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故事里的生活道理 】是由【54180709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故事里的生活道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90
愿望与勇气
美国总统林肯,,可以在农场上劳作、收获,过上比现在好的日子。为了达到这个日思夜想的目的,林肯的父母亲拼命干活。多赚点钱;一家人也紧衣缩食,把手里可以省的每一个美元积攒起来,好去买一块自己家的田地。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那一天,父亲从外边回家,扬一扬手里的文契,大声对一家人说:“现在,我们有了一块地啦,,,有几间旧屋,正好供我们住。行不行,农场主林肯的太太和孩子们?”
,意味着自己已经从土地的奴隶变成了土地的主人,一家人再也不要仰人鼻息,可以自己支配一切,独立地生活了。最高兴的当然是林肯他们,孩子们对新的家,新的农场的兴趣特别大。
来到西雅图,全家人的高兴劲立刻一落千丈。那块地靠近一个小山头,山头上没有几棵像样的树,倒有大片裸露的大石头。连那块叫作农场的耕作田里,也布满了好多石头。难怪林肯的父亲只花了那一点点钱,就买下了整个农场,按他们的积蓄,无论如何也无法买得起这么一座农场的。
但是,全家人既然来了,也只能把农场作自己的新家。他们在山上能够种树的地方,种上一棵棵树,在被后块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里种上庄稼,尽心地伺候农作物。第一季作物终于上出了苗,,全家人一齐投入收割,一片地一片地把麦子收上来。唉!因为有那些大石头横在田里,使不上大农具,一家人只得靠手工劳作,简直像中世纪的农奴一样,累极了。
第一茬庄稼收上来以后,林肯的母亲便跟丈夫商量:“田里那些石头太碍事了,总不是办法,能不能把它搬走了,让田地连成一块?"林肯的父亲朝屋外那块地瞧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回答说:“把石头搬走,确实是好办法,,根本无法搬走,否则原来的主人早把它们搬走了,会这么便宜把田卖给我们?”
林肯的母亲想想也有道理,便不再说什么。全家人依旧像土地的奴隶一般,,林肯的父亲又积攒下一笔钱,亲自到城里去买一匹马,来改善全家的劳动环境为止.
那一天,父亲不在,母亲跟几个孩子干活干得太累了,便对孩子们说:“这样干我总觉得不行。让我们试试看,把这些碍事的东西统统搬走,好吗?"孩子们立即同意了,他们七手八脚,挖着大石头边上的泥土。不料第一块石头才挖下去一英尺多,整个石块便开始松动,不一会儿,石块便见了底。它们并不是父亲以及以前的主人想像的那样,连着小石山,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大石头。在一阵阵的欢呼声中,那些横放在农田里的石头都被搬走了。
这件事,给年幼的林肯深刻的印象,原来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不像开始想像的那样困难。把愿望变成成功,要的只是一点勇气。
后来,林肯步入政界,成为一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在他没有成为美国总统之前,有两届总统已经看到,必须废除黑奴制,他们都在自己的任内起草过《解放黑奴宣言》,却因为认为宣言无法实施而没在上面签字。
只有林肯,在上任之后,立即宣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并率领北方军民,取得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
1865年,,提出了一个问题:“总统先生,您的前任,已经草拟了宣言,只是没拿起那枝签字笔。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让您去成就莫名?”
林肯给他回忆了小时候自己西雅图那个农庄搬石头的故事,然后说:“假如我的前任知道只要拿起笔签个字,黑奴便会得到解放,他们一定会非常懊丧。”
2/90
人们常常会有相同的愿望。有的人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是个成功者;更多的人认为愿望虽然美好,成功却没有可能,他不去做,于是愿望永远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其实,他们所谓的那些不可能,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只要认清了这一点,拿出实现愿望的勇气,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事,很多都会成为现实。
4/90
富兰克林的哨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哲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候,参加仅对英国殖民地统治的斗争,他还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在美国历史上是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那一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才七岁。他是一位肥皂商人的儿子,在家中排行第十,,他在家里是最爱骄宠的孩子,不管他做出什么样的怪举动,别人也都让着他。
富兰克林经常去军营看军队操练,看着军官吹着哨子,指挥着士兵举枪,列队,正步走,向右转,向左转,一心长大后也当位军官,指挥千军万马。可是,他连一只哨子也没有,只能独自一个吹着口哨,模仿军哨,还喊着口令,指挥那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士兵。
有一天,富兰克林到街上闲逛,街上那些铺子,他早已看熟了,再看也没多大意思。于是他专找小巷的地摊转溜,看一看那些摊子上有哪些新玩意儿.
转过一个街角,富兰克林眼睛突然一亮,在一个小滩上,赫然挂着一只军用哨子,跟他在军营看到的一模一样。他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去,伸手握住那只黄澄澄的铜哨,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擦拭着落在上边的灰尘,心里要怎么喜欢我有多么喜欢。
摊主瞟了富兰克林一眼,估计了一下他的身份,立即满脸带笑,轻轻说:“小少爷,喜欢吗?这可是一位将军用过的哨子,想不想吹一下?”富兰克林迫不及待放到嘴边,大声地吹了一下,然后低声问道:“这哨子要多少钱?"
摊主摇了摇脑袋:“不,不!这可是我的商标。"富兰克林实在舍不得,立即把他积聚下来的零钱统统掏了出来。每次上街,他都带着,瞅准心爱的东西可以买下来。今天终于等到了机会,一定要把军哨买下来。
摊主一边摇着脑袋,一边斜着眼睛估摸了一下富兰克林的钱。那口气却越来越和缓,待富兰克林一再哀求之后,他终于叹了口气,把那只铜哨递给了富兰克林,收下他所有的钱,匆匆卷起地摊,走了。
富兰克林把哨子挂在胸前,昂首阔步往回走,,他立即把铜哨放进口中,,一边走遍家里的每一个房间,有时正步走,有时小跑步,向左转,向右转,就象带着一队士兵在操练。
跟富兰克林的兴高采烈相反,全家的人却遭了灾,那哨声尖厉刺耳,一直响个不停,扰得一家人不得安宁,他的最小的两位姐姐烦得用双手捂住耳朵,尖声地叫起来:“停下!停下!别再吹啦!你这小捣蛋!”
可是,富兰克林正沉浸在愉悦之中,他平时任性惯了,哪管别人的抗议?到后来,连他最大的一位姐姐也忍受不住了。便走近富兰克林,大声对他说:“喂!本杰明,你这东西从哪儿得来的?能给我瞧瞧吗?”
富兰克林听到有人关心自己的宝贝,这才停止吹哨,把铜哨递给姐姐,把买哨子的经过告诉她,讲完还添上一句:“这可是将军用过的。今后我一定用它训练部队,也当一句将军。”“哎呀!"姐姐看了看那只哨子,“你上当了。这只哨子最普通不过,而你却把你的积蓄都花光了。你那笔钱,至少可以卖一打更好的铜哨!”
富兰克林听了,怔怔地站着,一时说不出话来。他那两位小姐姐听了,一齐嘲笑起他来。“你这小傻瓜!上了当还不知道,他那些钱买了个垃圾!”“你多花的钱,可以买好多好多东西呢!你这愚蠢的家伙,还想当将军呢!"
大姐高声喝止了那两个小姐姐,拉着她们走了。富兰克林这才明白自己确实干了件蠢事,他突然恼怒地大哭起来,大家的责难带来的烦恼远远超过了刚才哨子给他带来的欢乐。
从此,富兰克林突然变得成熟起来。他记住了这次教训,,他不仅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和立国之父。
4/90
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无论今后他如何伟大,在孩提时代,,而置一切于不顾,,他至所以异于常人,就是因为他在这种蠢事中汲取了教训,懂得了一个道理,对于那只军哨的追求,只不过是自己幼年时代最滑稽最愚蠢的决定,,是所有伟人必具的品质。
ﻬ精心策划的意外
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甜美灵感"乐队的创始人锡西为了培养新的乐手和歌手,办了一所学校,网罗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孩子,边读书边学音乐。在诸多爱音乐的孩子中,锡西最喜欢的,是十多岁的女孩子惠特尼·休斯顿.
惠特尼是锡西乐队里的女歌手玛瑞的女儿,从她妈妈那儿继承了甜美的嗓音,才十五六岁,便长得亭亭玉立,有一副迷人的脸蛋和身段。人们都说,只要再过几年,惠特尼一定会把她妈妈赶出舞台。不过,玛瑞正巴不得惠特尼快一点代替自己呢,她的心思是让女儿早一点出名,最好成为闻名全国的明星,自己也可以退出舞台,当女儿的经纪人。凭女儿的才能,凭自己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阅历,,自己年轻时候的梦就会在女儿身上应验,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结果呀。
到17岁的时候,惠特尼已经出落得花枝招展,歌也唱得十分出色了。可是,她仿佛还没长大,像一只老是依偎在母鸡翼下的雏鸡一般,只肯跟玛瑞一起,到“甜美灵感”,乐队也常把它作压轴,但母女俩一同登台,不是母亲给女儿撑场子,倒是女儿作舞台常青树作陪衬,人们只会说:有其母必有其女,这个玛瑞呀,真了不起。
每次谢幕,玛瑞满脸堆着笑容,心里却万分苦涩,她拉着女儿的手,拼命把惠特尼往前推,惠特尼却总依偎着她,,一边也在肚子里嘀咕,咳,这只乐队的小凤凰,什么时候才能一飞冲天呢。
一直到惠特尼十七岁生日那天,事情才有了变化。那一天,惠特尼正在化妆室准备,当晚她与妈妈同台,要唱三支曲子。突然,化妆台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惠特尼赶忙拎起电话,听听这种时候会有谁打电话给自己。
“惠特尼,”电话里传来一阵嘶哑的声音,“我的嗓子坏了,今晚恐怕登不了台。",惠特尼好比听到了晴空霹雳:“那怎么能行,妈妈.”说着,她的声音也硬噎起来,只觉得两眼酸酸的,直想掉眼泪。
“你一定能行,”玛瑞说,“你很棒,完全能一个人唱。平日里,大家拼命鼓掌,都是为的你,今天,那掌声一定会比往日更热烈,妈妈相信你,祝福你。"说完,便挂上了电话.
惠特尼怔怔地捧着电话站在当场,还没有转过弯来,化妆室的门乒然打开了,锡西和几个主要乐手一齐拥了进来。他们也听说了玛瑞的不幸,一进门就七嘴八舌地给惠特尼打气。“今天都得靠您啦,惠特尼.”锡西习惯地挥动着指挥棒,“我们大伙儿相信你不会给乐队丢脸,今后乐队的前途还全靠您呢。”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不容惠特尼再三心两意,她咬了咬牙,答应大家的请求。说真的,当锡西在台上向观众们说明缘由,并致歉意的时候,惠特尼站在二道幕后边,心还呯呯地跳着;当她应锡西的邀请,步出前台时,她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她的笑容,立刻引来全场一阵掌声,掌声鼓舞了她,惠特尼只觉得,这十七岁的生日,仿佛是自己的新生之日.
那一场演出,惠特尼除了唱准备好的三首歌以外,还加演了另外三首。乐队特别卖力,,掌声,口哨声,跺脚声此伏彼起,演出变成了惠特尼的个人演唱会。
惠特尼终于一唱成名,乐队陪着她走遍了全州,全国,,她才发觉,那一天的
5/90
“意外",竟是妈妈跟锡西精心策划的包装。已经当了她经纪人的玛瑞对她说:“我对你充满信心。你完全能够做到这一切,你真心热爱唱歌,你有那么好的天赋,只要你肯做,就一定会得到你的今天,你应该得到它."
世上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事情,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具备,成功者站在成功的大门口,,将决定这个人的一生,跨过门坎,今后会一帆风顺;逗留在门外,将遗憾终身。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推上一把,促成这人生的重大转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有时应该猛烈一些,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生的道路看来是漫长的,但在紧要关头,在走过那转折点,却是十分短暂的。
7/90
责任与发明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几年那种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悄然停止,从各类学校毕业的学生,不再一定要去“接受再教育”。鲍其正因为有一位哥哥、一位姐姐已经去了黑龙江插队落户,按规定可以留在城市,分配工作,亲戚和邻居都说,这鲍家的老三,真是交了好运。
鲍其正接到了通知,他被分配在港口当装卸工。这可是个光荣的职业呀,虽然老人们都说,那活可真累人,可是鲍其正不怕,累一点怕什么?能留在城里当个工人,才是最要紧的,他简直像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充满着激情.
来到港口,鲍其正开始有点疑惑。他看到港口的装卸工们,还是像《东方红》开头的画面一样,肩上搭一块布,一袋袋扛着货物,送上或者运下船只,人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完全没有“样板戏”里唱的“轻轻的一抓就起来"的那种场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个月之后,一场灾难更使鲍其正心惊。那一天,他们班组的装卸任务,是把一堆原木装上汽车运走。那堆原木在货场已经存放了一个多月,这其间下过几场雨,原木躯杆上,已经微微长了一层青苔,爬上去滑溜滑溜的,真让人担心。
可是活还得干,首先要有人爬上原木堆去,剪断固定的铁丝,用撬棒把原木撬下来,别人才能扛着送上大卡车。
,另外几根铁丝因为生锈,突然断了。原木轰隆隆滚动起来,哗哗地往下泻,小王站立不住,被原木裹住,一齐倒向地面.
等原木不再滚动,大家一齐拥上前,拼命搬开压在小王身上的原木,小王已经被后边倒下的原木砸在头上,原本清清秀秀的一张脸被压扁,活生生的小伙子一下子丧生在一场工伤事故中.
鲍其正只觉得天昏地暗,小王跟他平日很谈得拢,比他早几个月进港口,家中也只有年迈的双亲,,他觉睡不好饭吃不下。老师傅劝他: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一年中,港口总要有几件不死即伤的事故,原因是没有装卸的机械,人总会有疏忽的时候,马有时也会失前蹄呢。
鲍其正知道老师傅在安慰自己。可是,他觉得老是这样总不是办法,应该改善工作条件,让戏文里、电影中说的那种先进设备代替人工作,,他激发起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要自己去改变落后面貌,装备先进的机械,,他也算是个两年制高中毕业生,但是在那个年代,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只有自己心中明白。于是,他下了班便到处找有关机械制造的书,勤奋学习,哪里有起重设备,他总要去围着兜圈观察,请教操纵机器的师傅,不弄懂设备的工作原理,决不罢休。
在那个年代,谁要讲钻研科学,搞技术革命,谁就要受到怀疑。有人说他想出人头地,是个人主义出锋头思想作怪;有人说他想升官发财,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更多的人说他不自量力,癞哈蟆想吃天鹅肉,,鲍其正不怕讥讽,不怕风险,夜以继日,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
后来环境好了,他的第一件发明终于装进了港区,那是一台木材抓斗。使用了这台机器,装卸工人便不再要像小王那样,爬上原木堆去拆卸钢丝;也不再要像鲍其正干了六年的装卸工那样,用肩膀去扛原木了;更不会像小王那样献出青春和生命。
十年风雨十年奋斗,鲍其正终于成为“抓斗大王”,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金牌和奖金并没有打动他,工人们感激的言语却使他感受到无比的激动.
如果说,强烈的责任也是一种发明的需要,那么,这种需要是一种强烈事业心的体现,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把人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便是抓斗大王孕育发明创造的动力和激情。这种需要正是我们应该不懈追求,不懈奋斗的目标。
7/90
8/90
我来陪陪你
别看欢欢才上小学,可他已是个远近闻名的故事大王了。他爱听故事,还会编故事,,那可真是有声有色。
要问欢欢讲故事的本领是从哪儿学来的?这全得归功于楼上的杨爷爷和王奶奶。
杨爷爷和王奶奶,是一对退休老教师。他们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已经当欢欢的班主任了。人们都说他俩桃李满天下。可不是么,在欢欢看来,这些学生经常带着桃子李子苹果来看望他们,吃不了的,还分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们。
两位老人,无儿无女,,还有左邻右舍及社区干部来照顾,两位老人安享晚年。
欢欢是杨爷爷家常客,只要一有空儿,他一赤淄就上楼去了。他上楼有个目的:听爷爷奶奶讲故事。他也有个任务:,坐在杨爷爷的膝下听故事。若有什么闹不明白的,就仰起头,叫杨爷爷再讲一遍。手里呢,捏着水果糕点,一边吃,一边听。若是杨爷爷讲累了,王奶奶就接着讲……
欢欢就是在杨爷爷、王奶奶的膝盖下,听着故事,吃着水果长大的。故事听多了,也就成了故事大王了。
今天,这美好的生活突然消失了。欢欢发觉,杨爷爷和王奶奶不见了。楼上楼下的人都含着眼泪,爸爸妈妈呢?更是器成了泪人儿.
欢欢终于弄明白,今天一辆失去控制的汽车冲上人行道,将杨爷爷撞伤。,杨爷爷躺在医院里,王奶奶呢,被人送到了一个叫“太平间”的屋子里。
大家都说,王奶奶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送走了王奶奶,人们又忙着把治好了伤口的杨爷爷接回家,邻居们轮流去照顾他.
好多人来看望杨爷爷,欢欢也要去,可妈妈总是牢牢地看住他,不许他上楼。妈妈说,杨爷爷要安心休息,不能打扰他.
欢欢已有好多天没见到杨爷爷了,:我为什么不能去看看杨爷爷呢?我不要他讲故事,也不要他削苹果,我就这么两个眼睛看看他,坐在他脚边陪陪他……
欢欢拿定了主张。这天傍晚,他趁妈妈在厨房里忙煮饭,他就抱了三个苹果,偷偷地上楼了.
,眼睛一亮,显得既高兴,又惊奇,欢欢急着说:“爷爷,今天不讲故事。我来陪陪你!"说罢,将三个苹果放到方桌上。,想到她再也不回来了,欢欢不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杨爷爷一见欢欢哭了,连忙抱起他,一边帮他擦眼泪,一边哄着:“乖孩子,别哭……"而杨爷爷自己,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欢欢想到,不能打扰杨爷爷,不能让他受累,他就挣着从杨爷爷怀里爬下来。他拖了张藤椅,让杨爷爷坐下,又端来那张楠木小凳子,坐到杨爷爷的膝盖旁。他像一只温顺的小猫,趴在杨爷爷的膝盖头上。杨爷爷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满是皱纹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欢欢那柔软的头发。欢欢呢,也是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白嫩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杨爷爷的膝盖……
这一老一小,默默地坐了好久好久。这时,一滴泪珠落在欢欢的手背上。欢欢抬头看看,中见杨爷爷眼圈儿红红的,,欢欢眼眶里也是泪水。杨爷爷忙用手帕给欢欢擦眼泪,连声说:“好乖乖,别哭,别哭,我们都别哭!”
那知欢欢听了这句话,又“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说:“杨爷爷,我……我来陪陪你……”
就这样,欢欢陪爷爷哭了一会儿,又默默地坐了很久,很久……
9/90
什么叫同情?什么叫帮助?有时候,陪一个人默默地坐一会,这就是深切的同情,最大的帮助。
ﻬ培德先生的机遇
汤姆·培德是美凡的潜水员,在一家海岸打捞公司当差。他自己也觉得,穿上沉重的潜水服,戴上头盔,到海平面下边去搜寻失物,打捞沉船,只不过是一种混饭吃的例行公事,就是为了挣每星期200美元的工资,养活一家人。他根本没想打破潜水记录,也从不幻想有朝一日在海底找到金银财宝。
可是,一个休假日一次偶然的巧遇,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从昏暗的海水中浮升出来,成为受到生活太阳关爱的幸运儿。
那一天,风和日丽。感到无所事事的培德沿着海滩散步,不知不觉离开了习惯的路线,往陆地深处走去。他来到了一处久负盛名的高尔夫球场边,饶有兴趣地欣赏起有钱人才有资格玩的休闲游戏来。
玩高尔夫球的先生们一身价值不菲的运动装,,球童们忙碌着,电瓶车运着球杆,多惬意,多神气!培德心头禁不住酸酸的,这才是人的生活。唉,等下辈子再去享用吧!
培德正想离开,,只见一位先生使劲地挥动球杆,开出了第一杆,那球却不听指挥,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进了隔离湖中,真臭!难怪别人要起哄呢.
培德站的位置,正在隔离湖边。他看着因为高尔夫球落水而荡起的水波,心脏突然呯呯猛跳起来。这湖好大,,每年就会有三百多颗,这球场办了这么多年,湖底该有不少球沉睡水下吧,要把那些球捡起来,培德可不费吹灰之力呀!
想到这里,培德飞快地回到家中,取出自己早年用过的简易潜水服,,场上的人都进餐去了,没有人管。他也不怕有人瞧见,穿上潜水服,戴好头盔,一步一步直往隔离湖中走去。
,四周种着绿树和草坪,湖水十分清澈。培德一眼就发现了一座宝库:湖底里,沉没的高尔夫球何止成千上万!由于水质好,它们个个干干净净,简直跟刚从店里买来的没有两样!他抓了一把,立刻上岸来,摸好衣服,径直来找高尔夫球场的老板。
老板听了培德毛遂自荐式的陈述:他愿意免费替球场清理隔离湖,但要以回收旧高尔夫球作回报。又仔细看了看培德手中的旧球,马上答应了这位潜水员,球场愿意以每只10美分的价格回收,有多少收多少。
这天下午,培德拼命干活,到傍晚,他已从湖底捞出2000只旧高尔夫球,一个下午的收入就跟平日周工资相当,他真是掏着了一个金矿。培德实在兴奋极了。
几个星期过去了。培德先生着实赚了一大笔外快,在欣喜之余,他突然觉得,,知道高尔夫球场的老板给他的价,只是高尔夫球价的几十分之一。而老板收了他的球,只要略作整修,就可以当新球出售。
培德于是改变了做法。他把捞出的球带回家,雇上两个人把球洗净,再喷上漆,然后按要求包装起来,把它们送进商店,只收新球的一半价格。商店老板一下子可赚一倍的钱,而培德的收入也翻了十倍。比起当初来,那收益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纸是包不住火的,培德赚钱的诀窍很快在潜水员中间传开了,,索性在奥兰多开了个高尔夫球回收利用公司。他以二十美分的价格从以前的同行手中收购旧球,每一天,总有8万到10万只这样的旧高尔夫球收进,经过公司下属的工厂加工,再卖给各大商店和各地高尔夫球场。
10/90
现在,培德的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盈利的企业。他这位往日天天泡在海水里的苦力,也变成了年收入800多万美元的富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抓住了修旧利废的机遇。
人的一生可能在平平庸庸中度过,也可能遇上机会而发迹。这种机会虽然很难刻意求取,,而且往往在偶然间出现,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每一个有志于创一番事业的人,在机遇降临之际,千万别麻木不仁,听凭它擦肩而过。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任何的粗枝大叶都会令人终身遗憾。
小故事里的生活道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