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是由【碎碎念的折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竟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由于宠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解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由于。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黄昏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风光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曲折曲折地伸向布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顾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其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布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惧。“有人家”三字还照顾了上句中的“石径”,由于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由于”。由于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欣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黄昏之景。(2)由于黄昏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相互辉映,枫林才非常漂亮。(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黄昏,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宠爱之极。(4)由于停车甚久,观看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衬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由于“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饰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较的,不仅仅是颜色更艳丽,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予,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杜牧《山行》赏析篇二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风光。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曲折,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会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远”、“斜”二字前后照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概。“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衬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奇妙,同样给人以气概非凡之感。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异地发觉“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有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诞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非常漂亮,诗人再也无心仰视那绚烂明媚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示意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给予不同的咏叹和寄予。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颖;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颜色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烁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共性的光芒。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爽,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非常流畅,非常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有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美丽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三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山中的风光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不要由于只是微微的阴天就准备回家。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服。
解释
⑴山行:一作“山中”。⑵春晖:春光。⑶便拟归:就准备回去。⑷纵使:纵然,即使。⑸云:指雾气、烟霭。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鉴赏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焕发了容光,众物也在春天展现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这一切都构成了春天的光荣。在这种美景艳阳天中,些许天气的阴晴变化不算什么。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即使是晴天也会沾湿衣服,来客不必由于天色微阴怕雨就罢游而归。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给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气。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突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缘由,示意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最终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实行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妙春光,涉涉前行。由于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由于春季雨水充分,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
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开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首诗的意境特别清幽,主要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知人们:事物是简单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制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闲不尽的韵味。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四
山行杂咏
十里坎坷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翻译/译文
山路坎坷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虚指,形容山路非常坎坷),山峰延绵不绝(过了一个山头又是一个山头也是虚指),四周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赏析/鉴赏
此诗抒写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区时的感受,真实细致,新奇奇怪,使人读后如身历其境。
诗题云“山行”,诗前两句即犹如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在山路行进史反映所见所感。首句“十里坎坷半里平”,外表上看是客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静显动。而“十里坎坷”与“半里平”的相互比照,又隐含诗人对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颖感。这里的“十里”与“半里”并非准确的测量数据,只是诗人对山路。坎坷”的一种大致感觉而已。脚下山路不平,眼前则峰峦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热忱的朋友,而“迎”与“送”连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诗人穿行于层峦迭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受。
假如说,前两句是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受;那么。后两旬则是进而表现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体验。此时诗人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苦苦查找路的终点,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仍旧犹如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以至不信任还有出路。这两句反映的是诗人“山行”时久不见平川的郁闷心态,但诗人将“青山”之大意象比方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怪,亦是本诗的妙处。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达诗人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受。
这首诗不用一典,比方精致而易晓,是袁枚“性灵”之作的一个范例。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五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黄羊高宴簇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翻译
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深的都没过了马鞍。
靠着树休息,衬托着林子看着。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霜风吹着,晚上都是严寒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拟早。
解释
风毛雨血:指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的情景。
鹰绁:拴鹰的绳索。
马鞍:马具之一,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外形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黄羊:一种野羊。
簇:众人围聚。貂裘(: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九月(公元1678年),康熙巡行至遵化及景忠山,词人亲自伴随,这首《于中好》就是词人在狩猎途中所写的。
赏析
上片描绘塞上自然风光,前二句说阴山道上并非“行路难”,而是别有一番情趣味道。明显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接着二句写塞上特异的风光,进一步衬托了这种特别环境下的体会。
下片写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绘途中的休憩和欢宴,后二句转而描述了异域的风俗异味,此中的“怨早寒”并非真的哀怨,而是表达了一种惊异的心理感受。
这首词气概豪迈,风格激越,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塞上风光。通过对狩猎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射猎后的宴饮场面和特有的塞外风情和惊异的感受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豪迈之情。
解释篇六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心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最终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闻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见未得旋展,最终堕入颓废享乐、尽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见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见“本求高绝,不务秀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胜利,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许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留意,赐予批判。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