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文学与新闻系张文通
第八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第一节命运悲剧——《雷雨》
第二节《日出》、《原野》及其他
第三节文明的挽歌——《北京人》
第四节曹禺的戏剧观及其影响
曹禺(1910-1998)——“中国的莎士比亚”,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语言艺术大师”。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父亲万德尊曾任大总统黎元鸿的秘书,生母产他之后得产褥热三天后去世,继母酷爱戏剧,曹禺也就成了一个小戏迷。
他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优裕的,家中颇为有钱,不用为衣食发愁。他父亲所处的地位,使他能经常随父母光顾各种娱乐场所与社交场合。
在娱乐场所,他经常与父母一起出入剧场,欣赏了众多戏剧艺术,如京剧、昆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以及“文明戏”,也欣赏了当时一些著名京剧演员的演出,如谭鑫培、刘鸿声等。
在社交场合,他常常被父亲带进当时民国政府首脑机关的所在地中南海,接触了众多达官显贵。
曹禺的物质生活虽然是优裕的,他也常常享受热闹的时光,但是,他心灵却有一个无法弥合的创伤:他生下仅三天,母亲就去世了。领着他的母亲,是他的后母。这是一次他家的保姆与他的后母吵架后,告诉曹禺的。
当曹禺得知自己的这一遭遇后,心中总有抹不去的伤痛,他总感到自己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因此,常常喜欢沉思。人生,也许就因为有这一点不完美,有这一个永远不可能弥补的伤痛,而使曹禺奋斗、追求。
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
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取自其姓氏“萬”的“草”字头+“禺”,谐音“曹禺”)。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在母亲怀里时就开始受到戏曲的熏陶,给了他最初的对戏剧直观的感受。
南开中学开始了演剧生涯,舞台演出的经验使他懂得了舞台,有了实践的经验。
清华大学的系统学习使曹禺的戏剧有了一个理论上的质的提升。
他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后又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在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后,曹禺就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演话剧。不过,此时的曹禺,并不想以话剧为自己的职业,他当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所以,中学毕业后,他报考的是当时天津条件最好的“协和医学院”。结果未能如愿。而进入南开大学。这对曹禺来说,不过是人生的理想与现实未得吻合,从根本上说,还决定不了他的人生之路。
真正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的事件,是曹禺在南开中学演话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对话剧有着良好修养的老师——张彭春。
是张彭春发现了曹禺的“表演”才能;是张彭春对话剧的渊博知识与纯熟的导演风格吸引了曹禺,使曹禺看到了艺术天地那令人神往的金光。
(曹禺对张彭春有很深的感情,当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问世时,曹禺曾在“序”中写道:“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
曹禺上南开大学时,曹禺父亲的逝世。在为他父亲办后事前后,曹禺看到世人的“两面嘴脸”:你发达时与你亲近、来往,你遭难时,热脸马上变冷脸。曹禺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批判人性的“恶”,与这一经历分不开。
漂亮而修养极好的才女郑秀,闯进了曹禺的生活。这无疑是人生创造的一种“酵母”,它极为有效地催化了青年曹禺的创造激情。
1933年,创作四幕剧《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第八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