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三字经流派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 】是由【小何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三字经流派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目录
第一章概说………………………………………………1
一、推拿的起源……………………………………………1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1
三、推拿学派……………………………………………1
第二章推拿手法…………………………………………1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1
二、穴位分型……………………………………………1
三、推拿手法……………………………………………2
……………………………………………2
……………………………………………2
……………………………………………2
……………………………………………2
……………………………………………2
……………………………………………2
……………………………………………2
……………………………………………2
四、推拿次数……………………………………………2
五、注意事项……………………………………………3
第三章常用穴位…………………………………………3
一、脾穴……………………………………………………3
二、肝穴……………………………………………………3
三、心穴…………………………………………………3
四、肺穴…………………………………………………3
五、肾穴…………………………………………………4
六、胃穴…………………………………………………4
七、大肠穴………………………………………………4
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4
九、八卦穴………………………………………………4
十、运水入土穴…………………………………………4
十一运土入水穴…………………………………………5
十二、板门穴…………………………………………5
十三、小天心穴…………………………………………5
十四、四横纹…………………………………………5
十五、小横纹…………………………………………5
十六、二马穴…………………………………………5
十七、外劳宫…………………………………………5
十八、阳池穴…………………………………………6
十九、天河水穴…………………………………………6
二十、退六腑穴…………………………………………6
二十一、上三关穴………………………………………6
二十二、威灵、精灵……………………………………6
二十三、五指节…………………………………………6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7
一、感冒………………………………………………7
二、支气管炎……………………………………………7
三、肺炎………………………………………………8
四、顿咳百日咳……………………………………8
五、麻疹……………………………………………9
六、腹泻……………………………………………10
七、痢疾……………………………………………11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12
九、口疮……………………………………………13
十、便秘……………………………………………13
十一、脱肛…………………………………………14
十二、遗尿…………………………………………14
十三、水痘…………………………………………14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15
十五、痄腮:腮腺炎…………………………………15
十六、急惊风…………………………………………16
十七、慢惊风…………………………………………17
第一章概说
一、推拿的起源
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
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
第二章推拿手法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
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
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
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
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如八卦、板门等穴;
三、推拿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
1、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
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
推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
——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
——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
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
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
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
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
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到穴;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应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
附:提捏手法
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例如:提捏大椎穴;
四、推拿次数
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2000——3000次,大约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30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
五、注意事项
,认真学着作,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修短指甲;
,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指法,如提捏大椎;
,用力均匀
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个推拿医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章常用穴位
一、脾穴
: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
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
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
: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
: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九、八卦穴
: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润燥通滞;
: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止泻;
:腹泻;
十二、板门穴
: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
: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
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
十四、四横纹
: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
: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
: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
: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
:消郁热、化痰涎;
: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
十六、二马穴
: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
: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先天不足、气虚喘咳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
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成90°度,使穴位显出;
: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往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腕后二寸陷凹中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解表散寒,祛风止疼,降逆清脑;
:头晕头痛各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
十九、天河水穴
: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
:推天河水——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
: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前臂内侧缘,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
: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
: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
二十一、上三关穴
: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
: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培补元气、调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
: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
二十二、威灵、精灵
:威灵——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靠近食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精灵——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小指掌骨之间,靠近无名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
:舒筋和血、开窍镇惊;
: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多在急救时配合使用,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二十三、五指节
:手指各关节处;
:医者以拇食二指相对掐之;
: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急慢惊风,能加强各穴功能,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感冒
病因:四季均有发生,尤以秋冬季最常见,多因气候突变,遭受风寒侵袭,肺气不宜所致;
症状:发冷发烧,头疼体疼,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溲赤等;
治则:解表散寒清热;
取穴:
°C—38°C
平肝肺天河水掐五指节
10’15’
°C—40°C
平肝肺退六腑提捏掐五
10’15’大椎指节
:
鼻塞—加阳池呕吐—加清胃嗽重—加八卦
10’10’10’
以上治疗每天一次,一般的感冒,推拿一次就可好,最多2-3次可愈;推拿以后4-5小时左右,会发热更高一些,这是邪热外表之象,热持续2-3小时,则汗出烧退病愈;
附:治感冒验方:
大枣四个水煎顿服;
葱白一个青萝卜片一两水煎服出汗
二、支气管炎
病因: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亦可由理化性刺激如煤烟、灰尘、寒冷空气刺激引起发病,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症状与治疗:
:初起有感冒症状,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烧、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
取穴:
①八卦平肝肺清胃天河水
10’-15’10’10’10’
若喘重——改逆八卦
10’
°C以上改用六腑
②喘重痰多肺部有湿性罗音
去清胃加小横纹
③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性罗音
去小横纹改用四横纹;
: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可成慢性;
症状与治疗:轻者仅早晚有刺激性咳嗽,重者可有发烧,咳嗽,吐痰明显,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声,日渐消瘦等;
取穴:
①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二次后改用补法:
二马补脾平肝补肺
10’10’5’10’
②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发烧、喘重、痰多,此是虚中挟实症,治宜清补兼施;
取穴:
10’10’10’5’15’
10’10’10’10’
附:治气管炎验方:
1霜桑叶适量烧水喝
2桔梗炙甘草百部根各二钱水煎服
3梨一个川贝母一钱切开梨去核把川贝末填入梨核空处,把梨紧合起来,蒸食或煮水吃;
4中成药:三蛇胆陈皮末或三蛇胆川贝末,按说明服;
三、肺炎:
病因:以肺炎双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则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搧动,鼻唇紫绀,痰气上壅,烦躁不安,甚则出现高烧抽风,呕吐昏迷;
取穴:
1逆八卦平肝肺小横纹六腑
10’10’10’10’
若高烧引起惊厥加捣小天心,若头痛鼻塞揉阳池
2治疗后体温下降,咳喘减轻,少痰或无痰肺有干罗音
改用:八卦平肝肺四横纹天河水
10’10’10’10’
附:治肺炎验方:
1麻黄一钱-二钱杏仁2-3钱生石羔8钱-1两生甘草1钱水煎服
2葶苈子二钱大枣三钱水煎服
四、
顿咳百日咳
病因:本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感染,但以乳幼儿多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又名百日咳;
症状特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逬,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
治则:宣肺泄热豁痰止咳;
取穴:逆小天
1八卦横纹清胃河水或六腑
15’15’10’10’
2痉挛期,咳嗽痰稠,咯吐不利:
逆八卦小横纹六腑小天心
10’10’10’5’
或肺俞拔火罐2---3次,可缓解痉挛;
3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
二马清补脾小横纹天河水
10’10’10’10’
附:治痰要穴:
燥痰干性罗音——四横纹
湿痰湿性罗音——小横纹
热痰脉滑有力——六腑
寒痰脉弦滑——外劳
虚痰脉弱无力——二马
附:治百日咳验方:
用针刺破鸡胆,将胆汁烘干,加入适量的白糖,碾末调匀,一岁内分三天服完,二岁两天服完,二岁以上一天服一个,每天分2——3次服;
大蒜捣烂加糖,开水一杯,浸泡5小时,每日一剂;三次分服,连服4—5天;
五、麻疹:
病因: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实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大大降低;
症状:
初起有发热,流涕、目赤,羞明,眼泪汪汪等,明显上感症状,继则呕吐,大便稀、发烧2—3天可于颊部粘膜及唇内侧出现白色点状麻诊斑,一般发热3天,开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面、胸背、四肢、透发后2—3天开始消退,留下棕色色素沉着斑;
取穴:
:发烧不高39°以下
平肝肺天河水清胃
10’10’10’
°—40°以上麻疹透发不好并发肺炎;
六腑平肝肺清胃
20’10’10’喘咳重者加八卦
——疹色紫暗,高烧喘嗽,一般多因用发物太过;热甚而致;或护理不当,过于保暖;治宜,大用清热解毒之法,佐以透发;
取穴:外劳六腑平肝肺清胃
20’15’10’10’
喘重——加四横纹,惊悸抽风——加小天心
——疹色淡白,稳而不透,昏迷嗜睡,四肢发凉,面白唇青,泄泻等;此乃气血虚弱,元阳不足,不能抗毒外出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透毒;
取穴:
:外劳宫、平肝肺、二马、天河水;
,体质虚弱者,改用下穴:
多推:三关、平肝肺、外劳宫;
再服用香菜水一般可出,若再不出者,可用刮痧法,用硬币沾水在前后肋间刮之,或刮分八道穴也可;
附:治麻疹验方:
1芫荽适量,烧水服,是最好的发物,疹出不透可用鲜芫荽蘸热黄酒搓五心,麻疹很快可出;
2透发麻疹:芫荽两棵、鲜茅根五钱水煎代茶;
3蓖麻子去皮和鲜萝卜叶捣烂,搓五心,疹可随之而出
六、腹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由于消化道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所致;可分四型;
:
病因:乳食过饱、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症状: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
治疗:
1轻症——大便日5—6次
取穴:八卦清胃天河水
10’15’15’
2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取穴:八卦清胃天河水利小便
10’15’15’10’
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10’——15’
3日久病实体虚者,大便消化不良、尿黄、脉滑无力者;
取穴:八卦二马清胃六腑
10’10’10’10’
:
病因:内因肠胃积热,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运化失职而发之;
症状:泄时暴注下迫,大便色黄赤,泄多黄水,有热臭,口渴烦燥,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
取穴:
1六腑清大肠清脾胃下推七节骨
15’15’10’
2八卦清胃六腑
10’10’15’
推1-2次症状减轻,可酌情改用:
八卦清胃天河水平肝
10’15’15’5’
三字经流派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