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推荐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推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推荐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篇一
刘禹锡的《浪淘沙》寄予了他心底对安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这种浪漫的志向,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接下来我搜集了刘禹锡《浪淘沙》课件,欢迎查看。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宏伟壮丽的气概。
3、能品悟古诗,体会诗人奋勉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我们常常听大人说“我们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的确如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我们也常常到黄河边去游玩,那么站在黄河边上你会想起哪句古诗呢?
今日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打开语文书32页《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出示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相互沟通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1分)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3分)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2分)
①九曲:
②簸:
③天际: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4分)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很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特别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际:天涯。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涯。如今我要迎着从天际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四、质疑探究
1、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会面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妙生活的憧憬。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安静而美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成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予了他们心底对安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表现诗人奋勉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观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多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会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育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实力。
教具打算
自制课件(西湖漂亮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日,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巡游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会西湖的漂亮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画出西湖的漂亮,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出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沟通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擅长运用簇新的比方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挚友在西湖边上饮酒。起先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迥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留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爱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订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激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沟通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沟通不理解之处。(留意“潋滟”、“空濛”、“西子”、“总适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化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会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妙奇妙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漂亮,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漂亮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漫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家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闻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奇妙的比方,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方,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奇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终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美丽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化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次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经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知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沟通、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老师要赐予讲解。
老师巡察,关注后进学生,参加小组沟通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沟通学习状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尝“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爱的缘由,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接着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爱《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打算: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沟通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情愿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状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际”。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沟通。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老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概宏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宏伟壮美、气概磅礴的力气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其一赏析[推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