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研究
主编费方域
副主编朱启贵常务
( )
顾海英
马晔华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书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集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教师过去一年中的部分
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经济学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农业经济生
。, 、、、、
态经济和工程管理等领域作者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将规范研究方法和
。, ,
实证研究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经济
、, 、
转轨和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观
, 、
点和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经济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加快经济学和金融学的
。,
学科建设而且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
序
这里收集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的教师,在过
去的一年里撰写的一部分论文。虽然关注点与风格各异,但“有的放
矢”,即努力运用先进理论以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经济与金融问题,并从中
检验和发展现有的理论,却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这使我回想起世纪年代初在郑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资本论
20 80
研究会上关于如何写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而作的一个发言。
当时我说:“试图以理论体系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经济学家的神圣追
求,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想写出像《资本论》那样总结性的论著,却
是不现实的“空想”。因为,第一,客观条件不具备,就是说,我们的经济
实践还远远没有展开,比如说,公司制都还没有成为企业的主要形式;第
二,主观条件不具备,就是说,我们对经济实践的认识还极其肤浅,许多
概念都还没有能够抽象出来,当然更谈不上对于规律的全面认识和系统
把握。”然而,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开放环境下的市场经济体
系已经初步确立,经济转型的中国模式已经趟出路子;第二,关于中国经
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从微观基础到宏观调控,从产
业、金融到制度,方方面面几乎都有了理论聚焦和反复探讨。对于从事
经济理论研究的中国学者来说,这个变化是基础的、重要的。它至少体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尤
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它的发展(尤其是早期)过程中,学习、掌握和应用其
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提供的先进理论、成熟思想和成功经验,对于它
正确选择道路,确立战略,决定改革模式和发展速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知识是全球公共产品,经济理论有普遍适用的一般属性。缺乏这些,是
发展中国家进步遇到的主要问题。事实一再表明,不让人们接触更发达
经济与金融研究
2
的经济,不让人们接触被发达国家采用过的有经济价值的思想,不让人
们接触自己不熟悉的行为方式,就难以克服知识缺乏和贫穷落后。而中
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从正面证实了这种学习的重要性。我们
一方面通过引进外国技术、资本和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通过访问、留
学,咨询、研讨,聘用外国专家和翻译使用外国教材等方式,来进行这种
学习和知识转移。结果是,我们自己的实践越是深化,我们对别人来自
相同实践的理论和观念就越是容易理解、识别、评判和应用。我们自己
的知识准备越是充分,我们比较、借鉴、吸收和批判别人经验教训的能力
也就越强,效果也就越显著、越快捷。
其次,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这表现在:第一,它向我
们提出问题,激发我们的灵感。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
基础?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在产权配置方面需要做些什么改革?怎样
才能使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和全面稳定发展?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目
标、战略、途径等)?怎样改革银行体系,发展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
如何应对进入后的新挑战和把握新机遇?怎样有效率地完成经
WTO
济重组?如何建立养老金、医疗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怎样促进科学发
明、技术进步和它们的产业化、商业化应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等。
这些年,正是这样一些紧迫而又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引导着我们的理论
研究步步深入。第二,它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案例和丰富的经验,
为我们进行经济建模、经济计量,开展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准备了条件。
比如,与中、东欧和前苏联经济从中央计划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相
比较,中国的经济转轨明显具有自己的特征和成功之处,但是,科学地总
结中国改革战略、路径、顺序方面的经验,却引发了不同观点的争辩和不
同论证的交锋:有人相对于前苏联的“休克疗法”,把中国的经验概括为
“渐进主义”,也有人针对“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将中国的成功归纳为“北
京共识”。在这些辩驳中,我们对如果不同时改革
《经济与金融研究》交大学习教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