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大别红叶胜春花 】是由【bkec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大别红叶胜春花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大别红叶胜春花
毛群益
“霜叶红于二月花。",雅致的意蕴,深化的哲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霜降时节,遨游于山野田畴,诵名句,观红叶,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胸旷神怡。
春花秋月,历来是人们表达闲情逸致的意象,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秋月固然美丽,但终究是一弯银镰或一轮玉盘,其形态色泽单调乏味,绝没有秋叶的艳丽多彩、玲珑剔透。而且,深秋的红叶远胜于春花,其势铺天盖地,其形千变万化,其色五彩斑斓,其神摄人心魄.
在中原奇岳大别山,秋天的红叶是神奇的画卷,,稻熟栗收,千山万岭就不约而同地换上了梦幻的彩衣,五光十色,亮丽多姿。大别山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基因宝库,生长有近1500种野生植物。树木中既有针叶林,也有阔叶林;既有长青林,也有落叶林。其阔叶落叶林木植面广,分布匀,因此就形成了壮观的红叶景象.
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西麓,,是因为它早在春秋时代就是鸠鹚小国的所在地;说它年青,是因为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胎换骨,英姿勃发。九资河人杰地灵,,乘车从大别山旅游公路上天堂寨,翻越了石柱山,就进入红叶的世界。沿途的徐凤冲、河西畈、圣人堂,都是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圣人堂,不愧为出过圣人的地方,不仅地形地貌让人流连忘返,其红叶景象更叫人叹为观止。圣人堂村四面环山,中间一块小平原,,一片金黄,宛如大地铺金,,褐色的田野上线条匀称,恍如天造地设的几何图案。此时,田埂上的乌桕如同川剧中的变脸演员,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你看,她们先是统一翠绿着装,后来各展其能,有的变黄,有的变红,有的变紫,。历代相传,大别山有三宝:“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能结油的树有油桐、木梓、油柿、油茶,,聚簇成团。果实的白色呈胶质,因为是表皮,榨出的油叫皮油;表皮去掉有黑壳,去掉黑壳又是白色的果核,。在灾荒年代,有人还把皮油食用,用来炒菜或炸油条,梓油那么用来点灯。也许是乌桕多油的缘故吧,它的叶子也是油光闪亮的。当叶子完成培育果实的任务之后,它衰老了,它退位了,,叶子并不一夜消沉,它仍然亮出最后的风采。它把自己的精神、精气凝聚成鲜艳的色彩,为大自然添上绚丽的一笔.
当年,一位颇有名气的散文家杨朔写了《香山红叶》,编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其实,大别山的红叶也和香山红叶一样,艳丽多彩,壮观多姿。大别山是革命老区,是红色的土地,大别山的红叶浸染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和希望,更富于生命的意义。
神奇的大别山冰臼
毛群益
半个世纪前,我还带着红领巾的时候,就听到过“石锅石灶”的传说。讲故事者眉飞色舞,听故事者心神摇荡:在簰形地的天堂河谷,有许许多多的的石锅石灶,排在几里路的河床上,一排一排的,足有几百上千个。那是十万天兵天将吃饭的地方,经常烟雾缭绕,夜静更深时人欢马叫。故事太吸引人了,我自然情不自禁地向往那个神奇的地方,,我向来自簰形地一带的同学打听石锅石灶,他们也说得神乎其神。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河铺工作过好几年,也跑完了簰形地一带五个村办学校,可是,一直没有机缘了愿,“石锅石灶"几乎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谜。
从书上得知,“石锅石灶”的学名叫冰臼,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它的形成是冰层作用于岩层的结果,有漫长的过程,足有一两百万年以上。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既然俗称石锅石灶,想必和农家煮饭的锅灶形似。后来,我几次游览天堂寨,在神仙谷见到了一个石锅石灶。宏大的岩石光光溜溜的,中间居然有一个圆窟窿,方圆有小粮羌那么大,深两米左右,极像一口大锅。再细看,圆窟窿外侧又有一个窟窿横通过去,和河道相连,很像灶门。这真是天造地设的灶台啊,难怪有人说它是八仙云游时煮饭的锅灶。
前不久,报纸上发表了一那么报道《湖北省罗田县发现中国第四大冰臼群》.据报道:“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论证,罗田县这组冰臼群,是中国第四大冰臼群,其规模和面积、形态仅次于内蒙古大青山、北京延庆和江西遂川冰臼群。”看了这那么报道,我非常惊叹大别山的神奇:不仅山清水秀,生物资源丰富,地质资源也如此独特.
5月26日,论坛组织一次探赏冰臼的活动,我满怀期待地参加了50多人的赏秀队伍。从簰形地街头上行两三里路,就到了一个名叫跳鱼潭的地方,,,假设不注意,,只觉得眼睛一亮,奇形怪状的石头鳞次栉比,万花筒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从冰臼群上方顺河流向下探赏,风光无限,当然惊叹也是无限。河道两岸和底部都是花岗岩,被洪荒时代直至今日的水流冲刷得光溜溜的,不管是整块的石板,还是单独的石头,都光溜圆滑。我们小心翼翼地在石头上行走,,光着脚爬行。河道的石板并不平整,而是被百万年的水流分割成纵横交织的难以描绘的图案。在这些图案中,最出色的图形就是圆形。那就是冰臼,分布在约800米的河床上,千姿百态,,有圆的、半圆的、圆弧的;论大小,有晒羌大的、簸箕大的、水桶大的、碗口大的、茶杯大的;论深浅,有扁担深的、脚胯深的、手臂深的、脚背深的、巴掌深的;论密封性,有屯水长草的、清亮见底的、干涸现石的、互相串通的、残缺不全的;论上下,有悬岩洞穴、石壁穿洞、石板挖臼、石裂臼开、独石开孔、水下暗洞。再看那些被水流分割的岩石状貌,似禽似兽,似妖似鬼,其奇形怪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置身这神秘诡异的地方,恍如来到了仙山佛地,心旷神怡。我们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感慨冰雪风水的力量,更加感慨时间的磨砺和塑造.
刘心明,一个八品乡官出身的作家,在行将退居二线之际,将其睿智的目光投向罗田的旅游事业。他怀着对故土山水的热爱之情,精心考察大别山冰臼的位置、规模、特色、现状,把信息反响给有关指导和新闻媒体,终于获得了强烈的反响。此刻,他站在我们中间,讲解大别山冰臼的传说和认定的始末,介绍冰臼的规模和特点。据他介绍,大别山冰臼群最集中的有三个地方,分别是百丈崖、打网河和跳鱼潭,其中跳鱼潭处最为壮观。跳鱼潭原来是个撮口,人们在两边的岩石向河中牵网,河里的鱼会自动跳到网里,。一次是大炼钢铁时,需要从这里簰运木柴出去,簰工去除水道,炸掉了一些险石。再一次是农业学大寨时,人们劈石砌田岸、河岸,又毁掉了一些高凸的石头。我们再回头一看,果然发现了一些人工破坏的痕迹。真令人可惜啊,这些不可复制的大自然杰作,是珍贵的地质资源遗产,怎么能随意损毁呢?但愿这样的历史闹剧再不要重演。
流连在冰臼群,我们仿佛经历百万年的沧桑巨变,心神得到洗礼和充实。我们说笑讨论,拍照留影,,不被外界所知,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女秀自有东床迎。我们期待着大别山冰臼进入她应有的风光世界。
地方戏曲《八音头》
蔡均全提供资料 毛群益整理
《八音头》是流传在罗田、麻城、浠水、英山一带的地方戏曲。同时流行的还有《四季相思》、《白牡丹》、《十杯酒》等曲调,以《八音头》最著特色。
《八音头》有八种不同的曲调和音律,分为八个曲牌,因此称为《八音头》。其曲词除部分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外,大部分来自乡村市井的地方经典方言俚语,雅俗共存,诙谐有趣。其音乐优美动听,情调十足.
《八音头》表演时,有青衣、小生、老旦、小丑等四种角色,互相配合,交织演唱八个曲牌的唱腔唱段。舞台旁侧,有乐队配合演奏,常用古凤凰琴、二胡、琵琶、笛子、长箫等管弦乐器,还有碟子、响铃、木楀、锣鼓等打击乐器,音乐悠扬热烈,情趣浓郁。表演形式过去有戏剧、歌舞两种,如今一般采用男女分组轮唱或合唱方式.《八音头》全调分八大章节,每个章节又分假设干小段,按八个曲牌组合演唱,音律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八音头》虽为地方小戏,但流传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楚国民俗风情。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在鄂东地区广为流行。其演唱内容以表现各个阶层百姓生活为主体,多半演唱家庭、婚姻、情爱方面的传奇故事,也有传扬爱国爱民历史名人事迹的。古时候的灯会、庙会、村落家族的重大喜庆活动,都必然会有《八音头》的表演。
由于社会生活的开展变化,《八音头》这种表演形式逐步衰微,、曾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曾经有个演唱《八音头》的戏班,小有名气,和来自麻城的大戏班有过比赛,并且获得头彩。其戏班现有两个传人:蔡均全和刘如田,虽然年近古稀,仍能演唱《八音头》,希望在有生之年将《八音头》传授给有缘人,使其继续传承,,但愿罗田县的文化管理部门可以帮助蔡均全和刘如田两位老人了其心愿。
奇才奇艺蔡均全
毛群益
龙年雨水节这天,同事何小平君邀我去七道河金耳岩欣赏蔡均全的盆景,我欣然应承。和蔡均全先生交往三四年了,我觉得其人品性高雅,才艺超群,是隐居乡野的奇人,值得深交。
天气晴朗,我们骑乘摩托从七道河进毛家嘴村西边冲,顺冲上行。两面高山夹峙,一条溪水从峡谷中蜿蜒流出,梯田层迭,树木茂密,虽是寒冷季节,仍透清新气息。西边冲约有七八里路长,外窄内宽,冲里坐落六七个塆子,统称金耳岩。金耳岩东侧是富猪寨,西侧是黄道姑尖,北侧是蕙兰山和罗汉岩,仅南边顺溪水有大路和外界相通,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蔡均全家住在金耳岩里端的一个塆子.
到蔡家了,蔡先生非常快乐,把我们接到二楼宽阔的阳台上,泡了一壶清香四溢的茶水,端上盛满板栗、柿片、花生的果盘,还捧来一堆金黄的柑橘。他指着这些果品说:都是自产的,绝对的绿色食品。蔡家的院落清幽雅致,院子里层次清楚地排列百多盆花木,形态各异,生气蓬勃.
初春气温尚低,花木还没有萌发,但蔡家的盆景却耐人寻味。虬根虎蔸,铁干铜枝,、梅花、松柏、檵木、罗汉松、苏铁、榆木等品种,百态千姿,。那是世间少见的异物,但凡前来欣赏的人都赞不绝口。它的外形像一对正在交欢的梅花鹿,后鹿紧靠前鹿,弓腰曲背,身躯粗如小面盆。双鹿头顶枝繁叶密,,我前来欣赏过一次,大开眼界。火红的杜鹃花密密麻麻,宛如一朵红云,耀人眼目,,蜜蜂穿梭,动静相偕,景致卓然。据
大别红叶胜春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