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为奥运练就“单兵作战”硬功夫 】是由【学习好资料】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为奥运练就“单兵作战”硬功夫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为奥运练就“单兵作战”硬功夫
袁虹衡奥运会历来有两大战场之分,一是竞技大战,二是新闻大战。作为新闻大战的主角――体育记者,要想在奥运新闻战场上“攻城拔寨”,――写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以飨读者,必须练就“单兵作战”的硬功夫。原因很简单,奥运会记者名额有限,即使作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得到更多的“关照”。因此,能够获得奥运会采访资格的记者在深感荣幸的同时必须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单兵作战,以一当十”。
我从1987年从事体育报道至今,经历了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共五届奥运会的报道工作。其中,有幸作为北京晚报的特派记者分别于1996年赴亚特兰大和2004年赴雅典进行采访。十几年来,各方面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变,奥运会规模及影响越来越大,报纸越来越厚,电视转播越来越多,观众及读者的需求越来越高,采写工作也越来越难,这就要求记者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我的体会是,参加奥运新闻大战的记者就像要参加大战役的战士一样,首先得有作战的基本功,比如新闻的敏感力、观察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采访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训练、积累而成的基本能力、无需赘言。但仅有这点儿“本领”还不够,还得要练就几手硬功夫。
创新能力――根本
奥运新闻大战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同题竞争”,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同看一场开幕式。同一场比赛,电视直播已扫描到赛场内外的各个角落,网络媒体以其无以伦比的高速度抢夺了读者的眼球,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拉开帷幕,仅仅十几秒钟之后,图片就已在网络上播出了。足球场上一个进球的场景随即被十几个角度的慢镜头反复播放着,而作为有一定出版周期的报纸等平面媒体,如果再用大量篇幅去报道开幕式是怎么回事、这个球是怎么进的,显然不会令读者满意。读者要的是更加深入的报道,更加细化的报道,他们要读的是电视上看不到的新闻。这就要求报纸记者要善于发掘新的角度、新的视点、新的观点,创作新的新闻模式,打电视及网络的背后和空档,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读者梳理信息、集纳新闻、归纳观点。让读者在电视上看完“热闹”之后,再来报纸上看“门道”。为读者提供新闻要素的满足,新闻分析的满足,以及情感的满足。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我利用北京晚报的特点,每天一篇亚特兰大散记,均以单音叠字为标题,《热热热》、《乱乱乱》、《票票票》、《难难难》等共计18篇,以散文化的新闻形式,向读者报道了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气候、市井、票务、交通、人文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视角独特,素材翔实,语言生动,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一系列报道在多次评选中获奖。雅典奥运会期间,北京晚报开辟了“雅典连线北京”专栏,专门报道前来雅典观摩、学习、实习的北京奥组委和北京有关方面人士的感受及认识,拉近北京与雅典、北京市民与奥运会的心理距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例子无需多举,树立创新意识最为重要,新闻工作不会停滞不前,记者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不断地提升。
运筹能力――前提
采访奥运会、单兵作战,时间紧、任务重。最大化地发挥自身能量要有超强的运筹能力来保证。与几十人上百人的大通讯社、大媒体相比,形单影孤的报纸记者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各个赛场通吃,只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抓金牌”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原则。这就需要运筹。比如,要弄清,射击项目多在上午就出牌,游泳决赛则在晚上,关键场次的篮、排球有时在下午、有时在晚上,怎么安排时间,得有主次,就得跟着金牌走,看完有中国运动员射击比赛后,转场体操馆的班车上,也得电话采访教练、领队等人。不能瞎跑,要心中有数,准备充足,还得随时掌握最新的动态,如果原本夺金有望的选手已在预赛中失手淘汰,你就得立刻转向奔别的场馆。同时,还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中心、交通中心、奥运村国际区、赛场混合区等赛会服务机构。比如,奥运村国际区是各国运动员的聚集之处,去一次可充分利用,多多采访运动员,千万别直来直去。采访奥运会最怕的是浪费时间、无功而返,白跑一趟、无稿可发。
亲和能力――法宝
采访奥运会必然要与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可能你遇到的所有人都会成为你的采访对象。“无冕之王”的待遇在奥运会上要打点折扣。因为场地的限制、安全的需要等原因,对记者的限制很多。别的不说,一万多名有正式资格的记者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采访开闭幕式及重要场次比赛的,还要凭票。运动员所在的奥运村也不是凭记者证就能自由出入的,要有代表团的邀请,要提前申请办证等。要采访的记者那么多,教练及运动员的手机号会不会告诉你等等,这些都考验你的业缘关系及亲和能力。不管是老关系及新朋友,是你能否获取更多采访机会及新闻素材的关键。我的体会是待人要真诚友善,功夫在平常。对于像中时就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不能等到奥运会再“临阵磨枪”,现套近乎。他们会把你当记者,而不会当成哥们。平时就得经常到队里采访,至少也能混个脸熟。当许多记者都围着采访对象抢发问题时,他要是先回答你的问题时,证明你的交情够了。如果,他能把手机告诉你,证明你的交情深了。你得到的新闻肯定是独家的了。
和组委会的人员打交道,友善与真诚更为重要,人都是有感情的。可以备点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如纪念章之类的,管用,请人帮助时,表示谢意时以示友好。这不是贿赂,而是友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一票难求,我已有票在手,但同来的二位同事因无正式采访证而无票。二天前,我就和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官员曹先生一道儿找到了新闻中心主管票务分配的一位老先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来自北京,要向你们学习,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等言论说了不少,纪念章、纪念领带、T恤适时送出,老先生动情之下不忘原则,“开幕式前4小时,若有记者票富裕,一定是你们的。”果然,开幕式前,中者又额外地拿到好几张入场券,我的同事们也得以进场,没有留下遗憾。此外,由于平时积累的良好关系,奥运会期间,我得以四进奥运村中国代表团大本营,采访多位代表团官员及运动员,还得以将北京晚报读者签名的横幅递交到中国代表团官员手中。
再有,这种亲和力也体现在你与同行的合作之中。在奥运会上,同行不仅是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因为谁都无法一人包办采访,只有采取不同形式的合作。你去看游泳,他去采访体操,还有人去采访举重,大家共享素材,人缘好、朋友多,素材自然就多了。反之,孤家寡人一个人跑单帮,累死不说,效果也差了许多。但是,合作也需要能力,如果你单兵作战能力不强,拿出的稿子太“水”,谁愿意与你合作,这种“交换”是需要等价的。
生活能力――保障
采访奥运会需要生活能力吗?当然!因为在将近一个月的奥运采访中既是工作,也是生活。在我的两次奥运采访中,都没有入住组委会的指定酒店。价格昂贵不说,生活也不方便。我选择的是几人合租房、租车,自己采购、做饭。把生活安排好,洗衣、做饭、清洁大家分工,井井有条。工作上能相互支援,生活上也能互相关照,一举多得,使自己的奥运采访经历成为愉快之旅。而且,这种方式还能给你的采访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无论是在亚特兰大还是在雅典,我们的“家”成了中国代表团人员的又一处营地,因为在这里能吃到中国饭,能喝上中国茶,能愉快地相聚,教练员、运动员、官员等在比赛后都曾来这儿坐客,你的采访还发愁吗?此外,有车开,不仅保证了机动性的大大提高,有时候还可以独揽“采访权”,很多次,我都利用有车的便利条件,送教练员、运动员回奥运村甚至是上街观光的过程中完成了独家专访。类似的“好处”不胜枚举。但达到这样的“境界”,同样需要你的能力――生活能力,你得会开车认路、得有国际驾照,要会采购、做饭、整理家务等等,如果平时你就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时候就只能抓瞎了。
其实,这几种能力的分法也许并不科学,归根结底是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对全国及京城媒体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投入、高科技、高度竞争、高速运转已成为奥运新闻大战的主旋律,这就对我们每一个“参战”的战士――体育记者来说,练就单兵作战的硬功夫是迫在眉睫的,单兵能力提高,团体作战的能力才会水涨船高,才能在奥运新闻大战中战而胜之。
(作者为北京晚报体育部副主任)
72948905
为奥运练就“单兵作战”硬功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