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1世纪中民族舞蹈教学
就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而言,运用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来丰富和辅助教育,完善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准确的选择和构建教材,长期以来,传统民族民间舞教育存在单一性、强制性、滞后性的弊端,与提倡“从而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出紧随时代发展、层次特点鲜明、适合不同工作性质和岗位的优秀舞蹈人才,已成为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应该说最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功能的需要出发,在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和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自身也处在不停的衍化和变异之中,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民众中流传下来,其中很多形态还被加工成娱乐、健身的形式在传播,深受人们的喜爱,参与者颇多。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现已成为我国舞蹈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按照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编写的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分为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汉族五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同样极具地方特色,甚至一些同一民族内部因为支系不同,舞蹈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也不相同。这些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保护、挖掘、传承、提炼,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舞蹈表演的空间来看,一个是广场、街道、体育场;另一个是舞台。人们把这两种舞蹈分别看作是广场民间舞蹈与舞台民间舞蹈。广场民间舞蹈的特点是融自娱、表演为一体,通过他人的自娱性舞蹈受到感染,通过民间舞蹈的表演观赏美。舞台民间舞蹈一般是由专业舞蹈工作者编排,经过加工整理美化,在舞台上表演的民族舞蹈更加优美、观赏性强。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发展趋势
强化教育观念,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是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应当恪守的教育理念。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人体艺术动作。各民族舞蹈的风格是人们长期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比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等,只有对民族舞蹈的属性加以深层次的把握,才能将其融会贯通。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应贯彻多元化的教育观念,运用各种科学仪器训练舞者,运用各种手段支持社会办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舞蹈教育,利用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扩大民族民间舞的教育传播渠道。
以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学科定位与规划、知识结构的设置、教学创作及传播,均侧重于专业舞蹈演员的职业性知识结构,忽视了整体性知识结构的培育。而21世纪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观要求我们,更要重视学习者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习者热爱民族文化事业,启发学习者要深层次地研究和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鼓励学习者传承并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只有这样,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为齐整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并从职业领域走向社会领域,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发展的原则
民族民间舞蹈是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是中国舞蹈艺术活动的源泉。在民间舞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民俗性舞蹈的程式规范和象征意义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分析当下社会现实需求,培养既能把握特定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舞蹈人才。为此,要遵循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并重以及原生态和欣赏性并存的发展原则。
谈21世纪中民族舞蹈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