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长江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说明(完).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长江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说明(完) 】是由【爱的奉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长江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说明(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第二章 规划理念与原则 2
第三章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3
第四章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4
第五章 道路交通系统 4
第六章 校园建筑形态与特征 5
第七章 道路竖向规划 5
第八章 工程规划系统规划 5
第九章 建设分期 10
第十章 消防设计专篇 10
第十一章环保设计专篇 11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 12
第一章 规划背景
项目背景
长江职业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湖北经济管理大学,办学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一所办学规模逾万人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现有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员工500余人。
学校设有9个教学单位(7院1部1中心),即电商学院、艺术学院、财经学院、管
理学院(含国际学院)、机电学院、建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含思政课部)、实践教学中心(含信息化建设中心)。开设有艺术设计、财经、制造、电子信息、土建、文化教育和旅游管理等7个大类37个专业。有国家级动漫设计、市场营销实训基地。学校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长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此背景下,为适应院校快速发展需求,解决现有校区分散、校园狭小、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提升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决定进行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建设。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长江职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项目位置及周边环境
学院新校区位于鄂州市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地块,占地面积
570亩,
四面皆临规划道路,西至环湖路,南邻武鄂高速,北至环湖北路,东至莲花大道。
新校区所处地块为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用地,已有苏宁电器、唯品会
及当当等单位落户。新校区位于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中心位置,紧邻“莲花湖” ,自然
条件良好。
建设规模:
新校区规划征地总面积约38公顷,。规划设计在校学生人数15000人,在校教职工人数500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41208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400000㎡,地下建筑面积约为12086㎡。
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教发[2004]2 号)

的要求,
建设成为满足全日制在校生 15000人及教职工500名办学规模的教学、培训、科研的优质
基础设施,形成和谐统一的自然、人文环境,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求,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规划依据
《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规划》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教高〔2008〕5
号)
葛店开发区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要求通知书”
国家及地方其他相关现行技术规范、标准。
其他相关设计规范。
区域现状条件分析
区位
葛店,位于湖北省鄂州市西北部,武汉市洪山区东侧,长江之南,处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
业核心开发带。葛店镇是鄂州的西大门,西距武汉市 28公里,东距鄂州市 38公里,北临长江,
南抵武黄一级公路,武九铁路和 316国道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捷。
新校区所处地块为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用地,已有苏宁电器、唯品会及当当
等单位落户。新校区位于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总部中心位置,紧邻“莲花湖” ,自然条件良好。
交通
四面皆临规划道路,西至环湖路,南邻武鄂高速,北至环湖北路,东至莲花大道。
现状交通主要为村庄道路,对外交通非常不便。
自然条件
气候
葛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
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7月平均气温最高,℃,
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 60天。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 1,205毫米。葛
店汉活动积温在 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 240天。
地质
基地以平地为主,少量丘陵相间。内部分布有部分鱼塘、低地,北部地势较高,总
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最大高差约为 ,地上附属建筑以少量自然村落为主,适
宜作为教学建设用地。葛店所属的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
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
造的大城市。
基地分析
高程分析
规划基地北部高,南部低,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高点高程为 24米,最低点高
,。基地地势起伏不大,分布有部分鱼塘、低地,农田。校
区建设可因地制宜规划布置。
坡度分析
规划基地属于丘陵低岗地,现状坡度条件良好,基本为小于 4°的坡地,不需要大
量的工程处理建设。
环境分析
基地东临规划中的莲花湖,位于葛店电商基地的中心,是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生态景
观标志区域,生态资源良好。
现状用地
校区征地面积38公顷(),四面皆临规划道路,西至环湖路,南
邻武鄂高速,北至环湖北路,东至莲花大道。
其中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 ,分别占地块总面积的 %和
%。
建设用地中,主要为农村居民点,涉及陈范湾、张刘湾等两个村湾,。
非建设用地中,主要为耕地和坑塘水面,,。

编号
代码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公顷)
百分比%
H
建设用地


H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


1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E
非建设用地


2
E1
水域


E2
农林用地


3
合计
38
100
规划设计要求
(1)、规划设计要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着眼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追求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及文化教育氛围,具有创意新颖、格调明快、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鲜明特点,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相互协调。方案要适应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要有利于未来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规划设计按不同功能分为教学行政区、实训(实验)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总体规划根据地形地貌、日照、气候及校园周边环境合理布局,满足环保等部门的标准。使各区在和谐中求统一,统一中见特色,保证师生工作学习与休闲活动互不干扰,并在未来建设或局部调整时,总体框架不受影响。
(3)、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竖向设计要尽量减少大量填方,依势依形规划人工水面(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层、架空层的空间。
(4)、规划设计应体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要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第二章 规划理念与原则
规划理念
传承长职之魂
新校区的规划一定要传承校园文脉, 30年来,长职秉承“铸人铸魂、笃学笃行”的办学理
念,为社会输送了大量职业型、应用型和大众型的人才。本方案以形似的设计手法,借“校徽”
展翅翱翔的意境,书写校园“百年树人”的雄心壮志,整个校园如同展翅的海鸥,向象
征知识海洋的“莲花湖” 展翅翱翔。
开放共享的校园
本方案通过水景、街景、场景、风景的空间组合,标志建筑的点缀、校园空间与城
市空间的交融,为师生们、为社会营造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促进企业与学校、师生与
社会交流的场所,重视校园和城市资源共享,从而体现长江职业技术学院极具职业教育
特色的办学特色,强调校园空间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等。
绿色生态的校园
规划以绿色生态校园为基本理念,沿莲花大道 60米的“香樟走廊”、沿环湖大道30
米的慢行生态走廊、中心湖景与规划的莲花湖融合、校园南北两端的生态“绿肺” 、贯穿
校园南北的“百花走廊”、以及点缀在校园内部的“绿色庭院” ,共同构成了校园的生态
安全格局。
特色文化的校园
特色化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精髓和灵魂,它是校园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
性的综合表达。设计采用平坡结合,蕴含荆楚风貌的建筑风格,在体量、尺度、色彩等
方面也体现校园建筑的典雅气息。整体色彩构成以褐红为主基调,平行布局与半围合院
落结合,力图打造典雅、严谨、开放的特色校园氛围。人们可以从各具特色的建筑中可
以读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领略其清新隽永的文化品位。即可有大气磅礴之美,亦
可有婉约雅致之美。
规划原则
科学规划、因势而建、整合资源、经济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
立足当前,兼顾发展。充分考虑相应功能区预留发展用地,处理好近、远期
发展的关系。
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要充分利用原水面及自然植被,营造幽雅、宁静而富
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
特色鲜明、适度超前。要着眼于立足光谷和葛店开发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服务的需求,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因地制宜,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形成有利于教学、科研、学习、生产、生活的科学组
织系统和完善的管理体系。

第三章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用地布局原则
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并留有
一定发展余地。
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 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
流的集散要求,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便捷。
校区建筑布置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景观,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
形成长江职业学院独特的校园风格。
融汇传统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特色, 形成特有的人文校园氛围。依托地形、连贯水体,
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空间个性。
规划结构
校园规划结构:“两心+两轴+五区”
两心:校园南北两端的生态绿心;
两轴:校园的十字空间主轴线,即东西向校园中央主轴线,南北向的中央水景共享轴线;
五区:
绿化防护区:分布在校区外围,沿莲花大道控制 60米的,沿环湖大道控制 30米,构建成
校园的绿色“防火墙”,一方面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另一方面能隔离城市交通对校
园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景观和文化教育氛围。
教学实训区:教学实训区沿莲花大道、中央湖景色成组团布置,向外沿莲花大道展示校园
的厚重形象,对内形成 7个教学实训空间组团,即院系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联系便捷,为师生
多元的交往空间。
共享区:建筑沿中央景观广场轴线布置,沿校园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布置学术交流中心、
公共教学楼、图书信息中心等公共建筑。图书信息中心作既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开发区
的地标,是校园中央景观轴线的对景。地理位置处在校园的辐射中心,方便师生使用。
生活区:考虑场地成条形的特点,为减少师生在校园的通勤距离,规划将生活区与教学实训
区南北向平行布局,生活区沿环湖大道展开、教学实训区主要沿莲花大道展开,中间是贯穿校
园南北的滨水“百花走廊”。
运动区:结合生活区的带状布置特点,运动区分为南北两个节点布置,主运动区位于北部,
由体育馆、400米标准跑道及训练场、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球场组成。次运东区位于南部,方
便南边师生的健身运动。参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 ,设置篮球场 15
个,排球场15个,网球场10个,并根据后续校园发展情况,预留空间进行加建。
空间组织
校园空间组织上以十字轴线为纽带,串联起重要公共空间,包括入口广场、教学实
训楼群、图书信息中心、 400米标准田径训练场等,各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与联系,形成
完整的空间序列。同时,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通过环校园生态圈、景观通廊、景观轴线
进行交融与互动。
第四章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一心、两肺、三走廊、多庭院”的绿地景观系统。
一心:即中央湖景。规划在校园的中央,结合现状水系特点,设计一条贯穿南北的校园水系,水系成条形状,穿过教学实训区、共享区。同时,水系考虑与政府规划的莲花湖相连的可能。使校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连。
两肺:校园的两个中心绿肺,即北绿肺和南绿肺。南北两个绿肺是校园的核心开放空间,是校园的主要绿化中心。它们与中心水景构成连续的校园景观。
三走廊:即沿莲花大道 60米宽的香樟走廊、沿环湖大道 30米宽的慢行生态走廊、
沿中央湖景的百花走廊。香樟走廊充分利用规划条件中提出的建筑后退莲花大道60米的控制要求,打造一条以香樟为主的带状校园森林。30米宽的慢行生态走廊,包括香樟走廊的长度,共2300米,沿走廊布置休闲健身设施,人们或在此晨锻、或漫步、或晨读、或看书,金秋十月沿路是芬芳的桂花香味;中央湖景的百花走廊在教学实训区内部,沿
中央水景,以观赏性花卉为主,在此春可赏百花、夏天可观荷花、秋可赏枫叶、冬可品梅花。打造一个风景秀美的校园百花走廊,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
多庭院:庭院景观也是本校园的绿地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庭院由建筑的围合、半围合组成,是相对私密的景观空间,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庭院景观与外围的绿带、中心景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了校园完整的生态格局。
第五章 道路交通系统
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了主环分支、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

交通系统的要求,又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贯彻“低碳环保,
生态出行”的设计原则,内各功能组团之间由校园主环路有效的串联起来,满足通勤影响较大
的机动车流,并尽可能保持大范围内的人车分流 ;各功能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
车共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也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此外步行交
通也作为本规划的重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鼓励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除机动车两侧的慢行
空间外校内增设大量的相对独立的慢行空间。
道路交通规划
本校园道路规划,结合长条形场地特点,形成“环形 +放射式”的路网模式,即满足校区内
部交通系统的组织,将各功能组团有效串联,又使校园与城市交通良好接驳。校园主环路宽度
为12米。其他校园支路以主环为骨架向内外生长,贯彻“低碳环保,生态出行”原则,尽可能人车分流,各尽其用。

规划设置一主两次共三个校园入口。考虑莲花大道是贯通葛店开发区的南北主通道,主入口沿莲花大道布置,以莲花湖为对景。次入口场地南北向各设置一个,与城市路网对接便利,而在校园的西面根据校园的远期建设情况可增设一个次要出入口。

倡导“低碳环保,生态出行”的设计原则,步行与自行车是校园内部主要的出行方式,结合校园景观设计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交往联系是本设计的重点。
本校区慢行系统分为三级,一级慢行路线由校园主次入口引入,围绕核心景观区以及教学区,并由环形系统的主要步行路线引向各功能分区形成,以校园特有的内环步行道路将生活区、教学区和运动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保证交通的便捷;二级慢行路线围绕各个功能景观区设置自由散点式的步行栈道,方便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共享区、运动区之间的联系,成为校园独特
的风景;三级慢行路线为校区外围的园区漫步道,与自然紧密结合,学习生活之余,体验纯粹自然生活。线形与面状的活动空间,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空间。
校园慢行距离控制在舒适的人行尺度之内,合理安排活动区域与日常行为的关系,使校园
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和人性化的场所。校园中心区(包括基础教
学、各学院建筑群体、图文信息中心等公共建筑 )控制在400米直径慢行区以内,5分钟内可步
行到达各建筑。校园中心区与学生宿舍区的联系也十分便利,多控制在 800米直径慢行区以内,
步行10分钟可达。
停车系统
机动车停车场规划采用地面分散和地下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总停车位
460个,地下
停车设置在图书信息中心和体育馆下。自行车是校园内的主要代步工具,规划对自行车
停靠作了专门安排,设置自行车停车位 5000个。
第六章 校园建筑形态与特征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上,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包括围合式、半围合
式、条式、点式等。创造了丰富的校园空间。在重要的节点空间,以加大建筑的退让或
通过建筑的对称围合,形成校园的广场空间。
校园建筑形态设计
校园建筑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气息,与环境自然融合,融入荆楚建筑的特
色韵味。建筑与建筑之间,相互关联,互为景观。
建筑设计采用平坡结合,蕴含荆楚风貌的建筑风格,在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也
体现文化建筑的典雅气息。整体色彩构成以褐红为主基调, 平行布局与半围合院落结合,
力图打造典雅、严谨、开放的特色校园氛围。
材料和颜色注意各建筑物之间的统一,突出建筑屋顶的造型特色,形成校园完整明
确的主要风格和主要色调。在保持校园建筑整体统一的基础上,重要建筑适当采用特殊
的形式和色彩以突出标志性特征。
第七章 道路竖向规划
规划用地属于丘陵地形,整体地势起伏不大,地块较为平坦。整体地势总体由北向
南逐渐降低,现状最大高差达 ,,整体开发条件良好。
基于上述的地形条件,竖向工程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服从上位规划的总体竖向规划
要求,校园规划的布局和用地情况,结合土方平衡和场地排水做好总平面设计,使规划
道路、场地、建筑与现状地形充分协调,有机的融入自然环境,整体尽量减少土方工程
量。场地内的丘陵山体基本完整保留,只在局部依据道路和建筑形态进行适当开挖,并
作护坡或挡土墙。规划将东侧水系引入项目内部,并适量开挖以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
水面开挖的土方、地势较高区域的挖方与低洼区域的填方可以保持大致的土方平衡。

道路的高程设计依照整体地形和功能布局,纵线控制高程相对平坦,符合自行车交通的坡
度要求,并采取道路旁边坡起坡的处理解决道路纵向排水问题。靠近自然水体地块下降起坡,
以就近组织用地内雨水排放。校区内主干道纵坡为 %~1%,横坡为1%~2%,地坪至道路面高差
~。
第八章 工程规划系统规划
:
设计依据:
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2005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
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6、《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7、《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2005
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1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生活用水
用水对象
用水量标准
用水单位数
最高日用水量
教职员工
50L/.人
500人
25m3/d
学生宿舍及单身宿舍
150L/.人
15000人
2250m3/d
食堂
20L/.人
15000人/餐,每日三餐
900m3/d
绿化及道路冲洗用水
2L/m2
30000m2(每天)
60m3/d
(每天)
未预计用水量
按总用水量10%计
33m3/d


3560m3/d
生活热水管采用薄壁不锈钢管,氩弧焊连接。
本工程项目生活最高日总用水量为
3560m3。
、生活污水排水管采用
UPVC
排水管,粘接;地下室潜水泵出水管用热镀锌钢管。
/d
4
、供水系统:
5、室内消防系统给水管采用热镀锌钢管,管径<
DN100采用螺纹连接;DN≥100采用沟
校区内设有集中给水加压泵站,对市政供水压力不能达到的楼层采用变频加压泵组
槽式卡箍连接。
供水。学生宿舍每个卫生间均设有水表,可独立计量。
6、屋面雨水管采用UPVC给水管,粘接。
、热水设计:

本工程学生宿舍设有太阳能集中热水供应,屋面设有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板,当太
,同时又设有水景工程,从节约用水的角度考虑,设计中考虑
阳能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燃气辅热。
雨水收集与利用工程,收集屋面优质雨水至室外地埋式
PP模块储存、净化。雨水经构筑物处理

后,用于地面冲洗、绿化及景观用水。
本工程室内采用污废合流制,室外采用雨、污分流制。
2.
本工程学生宿舍较多,为解决学生宿舍热水使用问题,同时又节约能源,设计采用太阳
、排水量
能集中热水供应:每栋宿舍屋面夹层设有热水箱,屋面设有太阳能集热板,当太阳能不能满足
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90%计,每日排放量约为3150m3

要求时,采用燃气辅热。同时每间宿舍卫生间设有插卡式水表,解决热水计量问题。
/d
、排水系统设计
,每日用水量较大,校区设有集中供水加压站,解决市政管网压力
室内生活污水由立管收集出户排入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不足的问题。
食堂污水经室外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雨水设计
强电部分
雨水量按当地降雨强度公式计算,屋面雨水排放重现期P=5年,场地雨水排放重现

期P=3年。屋面雨水由雨水立管收集后,下至底层出户,排入校区雨水管网;屋面雨水
设计范围为整个校园。
及场地雨水收集后排至附近的地埋式
PP模块储存净化雨水收集系统,多余的雨水溢流排
、标准
入市政雨水管网。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1、本项目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收集屋面的雨水至室外地埋式
PP模块储存净化雨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水利用构筑物处理后,供室外绿化、浇洒道路使用。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
2、雨水经过滤、消毒处理后其水质应达到国家《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范》: CODcr30mg/L;SS10mg/L。

1、室外埋地给水管道: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聚已烯)复合给水管,电热熔连接。
2、室外埋地污、雨水管道:采用 UPVC双壁波纹埋地排水管。
3、生活给水室内给水管主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内外涂塑) ,卡槽式接口,支管采用
PP-R管,热熔连接。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0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8版
《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免电气火灾连带发生及便于采取各种非常救灾措施。

,局部采用
本次设计内容包括:10/、低压配电系统设计、一般公共场
直埋或穿敷管设方式。
所的照明设计、应急照明系统设计、防雷系统设计、接地及安全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

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设计以及各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
教室照明主要采用节能高效的三基色细管荧光灯,并考虑安装吊扇。走道设置应急疏散指

示灯或安全出口灯。所有普通插座回路都采用漏电保护。每个教室考虑分体空调的用电量,并
。地上建筑面积
40万㎡,分为两期建设。其
预留插座。
中一期建筑面积约20万㎡,二期建筑面积约20万㎡。地下室建筑面积约
㎡。
本工程照明系统全部光源均采用细管径三基色直管荧光灯、三基色单端荧光灯、高效金属
。初步考虑由市政引入四路(两路)
10kV独立电
卤化物气体放电灯、LED等高效长寿命节能光源、各类高效照明灯具以及电子镇流器等节能型电
源。校园内设置一个10kV开闭所,10kV电源初步考虑采用电缆埋地引入。
器附件,大幅度降低光源维护更换费用,降低能耗。
:
本工程照明将根据各功能单元的需求进行设计,照明标准严格执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本工程的负荷密度暂按如下原则估算:教学楼按50VA/㎡,图书馆按60VA/㎡,实训
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严格控制照明功率密度,以满足国家节能及绿色照明政策。
楼、行政办公、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培训中心等按
80VA/㎡,学生宿舍按40~50VA/

㎡,教工宿舍按60VA/㎡,食堂按100VA/㎡。校园变压器总装机容量约为
21060kVA,
本工程各单体建筑按二类或三类防雷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
其中教工住宅设一个公用变电所,其余楼座设置约十个专用变电所,按区域设置
3~4个
为B级或C级。接闪带采用镀锌圆钢,引下线利用混凝土墙、柱内的主筋,接地装置利用基础
中心配电室。
桩、底板中的钢筋,并将三者连接成一个整体。
,中间设联络;出线设电流、速断及温度
本工程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即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保护接地、弱电系统工作接地、防雷接
保护;电费计量在高压侧设置计量总表,低压侧可根据变配电管理要求或能源管理要求
地接地共用接地装置,综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
1欧姆。在变配电室内设总等电位母排(MEB)
在低压出线开关设智能数字仪表。
以及在大楼内设置等电位联结。
低压主配电系统为单母线分段运行,在母线间设置手动及自动联络,以增强配电灵
为预防浪涌过电压对建筑内电气及弱电设备的损害,按规范要求,分级设置
SPD进行防护。
活性及供电可靠性。低压配电主断路器设置过负荷长延时、短路短延时两段保护;一般
出线断路器设置过负荷与短路瞬动两段保护。无功自动补偿设于低压侧,采用消谐式并
弱电部分
联干式电容器分组自动投切,避免电网谐波谐振放大,。
本项目中教学楼弱电系统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FAS)、有线电视系统(CATV)、
、综合安防、火灾报警等弱电系统均设置
UPS不中断供
电话系统、综合布线系统。
电电源作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后备电源。本项目内应急疏散标志和主要疏散通道的应
其余单体建筑还可根据需求增加综合安防系统(
SAS)、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公共广
急照明拟采用小型EPS集中应急电源以保证在最不利情况下的人员安全疏散。
播系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数字会议系统等。
;部分较重要的负
(FAS):
荷以及大型用电设备采用放射式配电;重要负荷、消防设备等均由配电室引出双路专用
本工程拟设置一个消防控制中心,若干消防分控室(和值班室合用)
,采用智能化的控制中
供电线路并在末端互投。
心报警系统对建筑物进行全面防护。系统除实现报警功能外,还对通风系统、防排烟系统、照

长江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说明(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爱的奉献
  • 文件大小182 KB
  • 时间2022-10-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