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补白”艺术
【摘要】本文基于写人叙事类文章的教学,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描写不够形象、情节发展有悬疑、意境营造不够丰盈、情感体验处有缺失等地方,进行合理的补充,是对文本的深化、巩固、发展与延伸,能让学生领略文章所包含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旨意,落实教学训练点,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写人叙事补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4-02
写人叙事类课文往往通过记叙事件和人物,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字字句句渗透着作者的情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尚浅,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他们还不能直观感受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文章中的有情之处,学生悟不出情。悟情是写人叙事类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补白点,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悟情,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情感,使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入文,实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写人叙事类课文中巧补白、悟情感。
一、再现情景补白,悟情感
有些写人叙事类课文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很难感悟到作者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从情感入手,巧抓关键词句补白,再现形象、?原场景,将无声的文字悟出画面、悟出情。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情感叙事性散文《水》,是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叙写了
“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形。文章通过作者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当今学生生活在衣食丰足的年代,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很难体会到文中所描述的人们缺水的“苦”。如何帮助学生产生移情的体验呢?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空白处进行“补白”处理,搭建现实与课文的桥梁、还原场景,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达到情感共鸣。在教学文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十公里”“一处”“几个小时”“一担”这些表明挑水困难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还原场景,通过创设情境补白:“如果你是挑水的人,身处这样黄沙漫天的恶劣生存环境,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好不容易到了出水很慢的泉眼边,排队的人那么多,队伍那么长,你愿意等吗?为什么你还在苦苦等待?”学生从中体会到全村人的生命之源只有这小小的泉眼,长路漫漫,来回要走二十公里,还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只为挑回一担水,这是多么艰难啊!教师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补白移情,还原场景,再现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画面,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情感,在不断循回的情感冲击中一次次经受感悟叠加,品味出缺水的苦涩,体会挑水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进而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句子的内涵,实现学生与文本情感共鸣的独特体验。
二、联系生活补白,悟情感
学生对于精巧的文字、高度凝结的语言,往往读不明意思或读不懂其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突出、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突破学生感知的表层,让课文所表现的情感,内化为学生心灵底层的价值观。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奶奶的白发》,教学目标是要求引导学生体会长辈为后代的成长付出许多艰辛和劳累,应从小就要懂得尊敬长辈,针对文中“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由于低年段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教
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补白”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