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馆。
彭镇老街里的回忆,茶香肆意
2017/8/21
1
老茶馆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
中国人饮茶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生吃药用阶段(神农时代)。《神农本草经》:“荼(即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本草拾遗》:酒为“百药之长”,茶乃“百病之药”。
二是熟吃当菜阶段(两汉)。中国在汉代就已知道吃茶了,当时是团成茶饼而咀食之。郝懿行《证俗文》说:“考茗饮之法,始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然其饮法,或曰为饼咀食之。逮东汉末,蜀、吴之人始造茗饮。”
三是烹煮饮用阶段(三国至唐)。虽然唐代茗饮风气很盛,又有陆羽、卢同之考究,但与后世清茶吃法相去甚远,煎茶要放姜、盐。如明田艺衡《煮泉小品》:“唐人煎茶多姜盐。”苏轼云:“用姜煎倍佳,盐则不可。”
四是冲泡饮用阶段(始于唐,盛于宋,迄于今)。唐代已经开始泡茶,宋代始盛。至宋,始撮茶叶入碗泡之,与今日吃法相近。茹敦和《越言释》:“今之撮泡茶或不知其所自,然在宋时有之,且自吾越人始。”饮茶到了明代,才完全不放姜,直到现在。
2017/8/21
2
老茶馆
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进入寻常百姓家中,而且更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国民精神之中。除去茶本身所具有的药用价值外,还在于围绕整个品茗活动而形成的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审美价值以及从选茗、取水、备器到烹茶、奉茶、品尝等活动所营造出来的圣洁的美的艺术氛围。中国茶文化蕴含着东方传统美和现代文明交融的浓郁的文化韵味,使饮茶成为人们社交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一种美好享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茶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有茶诗、釆茶戏、茶联、釆茶歌、茶舞、茶道、茶图画等艺术形式。
中国茶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取向。
晋代诗人杜育,文学家左思分别写了咏茶诗赋多篇。
唐僧皎然描写陆羽所沉浸的审美与品茶境界:“何处赏清茗?何处弄清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这是超然脱俗、遗世独立的美妙境界。
唐代大诗人们不仅嗜酒如命,而且也嗜茶成癖。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人的咏茶诗更是灿烂辉煌。
李白不仅是一个大酒仙,也是一个品茶高手,一生曾作五十余首茶诗。
白居易则把茶引为终身“知己”。
2017/8/21
3
老茶馆
* 宋代苏轼既既是诗人,也是茶痴,他的千古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正是他对自然山水、对茶艺美的独特而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从来佳茗似佳人”,把好茶比作美女,自然欲不痴也不可能了。* 此外,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等人也都爱茶、咏茶。陆游生于茶乡,与茶终生为伴,一生创作茶诗多达三百二十余首,冠绝当时诗坛。* 唐人阎立本《兰亭图》是中国最早的茶画,画中两僧一儒,一边谈佛论经,一边烹茗待饮。* 五代至宋,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茗园赌市图》、《卢仝烹茶图》等,或描绘宫廷、士大夫大型茶宴,或描绘士人书斋饮茶,或表现民间斗茶饮茶,景致闲达优雅。* 元明清茶画,如赵孟頫《斗茶图》、文征明《陆羽烹茶图》、《品茶图》、《惠山茶会记》、唐寅《琴士图》、《品茶图》等,画面开朗壮阔,变幻飘逸。此后专门以茶诗、茶字为题材的茶书法便成为书画界一种特殊的好尚。* 唐寅、文征明、郑板桥等都是集茶趣与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家。也有许多书法家特意写“茶贴”,供人观赏。
2017/8/21
4
老茶馆
品茗饮茶那十足是中国人的风雅韵事。将吃茶这回事说得多么飘然!茶味清淡,能使人养成一片秋天高逸之气,皎皎然如鹤立于万污之中。
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讲究茶德,以此塑造高尚人格。古今饮茶者总是把茶作为高洁的象征。在整个品饮过程中,始终讲究茶礼和茶德,从而达到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谊。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准则。
品茶包括鉴别茶香、茶味、茶色、茶形,营造一种意境。饮茶品茗的整个过程,就是色、香、味、形的审美过程。不仅在感观上享受到茶的美好滋味,而且在精神上获得难以言说的愉悦和快乐。
中国人品茶在于欣赏茶汤的香气,品尝茶汤的滋味,观赏茶汤的颜色,察看茶叶在茶汤里沉浮升降时舒展的形状姿态,欣赏玩味各种茶的香、味、色、形。茶香令人心旷神怡,茶色令人赏心悦目,茶味使人齿颊留香。
2017/8/21
5
老茶馆
茶香肆意,品茗闲适
(1)芬芳漫溢的香美
最令人魂牵梦绕的是茶芬芳漫溢的香美,唯其独有的香味,才被人们称为“香茗”。唐代诗人元稹在他的咏茶诗中,干脆称为“香叶”。在古人诗中,无不对茶的香美大加称赞,“斯须炒成满室香”。
由于茶叶鲜嫩程度不同,制作方法
老 茶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