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皖南吴语的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薛晗涛 】是由【晴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皖南吴语的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薛晗涛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DOI:.cn11-2597/
皖南吴语的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薛晗涛
【提要】皖南吴语扼守着吴语区的西北角,是比喻形象生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它的风采。
一支独具特色的地方方言,其中存留大量的历史文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奔涌,但总有些珍贵的文字在
化与人文内涵。但是,由于战争、移民、经济落后、时间的积淀下历久弥新。语言亦是如此,这些方言
强势方言入侵、地方保护不力等原因,皖南吴语正在特征与皖南独有的文化风格、人物风俗习惯有着不
快速地衰弱,皖南的吴语版图正在迅速地缩小。在可隔断的渊源。
此着重探讨皖南吴语的使用现状,分析衰弱的原因,皖南吴语曾经盛极一时。聪明智慧的皖南人民
为保护皖南吴语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代代繁衍。皖
【关键词】皖南吴语使用现状衰弱原因南吴语区内的几大县城人口基数庞大,又因重视宗
皖南吴语主要是指流行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等地族、文教、经商的文化传统使得皖南吴语的使用人
的吴语方言类型,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一小分数极速提升,皖南吴语区的影响面积得以外拓扩展。
支。皖南吴语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宣州吴语,但是,战争与移民使得吴语的演变增添了众多的外
又称“西吴语”或“宣吴”,主要分布在皖南、江苏部因素的变数,甚至是打击了本地吴语的发展、限
西南部及浙江西北一角,即铜泾片、太高片、石陵片。制了皖南吴语的扩张、削弱了该方言的影响。从西
皖南吴语的使用各地之间差别较大,扼守着吴语版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开始,以至于后世的安史之乱、
图的西北角。由于历史变迁、战争摧残、人口迁徙、太平天国,皖南吴语区的面积大大缩减,近似于同
其他强势方言渗透等因素的影响,如今,“宣吴”吴语大区的版图彻底分割,成为将近以方言岛的形
的传承却岌岌可危。式存在的濒危方言。
皖南吴语存留安徽特色的语言风格,也可谓是如今的皖南因为经济相较于周边较为落后,大
各方言区融合融汇而产生的具有多种特色的方言。批量的吴语母语者前往周边发达地区打工、求学、
这其中包含着皖南的地域文化、人文特色、语言演变、生活,对于本地方言的使用次数减少以至于完全不
思想特征、历史进程等多重文化内涵。本文就“宣吴”用,对于皖南吴语的传承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
方言存在及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探求其衰落的原因,目前皖南吴语的主要使用者为留守当地的老年人,
找寻隐藏在“宣吴”中的研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皖南吴语的现存资源将会越来越
一、皖南吴语使用现状少。另一方面,不少皖南吴语区的青少年和儿童认
皖南吴语是在皖南地区产生时间较早的并且得为皖南吴语为土语,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用吴语进
以较好传承的方言,是当地人用于日常交流的主要行交流,认为比较土气,因此也不会刻意地去学习
语言。皖南吴语同吴语片区的其他方言一样,都很和使用。由此看来,皖南吴语的现存资源正在逐步
好地保留了中国古汉语的成分,在语言特色上也包消亡、方言的传承又是困难重重,皖南吴语消亡的
含着吴方言的独特用法,语音上的“帮旁并、端透定、步履正在加快。
见溪群”三分也非常明确,读起来有种雅致的江南近年来,皖南吴语区的城市和县城在不同地区
韵味。但是“宣吴”与其他吴地方言不同的是,由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地区被
于处在多种方言的交汇边界地带,其方言更多地融强势方言——江淮官话所渗透。以泾县为例,泾县
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和语言特色,在语说时语城区居民的日常交流多选择使用江淮官话进行,选
气较江浙沪吴语区多一丝抑扬顿挫,俚语和一些日择使用吴语的居民只占少数。而皖南地区地形多山
常用语更偏向直白通俗。如泾县方言中,有不少书地的特征,又使得吴语得以完好地保存在乡镇内。
面语和文学语汇,一些口语也用词贴切,含义深刻,如泾县茂林镇等,镇上的居民大多使用宣州吴语进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周阿根教授指导,特表谢忱。
202022年第15期(总第313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行日常交流,方言的传承情况相较城区要好,但近文献资料。书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语
些年也存在官话的迹象,最终在皖南大地上形成了言习惯、文化典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支离破碎的吴语区局面。如《徽州府志》就有如下记载:“读书宜教官话(康
二、皖南吴语衰落原因分析熙《徽州府志》)”。明清皖南郡县的书院教育也相
皖南令人着迷的一点,正是它的多样性,而非当发达。来此讲学之人也多是有名望的学者,因此
单一性。在皖南,你可以看见整个长江中下游不同皖南书院并非仅供一乡或一县人的学习场所。一国
文化族群的投影。皖南地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文之教育使用官方标准语进行,读书交流使用官话,
化的复杂多样。翻开中国方言版图也不难看出,在使得标准语在民间流传广泛,渐渐地对于本地方言
五点七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拥挤着江淮官话、吴语、的使用减少,官话占大多数,成为皖南人使用的主
徽语、赣语等多重方言,甚至出现一个县内的不同要交流语言。
乡镇都会持着不同方言。其中,更是有不少居民会第二,来自于北方的移民携带江淮官话来到此
说不止一种方言。独具文化内涵、地域特性的皖南地,经过与当地人的共同生活,使得江淮官话在皖
吴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承担着重要的言语媒介与记南地区逐步广泛流传。朱蕾(2016)认为,看今天的
录者的角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种重要的、风皖南地图,江淮官话已深入腹地,最重要的是除客
格独具的特色方言正在走上消亡之路。这与战争、籍方言岛之外,原宣州吴语区无一例外地都成了江
移民、经济、使用人群、保护措施等有着巨大的关联。淮官话和吴语共存的双方言区,且江淮官话已取得
(一)战争与移民——使用人数的大幅削减绝对优势。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大量的江北人定
皖南地区处于中国南北交接地带,文风昌盛、文居皖南,填补了皖南人口的空洞。郑张尚芳(1986)
化多样性典型,是标志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都是战认为,皖南大部分县城,如芜湖(湾沚)、繁昌、铜陵、
争频发的地方。其中太平天国运动对皖南的人口、经泾县、旌德都通行江淮官话。江淮官话主要是江北
济、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约95%的人口被屠杀,移民带来的。这一点在研究领域虽有争议,但依然
剩下的人口也是四处逃亡。以泾县为例,在太平天国成为皖南吴语衰弱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由
运动前人口峰值一度达到了60万,但是太平天国之于人数众多、分布广泛,逐渐占领着皖南的方言版图,
后人口被大量屠杀,直至今日也只恢复到36万人口,极大缩减了皖南吴语的使用范围。
使用皖南吴语的人口也随之断崖式下跌。使用人群少,第三,江淮官话的使用、言说与语法规范相较
流通面窄,吴语区的范围也随之缩小甚至于消失。吴语来说更为方便,更加通俗易懂。汉字在长期的
有人口的流失就会有人口的流入。从古至今,皖发展中,总是往易于使用的角度发展,符合文字发
南地区因为土地富饶、资源丰富、风调雨顺,不少外展中的经济性需求。不仅仅是文字,语言也是如此。
地移民选择落脚此地,随之带来了他们故土的文化、不同于吴语发音的特点,官话的发音较少使用尖团
习俗,最重要的还有方言。因此移民形成了若干方言音、入声,声调较少,语速较快,语调清晰的特征让
岛。例如,在宣州的局部,存在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官话的掌握更加便捷、使用起来也更高效,对于信
方言岛。近代以来,像马鞍山这座新中国成立后才成息的传达也较为明确。另外,皖南自古以来商贾发达,
立的重工业城市,吸纳了大量来自东北和上海的人口,在各地做生意的商人也会因在外地交流简便的需要
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的方言。如今,马鞍山市区方言已学习和掌握官话,在返乡后也就会带回官话的使用
然鲜有皖南吴语存留,只是以乡镇土话的形式部分存特点。在吴语中夹杂官话的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
留于博望区,成为曾经皖南吴语盛极一时的有力印证。皖南吴语也就带有了官话的味道。
(二)江淮官话——强势方言的渗透(三)皖南经济的滞后
现如今,无论在泾县还是整个皖南地区,江淮从皖南内部来看,清末以来,皖南的经济中心逐
官话都以最为强势的方言存在着,这一点毋庸置疑,渐转移到长江口岸的芜湖。芜湖的发展在民国时期
有取代宣州吴语的明显趋势,其形成问题的研究对达到顶峰,一举成为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二十的大
于皖南方言史和官话方言的传播历史都有重要价值。城市,也是繁盛一时的“江南四大米市”之一。但
第一,明清官方标准语使得泾县此地的文教都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前进,皖南整体的政
以江淮官话为教育用语。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的治地位弱势和人口不足再次成为发展的桎梏,人口
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话。语言学的研究离不开老龄化问题出现得比全国其他地区更早。更重要的
2022年第15期(总第313期)21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一点是,皖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优势,在徽州没落之后,吴语文化注入时代的基因,写好这一代皖南人民的
还未有任何复苏的迹象。一个地区的文教发展水平,故事。所以保护皖南吴语,就是保护皖南流淌千百
对比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滞后。可能只有在皖南经年的血脉。皖南吴语也将成为此地一张亮眼的名片,
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迎来文化的复兴。为推介此地文化、风俗、人文、历史等助力。
(四)保护措施的不完备第二,保护皖南吴语就是保护吴语的多样性,
对于皖南吴语的使用和保护,当地政府还未实守护好吴语区的西北角,守护好极具历史意义的吴
施确切的保护政策,社会上也没有对应的保护方言语完整版图。文学在二次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思想,
的组织机构参与其中,随着皖南吴语使用者的老龄忠于历史,也敢于创新。语言亦是如此,宣州吴语,
化,皖南吴语的使用人数和使用范围只会逐步削减。存留有宣州此地的独特内涵,不同于其他片区,“宣
同为吴语方言区的江浙地区在学校教育中会加入吴吴”是与其他方言融合交汇、形成自己体系的典型
语方言的学习和教育,在年轻一代中重燃吴语学习代表,表明吴语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的火光。近些年不少的歌曲、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因此皖南吴语成为方言研究中具有极大价值的一支,
大量出现吴语的身影,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新的是吴语区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
传播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新变革。不少新兴吴语第三,宣州吴语有大量古汉语存留,对于研究
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开始出现,这对于吴语的保护古汉语和古典文献有着极高的价值。“宣吴”中可
有着重要的传播和存留意义。不少吴语研究的机构以见到一些文绉绉的词语,不落痕迹地融入口语,
和组织也对此种方言的存在和发展做出了学术上的而表现它的通俗而不粗鄙,浅近而又文雅。文献对
界定,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这我们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都有着
些保护措施对于皖南吴语地区的人民来说具有极强无可比拟的意义。众多的古代文献和文学著作之中
的借鉴意义。所以,皖南吴语的发展应当找寻突破口,亦可见的“宣吴”的身影。如《集韵》《水浒传》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些方言发展新路子。等等。保护皖南吴语对于理解这些古代文献有着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色方言应搭上时代的顺极的作用。
风车,凭借其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在全社会生成一四、结语
股“方言”热潮。不能继续偏安一隅、墨守成规,过皖南吴语独具特色,可以说是吴方言中最具研
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些便捷的传播手段和丰富究价值的方言片之一。宣州吴语分布在吴语区西北
多彩的保护形式,也正是我们这一代“数字原住民”部,外部周围环绕诸多非吴语方言,内部亦遍布诸
应该努力的方向。多客籍方言岛。到如今,讲吴语(包括徽语)的人大
三、皖南吴语蕴藏的研究价值约只占安徽省总人口的6%,总共加起来只有约450
皖南吴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吴语的一万人,尚不及苏南一个城市的人口。近两百年来,
部分,是在皖南地区世代相传,长久以来产生、使宣州吴语又历经战乱、饱受蚕食,到今天在当地衰微。
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特色方言,存留安徽南部的地宣州吴语一旦完全消亡,吴语的西线将直接退到浙
域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皖南吴江的省界,宣州吴语之濒危,足以让每一个吴越人
语标志着皖南地区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与苏南、浙警醒。保护宣州吴语,是每一位皖南吴语区的人民
北、赣东北之间存在有极强的血脉关联,也体现着应该为之奋斗的事。
皖南独具特色的出彩之处,此地的方言对于当地研
究历史、人文、社会变革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
第一,从皖南吴语自身的角度来说,保护皖南郑张尚芳1986《皖南方言的分区(稿)》,《方言》
吴语就是保留皖南地区文化,是对此地社会状态、第1期。
人文历史、风俗人文生动的语言记录。在吴语的伴朱蕾2016《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
随之下,皖南地区已经发展了千百年之久,皖南人《语言学论丛》第1期。
民由吴语培养出独特的个性和特征、高尚精神通过
方言的形式保留至今,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皖南人民。(通信地址:210037
有了共通的、具有地域识别性的特色方言,皖南地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区的人民将具备更加紧密的凝聚力,团结奋进,将
222022年第15期(总第313期)
皖南吴语的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薛晗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