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学术思想初探的论文.doc《寿世保元》学术思想初探的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寿世保元》强调未病先防,重视先后天之本对生理病理的影响,注重流通气血,强调脉诊等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特色,尤其在衰老机理和摄生养性以防衰老方面最有心得。
【关键词】龚廷贤寿世保元学术思想辨证论治
《寿世保元》是明代太医院吏目、著名医学家龚廷贤所撰。全书荟集了上千历经验证的正方、奇方、秘方、验方,临证各科论治较为详尽,每证均先采前贤要说,合以己验,总述其病证和治法,然后附方并加减之例,间缀以摄生和临证医案,取材广泛,临床切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对后世影响颇大,并流传至日本等国。[1]其学术思想与辨证论治特色表现如下。
重视先后二天
龚氏在分析病因病机及诊治疾病时,尤其对老年病的防治,非常强调脾胃和肾的先后天之本作用。
在讨论内伤病的病因方面, 龚氏从饮食劳倦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均与脾胃有密切关系。龚氏说:“内伤之要,有三致焉。一曰饮食劳倦即伤脾,此常人之患也,因而气血不足,胃脘之阳不举,宜补中益气汤主之。二曰思欲而伤脾,此富贵之患也,资以厚味,则生痰而泥膈,纵其情欲,则耗精而散气,……故吞酸而便难。.胸膈渐觉不舒爽,宜加味六君子汤,加红花三分、知母(盐炒)一钱主之。三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者,藜藿人之患也,宜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权之。”这里,龚氏提出脾胃病之三因,与李杲仅从饮食劳倦两方面考虑不同,龚氏认为其发病因人而异,或生活富有,或生活贫困,或介于两者之间,家境体质不同,其病有异。
在脾胃病的调理方法上,龚氏倡导以养心健脾舒肝为求本之治,因为“心火,脾土之母,肝木,脾土之贼,木曰曲直作酸”,故“心气和则脾土荣昌,……舒肝则胃气畅矣”。并指出世俗之医多偏于用旧方香燥耗气之药,只知枳术丸为脾胃之要药,而不知其有剥削真气之虞。“凡治内伤,不知惜气者,诚实实虚虚之谓,学者宜致思焉
”,力倡家传之三因和中健脾丸,认为其为调护脾胃通用之剂。[2]龚氏认为:“运食者,元气也,生血气者,饮食也,无时不在,无时不然。”“胃气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提出“”的论点。
对于疾病的愈后和发展趋势,龚氏强调脾胃之气的盛衰起重要作用,重视胃气对疾病变化的影响。其脾胃论的核心即在于“察安危,全在于胃气”,其中胃气代表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龚氏虽然重视脾胃在养生防病中的作用,但更强调肾的作用。他说:“古云补肾不若补脾,予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则能饮食矣。”龚氏重视先天之本,还体现在对衰老机理的探讨及老年病的防治等方面。
注重流通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龚氏对此十分重视,他说:“所以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龚氏认为,气血的重要性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治诸方面。
生理方面,龚氏说:“血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义也。气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义也。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故清气为荣,浊气为卫,荣卫二气,周流不息。”又说:“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强调气血是人身之根本,长养经络百骸,滋养五脏六腑,气血之形成离不开脾胃的作用,气血的流通,依赖肝心肺肾功能的协调,故气血与五脏密切相关。最后龚氏总结说:“阴阳相贯,血荣气卫,常相流
《寿世保元》学术思想初探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