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西塞山怀古》教案 】是由【2112770869】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西塞山怀古》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页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组别
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阅(备课组长)
审阅(学科校长)
主备人
朱怡秀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五
《西塞山怀古》
课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从怀古诗中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
学
目
标
知识及技能
了解诗人生平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
过程及方法
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及深刻的寓意。
教学
重点
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教学
难点
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及深刻的寓意。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语: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板书:西塞山怀古)
二、学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
2、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3、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及深刻的寓意。
第2页
三、预习检查: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贬连州刺史,又贬朗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及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他的诗,内容多抒写内心苦闷,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风格雄豪苍劲,语言干净明快。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四、自学指导(一)
内容及要求: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结合书下注释深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苍劲悲凉感情基调。
展示西塞山风光图片几张。
诗歌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歌相关背景: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五、自学指导(二)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明确:“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是指自益州而下,符合历史事实。
第3页
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参考: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六、自学指导(三)
诗人在颈联中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对国家兴亡怎样的观点(兴亡的关键因素)?
“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
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及不险、利及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蕴含着对于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刘禹锡《金陵怀古》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包佶《再过金陵》
附:东吴灭亡是因为没有防御措施吗?
千寻铁链是吴人工设置的障碍,表明孙皓有反抗能力。就孙皓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
教
学
过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第5页
程
及
方
法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七、合作探究:
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以景结尾。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后人将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背景链接:
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八、课堂小结:
请结合背景和诗歌内容,说说本诗的深刻寓意。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统一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借古喻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九、点拨拓展:
怀古诗词:
简介: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这类作品内容及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怀古诗词因为要摘取历史的某些片段,因此人们往往又笼统地称其为咏史怀古诗。
(二)怀古诗的主题
主题大致有:
1、感慨盛衰无常,如唐代李白的《越中览古》;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侈,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3、感慨国运衰微,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4、抒发爱国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如卢照邻的《咏史四首》。
6、感慨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2、3——无我之境4、5、6——有我
(三)怀古诗的结构
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同病相怜)
——表现主观情感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观照历史兴衰
第5页
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品读怀古诗的方法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
2、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
3、明确古及今(人及己)的连接点;
4、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主旨。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四当堂检测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分析:
第一步:寻找连接点:诗人的遭遇及昭君相似点:
1、昭君入宫被妒,他入朝被妒;
2、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3、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
4、“每依北斗望京华(都城)”昭君敢于“怨恨”,他不敢怨君,
5、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写自己的怨恨和悲愤。
第二步:归类,探求主旨:怀人伤己(同病相怜)
答案:
1、不同意。
2、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3、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伤。
课
堂
小
结
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感慨借古讽今,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表现手法:对比、借古讽今。
课后
作业
背诵《西塞山怀古》
板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第6页
书
设
计
怀古:感今:
点:王濬灭吴
兴亡的决定因素:
面:人世几回伤往事人事而非地形
渴望四海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课
堂
反
思
《西塞山怀古》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