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于丹论语心得全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于丹论语心得全文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于丹论语心得全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于丹论语心得全文
于丹论语心得篇一
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我们今日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人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涵和悲悯别人许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气,所以君子从来不埋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埋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埋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简单啊。
话外音:其实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有人埋怨社会的不公,埋怨自己的明珠暗投,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论述很有意思,它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莫非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吗?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日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华蜜的实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家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学问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学问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
所以孔子曾经干脆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好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高兴或者懊丧。应当说这是孔子对于标准一个明确的界定。什么是君子,君子恒久着眼于当下,君子恒久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标从来不好高骛远,我们看到了,孔子从来不说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孔子这里提出的君子恒久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
根据你自己的坐标系,从眼前做起,从今日起先学习,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实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说在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在想,我肯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图把自己说得特别特别大。第一家店说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把这个大牌子挂出去了;其次家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呢,所以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说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想了想说莫非我还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终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摆在那儿,结果那条街上的全部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家牌子写得是什么呢?他写得是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和善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和善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呢?于丹教授认为光做一个和善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君子还要有其次个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标准呢?
也就是说第一个标准他只是一个和善的人,但是其次个标准他是一个宏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需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那么这种宏阔之志可以要求一个人不是太顾及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假如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他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当是胸怀天下的。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志向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志向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志向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志向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常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而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山穷水尽窘况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逆境中不断的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行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闻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尽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全部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一个人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不行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旧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其实一个人有如此的一个志向,有如此一种宏阔的眼界,这在论语中是始终得到激励的。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房子,他不会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说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啊,我怎么样能够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还可以再多得一点啊,每天就在算计着衣食居住,全部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这被孔子或者说被整个儒家学派称为是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假如人心就居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而没有道德的话他就很危急了。
它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下一句,所谓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君子从来是敬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规则、尺度,所以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则、法度,不得超越,他敬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路过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这点限制让你在一种敬重制约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种社会默契,敬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平安,这就是君子怀刑。但是小人是干吗呢?怀惠。
这个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这里面潜藏的危机确定要吃大亏。一看说红灯跟绿灯中间闪着黄灯,可以跑过去,就抓紧跑过去吧,一看说车抓紧刹车了等着我过去了,觉得这件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说回到君子,今日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提倡的恒心起先,恒心二字不简单啊,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由于有了多元选择,所以我们是兴奋的,我们是高兴的,我们是激情的,我们是在众多选择中跳来跳去找寻众多价值的,在今日我们都是一个聪慧人,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在浮华选择中真正的恒心,而恒心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让我们多一点恒心与定力,这就让我们接近了君子的标准,其实每一个人,当他走向这个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番志向,希望建宏图伟业,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很快这个幻影会象肥皂泡一样一一破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恒心的那个光环没有足以支撑我们做下去,所以做一个君子我们不见得都能够做到无恒产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假如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那么离君子已经不远了,这是其次个标准。
孔子还有第三个标准。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并不是高山仰止,可望不行及的,君子其实恒久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挚友,而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恰恰能使我们在同事之中、在挚友圈里辨别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这第三个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真君子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肯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团队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分,就是君子啊群而不争,矜而不党。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从来是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吵,他一个人内心可以是傲慢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决不结党营私。什么是党,我们今日有一个词叫做党同而伐异,就是结党营私,君子从来不结党营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这是什么标准呢,和而不同,这么多人大家在一起,我们的观点确定不一样,当我们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一个真君子会仔细的倾听他人,然后他能够理解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但他仍旧能够坚持自己的标准,这叫和而不同。孔子有一个表述,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什么概念呢?周就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一个真君子他有多少挚友,他都会象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挚友们感觉到很欢欣,但是他不张扬自己,他让全部的人都受到照应;但是小人是什么,是比,我们看比这个像形字是两个相像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小人聚小圈子,他不会照看大家的心情。比如说开一个聚会,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全部人都觉得很舒适,但是那些道德标准略微低点的人呢,他就会来了以后找他最意气相投的人,然后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他会觉得说我跟你好的不得了,但是不过他人的感受。所以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而这种人的前提就是我们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比啊,会出现结党营私啊,就是因为他自己心里嘀嘀咕咕,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而君子不屑与此,坦荡荡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全部人的眼睛,想到全部人是不是都是欢欣的欢乐的,这就是一个坦然的人。
其实中国始终所提倡的古典美是一种和谐为美,而和谐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注。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君子从来都是好处事的。所以孔夫子曾经有这样一段很生动地描述,他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一个君子他简单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大家能够在一起做事,做得很好,但是这中间他喜怒不形于色,不会说轻易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说之不与道,不说也。你想取悦他,但是你不合乎道理,你给他一点贿赂,你给他一点个人私利,他是不会兴奋的。及其使人也,器之。等到这个君子真正运用你的时候,他会把你量身订做支配在一个位子上。
我们知道每个人实力都术有专攻,一个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肯定有他自己实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从不牵强别人,而是审时度势,依据这个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个功能,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不刁难你。这种人就是很简单处事,但是你很难取悦他的人,这就叫君子。好,再看相反的例子。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殊简单懂,就是因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换一个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么叫小人了。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就是那些特殊简单兴奋,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我们想想,就这个“难事而易说”这五个字勾画出来的多生动,我们四周有许多这样的人吧,比如说你给他施一个小恩小惠,你帮他一个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请他喝一顿酒,或者说请他去桑拿,去按摩,这个人很快他就兴奋了,一个真正这么简单被收买的人就能够好合作吗?这个人是不简单共事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取悦他的这种方式是不合乎道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你取悦他的虽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兴奋,那么你取得了一时的欢心,你以为他以后就会特别忠诚的一路给你开绿灯吗,等到真用人的时候,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备是完备的备,什么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责怪,你这个时候费了许多力气,花了许多钱财打通了关节,接上了关系,最终有一天他来为你办事了,你确定他会为你铺开一条坦途了吧,这个时候他该求全责怪了,他起先觉得你这儿不够格了,那儿不达标了,你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你还可以更好一点吗,当提出全部这些要求的时候,会被对方觉得很尴尬,很犯难,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分。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必需是一个和善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于丹教授认为君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一个人的言行,也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一个君子的言行应当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君子不要把自己的话先说出来,是你想说什么吗,先去做,这叫先行其言,把事都做完了而后从之,淡淡地再说出来,我无非是想做一件什么事,现在就做完了。对孔子来将,那些夸夸其谈,能够描述的天花乱坠的人被他说成“巧言令色鲜以仁”。一个人说得如此光鲜,那么他内心真正仁义的含量就很少很少了。什么人是仁义的,什么人是君子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
一个人内心是坚决的,刚毅的,而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言谈,这就是所谓的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一个君子行为上要特别灵敏,但是在语言上宁可慎重。大家知道,在西方圣经里面有一个说法,说这个世界上最追不会来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其实说出去的这些话有的时候就像覆水难收,你是收不回来的,所以一个真君子宁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所以这就是孔子的标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留在今日是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于丹论语心得全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1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2-10-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