大型家电电子制造企业,海尔科技、高校软控等软件企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分工紧密、加工型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具有向产业中高端环节延伸和拓展的基础条件;
产业定位:立足我市在家电电子领域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根据网络化、终端产品智能化和新型显示的发展趋势,围绕产业中高端环节,引进和研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元器件和产品制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研发设计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射频识别等关键元器件,传感设备,智能化网络化电子产品,数字通信产品,汽车电子零部件,相关嵌入式软件等;
二生物与医药产业
产业发展前景:生物产业已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被列为我国优先发展的十大重点高技术产业;目前,我国生物产业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预计202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将突破20000亿元;生物产业正在向系统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
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p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