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 】是由【花双韵芝】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
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
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颈联,5、6句称为颌联,7、8句称为尾联。总结起来基本要求以下:一,声律要求即平仄的
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若是要求:1,句内平仄相
间(指的句内词单元);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
6个字特别不能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
3,联
间邻句间平仄同样(其中第2,4,6个字特别不能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同样意的;4,脚分明,不能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同样)二,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
不对,中间各联必定对仗,而且要工对。指的在对应处字数同样、语序同样、词性同样、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定与平
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三,押韵要求1,偶数句尾必定押韵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
七言为少。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4,一韵终究5,脚分明6,
不能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7,不能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便平仄不同样也不
行8,尽量防备挤韵(在不合适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四,
章法要求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
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
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一般的格律诗,我将
渐渐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
体应用时,其实不是每个字都这样,还要注意“1,3,5无论,2,
4,6分明”的原则。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
自然写好不简单。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委宛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以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那么,既然是文体之一,它必然拥有一般文体所拥有的特点,就是讲究谋篇布局。在诗词创作里,我们称之
为章法。在谋篇布局里,诗词应有的波浪、线索、脉络等等,都和其他文体同样,是需要办理好的要点。第二,它是有韵
的文体。这一点,就使诗词一下子与其他文体形式差异了开来。所以,我以为,没有韵也许压韵不正确的,不能够划归诗词这个范围。自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特别某些研究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由于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够同日而言,不去争辩,也没必要谈论。基于这一点,为了表现诗词的音乐美、节凑美,就要讲究格律。所以,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
的生命。第三,它是最委宛凝练的。诗词、散文都是直接书法感情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委宛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差异开来。委宛与凝练,是要经过语言来实现的。所以,表达的技巧,文字的生动正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所以,作为诗词,就必定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友善和一致。我们下边分别来谈论这个问题。第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但是优美的,委宛的,还应该是凝练的,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
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样。诗词的委宛美、凝练美,我们能够这样理解:所谓委宛,就是不能够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觉,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你所写的
内容,让作者感觉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但是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感情,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够完成的。还有一点,是诗词所独有的,那就是语言的音乐感。委宛的特点,散文能够拥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比方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能够拥有,所以,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独一语言的音乐性,是诗词所拥有的。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也这样。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吻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利害,都不叫诗。挂羊头卖狗肉也好,挂狗头卖凤凰肉也罢,总之不是诗词。我相信真实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人,
是很简单理解这一点的。所以,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定掌握格律。其次,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前边的时候,要注意照想到后边的。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觉。不同样的文体,有不同样的布局的方法,比方正叙、倒叙、插叙等等。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样,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
若是循序渐进,就显得死板。但若是跳跃的厉害,就简单凌乱。所以,怎样既艺术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感觉,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还要受格律、对仗、文字数量等等的限制,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再次,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必然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好多,比方
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表示、隐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一般技巧,用
在个其他句子上,就是修辞。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大体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关于初学者,我以为语言最重要,也
最难掌握。这里大体要分三步。最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拘束,要努力地写出吻合格律要求的句子。这一步,一般需要三个
月到半年时间。第二步,等格律渐渐掌握了,熟练了,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正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正确、凝练、委宛地表达出来。这一步因人而异,大体需要一
到三年的时间。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就要再进一层,渐渐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委宛、精警,有味道。语言的委宛、凝练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第一与作者自己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稀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的语感好,能够进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语言天生出彩。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吟安一个字,需下十年功。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要考虑十年,而是说,没有数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必然的高度的。说到最后,语言的问题,不但是功夫的问题,还是境地的问题。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及至的艺术,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平常的努力。二、律诗的章法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依照各个联的地址,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
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
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能够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必然要对的。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这样,绝句也是同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成。所以,首联又能够叫第一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结合,就是收尾。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
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满,脉络清楚,让读者读着理解,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
此次序不能够乱。若是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必然会造成文理的凌乱。你写不理解,读者就没方法读理解。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但是读者却掌握
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要点的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
一个方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边想说的话来。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次序往下说。所谓
转,就是不能够一味地自说自话,所有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浪。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亲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够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满。特别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
要尽量说不同样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同样。内容太近和同样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防备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觉。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若是我们写春游,首联能够写春游的目的也许
是旅游的地址也许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能够出现,也能够不直接出现,而是经过下边的描述来暗中交代人物的
出现。经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光景,用笔把眼前的光景描述下来,能够是眼中看到的,也能够是耳朵听到的。
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址、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同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楚。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能够跳荡一下,也许把眼前的光景换个视角来表达,也许干脆写由眼前光景所产生的感想、联想,忧如是走开了刚刚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亲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觉经过某种方法重申一下,直接传达给读者,想方法回到开篇旅游的内容,也许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必然要有所差异,若是颔联是景色,颈联最好离景色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
不能够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若是非要连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方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
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暴的,颈联写详细的认真的。颔联若是是面,颈联则能够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也许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定要有明显的差异才好。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好多同样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好多不同样。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担当。而绝句是分别由
一句来担当。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掌握,波浪不需要太大,优秀之处一般表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方温庭筠
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方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方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这样。这些铺陈,不用然都以气派取胜,但却以气韵取
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能能做到这一点的。绝句的优秀之处,更多的表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满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由于体裁小,不能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定交代理解,这就需要很深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定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自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
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所以,必定抓住最优秀的一点张开。绝句之绝,就要表现在
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能能出经典之作的。绝句的章法诚然也有好多的方法,但概括起来,能够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平起,就是初步的时候尽量心情宁静,不要一下笔就汹涌澎拜。那样常常
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同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慢慢地把感情向
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浪。妙成,恰似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了然,令人眼前一亮,尔后
赞口不停。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好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样,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述事件的来由,是由于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边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冲刷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由于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若是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之战的各样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独有的方法。这里不但有象征,而且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表现在这里。前文我们提到过关于技巧的问题,这里的技巧是针对全篇而成立的,所以它是篇章的技巧,而不简单地是修辞。关于技巧的问题我们留待今后再详细谈论,这里可是顺便提一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感觉很突然。我们无论怎样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忧如八竿子也打不着。而
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理解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
的妙处,这就是波浪。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括了作者的
巧妙构思,令人叹服。四、诗的波浪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同样,忌平凡无奇,要有波浪。古风和词由于较长,需要波浪,这个道理好理解些。这里说的波浪,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停推高的,但不能够高了再高。若是一味地高低去,最后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能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够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用逸待劳,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也有与此相反的特点就是:和缓、高潮、和缓、更高潮。井然有序,极具感染力。律诗这样,绝句也是同样,甚至绝句由于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在绝句中,大体是由于体裁的特别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很多。而先扬后抑的手法用得忧如比较少。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说。我们
所说的波浪,不能是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交互变换,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变等
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收效。总之,诗的美不能是停留在语言上,还有音乐、情绪、感情、场面、动静、快慢、明暗
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