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重症心肌炎课件 】是由【luyinyzh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重症心肌炎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VM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亦可为全身病毒感染的一部分。
小儿VM的发病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为轻症,预后良好;少数为重症,表现为猝死、严重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预后差,死亡率高,即使存活相当一部分留有后遗症,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
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重症VM非常重要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前言
病毒性心肌炎的国外诊断标准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1966年Smith5条诊断标准
1971年Koontz
1974年Lowes
1976年Scholmerich
相继提出了诊断标准,但这些标准均缺乏确诊条件。
1981年日本厚生省提出7条诊断标准
前驱症状出现10日内有心脏症状
心音遥远和奔马律
X线示心脏增大
出现下列心电图改变:ST-T改变、Q-T间期延长、低电压、QRS电轴改变、异常Q波、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
超声心动图示心功不全
心肌酶升高
双份血清病毒抗体升高2倍以上。
该标准缺点为无确诊条件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国外诊断标准
1983年首次制定
1994年加以修订: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VM诊断扩大化趋势,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对患儿带来了一定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1999年又加以修订,去掉了过去标准中的次要标准,只保留主要诊断标准,且对主要诊断标准也加以了修订,病原学诊断标准未做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的国内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1999年制订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急慢性心功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心脏扩大(胸片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I、II、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出现窦房传导阻滞、AVB、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呈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CK-MB升高或肌钙蛋白T或肌钙蛋白I阳性。
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液中查到病毒核酸。
病原学诊断标准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依据支持诊断者。
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者,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者,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凡不具备确诊依据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和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结缔组织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亢、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弹、先天性AVB、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确诊依据
DCM:鉴别较为困难,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活检明确诊断,但在临床上病史和患者的治疗反应极其重要。
受体功能亢进: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伴ST-T改变。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风湿性心肌炎、二尖瓣脱垂综合症、川崎病等
其他:如糖尿病、甲亢的心血管表现与心肌炎有时很难鉴别。
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认识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认识
心肌酶谱提法不正确,GOT、LDH、CPK存在于许多组织中。
警惕对晚近发现的肌钙蛋白的过分依赖
强调心肌酶同工酶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重症心肌炎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