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带我看世界
赵云鹏中,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远赴美国进行深造并取得研究生学历。师从于埃莉诺尔?勋斐尔德(Eleonore Schoenfeld)和内森尼尔?罗森(Nathaniel Rosen)和娜木拉,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古典乐坛中才华横溢的青年演奏家。
赵云鹏是一位年轻的大提琴演奏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人。他7岁开始学大提琴,仅仅学了半年,便考到深圳艺术学校。赵云鹏说:“我小时候特别爱唱歌,爱跳舞。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突然对音乐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似乎跟小时候那个爱唱、爱跳的我完全不是一个人。最让我害怕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控制音乐了。所以,我现在的教学更注重孩子的心理,会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保持或者产生对音乐的好感和兴趣,并发展成终其一生的兴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偶像就是马友友
赵云鹏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也经历过一段“厌学”期,究其原因他自己认为是青春期引发的。他回忆道:“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原因,我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内心的敏感和迷茫,让我开始惧怕拉琴。我的内心离大提琴似乎越来越远了。”这段时间能顺利地度过,赵云鹏特别感谢张妤老师的付出。张老师是赵云鹏在深圳艺术学校学习时的主课老师。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状态的变化,赵云鹏练琴开始松懈了。张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总是在下课后把赵云鹏单独留下来练琴。叛逆的他总是偷偷溜走,但下次上课还是照样被老师留下,为此他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直到后来,他听别的同学说,其实张老师总在背后夸奖他很聪明,才渐渐明白了张老师的苦心。不过,那时候的赵云鹏还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那就是虽然学得快,一首曲子从视谱到背下来只需要几天时间,但经过比赛或考试之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忘光了,就跟从来没学过一样。这个问题也让张老师很是头痛。后来,赵云鹏的母亲看到他身上的变化,决定带他调整一下环境,便从深圳搬回了北京。
在深圳学琴,赵云鹏没有一跃成为大家眼中“拔尖”的人才,但深圳地区畅通的信息交流让他听到了很多好听的音乐,让他知道了很多大提琴名家。“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学校所有学大提琴的孩子都人手一盘‘马友友’。当我们第一次听马友友的演奏时,简直将他视为神明,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学生都有一个做‘马友友第二’的梦,我自然也不例外。那时候我不太喜欢练琴,但我还是真听了不少音乐:巴罗克、古典、浪漫派的音乐。”他说。
用力过猛不如顺其自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云鹏慢慢地也遇到过所有琴童基本都会发生的情况:假如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即使当初老师费尽心思上课,也有可能还存在改不过来的情况,但突然有一天自己就会了,而且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赵云鹏总结,究其原因是音乐需要过程,也需要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矫枉过正、用力过猛的现象,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每次上课都被老师责骂或老师过分严厉,那么这个孩子的心里阴影面积该有多大啊?家长和老师还能指望孩子会喜欢音乐吗?赵云鹏说,希望所有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学习音乐的过程要给人带来快乐,不要让孩子处在痛苦之中。如何让孩子喜欢音乐,保持对音乐的兴趣,是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重拾信心
回北京之后,赵云鹏进入北京艺术学校
音乐带我看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