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重基础,抓课堂,将落实进行到底 】是由【whetyo】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重基础,抓课堂,将落实进行到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重根底,抓课堂,将落实进展到底
刚承受这次发言任务的我,其实心中深感不安: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是我的前辈,教学经历和方法也都比我丰富,,我为我们组获得的成绩感到快乐,也为自己能为这份成绩出一份力感到荣幸。谈不上经历介绍,今天在这里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三年来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进入解放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如今的九年级一班及八班是我的第二届学生,刚接手他们时正值08届学生获得可喜成绩之时,我当时所带的两个班在中考中英语成绩也较令人满意,,如法炮制,也能如以前一样获得好成绩。谁知七年级第一次月考成绩下来,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所任教并担任班主任的一班,英语均分只有82。5,,,在七个普通班中排在第五,无论是优秀率还是合格率都差了别人一大截,哪里看的出分毫班主任的优势。心急如焚的我加大了教学力度和练习强度,可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月考,甚至是期中,期末考试中,,我开场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分三步做出调整:
第一步,正视差距,调整心态,降低标高
我在班上做个一个小调查,在小学阶段曾经在校外进展过英语培训的学生只有10人左右,绝大部分学生是以一张白
纸的状态进入初中学习英语的。而我还在以原来的标高和要求进展日常教学,,可是每每到了讲练习的时候,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一开场是我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台下的学生瞪着懵懂的眼睛看着我,一脸茫然;然后我被他们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气得跳脚,发脾气;最后,一节课在我的怒火中告终。我始终没有意识到,如今我所面对的学生无论是在根底还是学习才能上都和我的上届学生有较大差距。所以我调整的第一步就是正视学生的差距,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学生的标高。
是的,这些学生根底差,才能不强,可是我还有三年的时间去改变这一切。如今的成绩并不等于他们中考的成绩。于是我说服自己承受这一事实,并开场降低标高:课堂教学时反复强调根本句型,不厌其烦的重复对话练习,这些都是我以前不屑多做的;讲练习时,当我再次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无人回应的时候,我首先告诉自己不能发脾气,然后更加耐心的引导他们作答。渐渐的,当我提问时,一两个成绩稍好的孩子会试探的在下面说出自己的答案,答对了,我就很大声的说“Verygood!”“Yes,you’reright!"答错了,也尽量轻松的带过去。我发脾气的次数少了,学生答复以下问题的声音却多了。偶尔开一两句玩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开场渐渐显露出来。
第二步,回归课本,重视根底,狠抓落实
在座的各位老师应该都有这种感觉,我们现有教材的知识量和考试的内容相比其实是远远不够的,,组里的老师们印了什么习题,我也会照样印一份,自己看到什么好题,就马上印给学生做,但是效果并不好。试想,假设学生连课本上的文章理解起来都有困难,何谈课外的内容?在我第一步调整心态,降低标高的同时,我决定放弃大量的课外练习,将目光及注意力专注在课本上。
首先,将每个单元的单词分解,减少每次背单词的量,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原来每次学单词时,都是一口气将一个单元的单词学完,听写时也是随机抽查20-25个,这对学生的学习才能及自觉性要求很高,普通班的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反正是记不住,索性就不背了。时间一长,词汇量过低无法下笔做题不说,对于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是危害极大。单词分解后,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确定每天学习单词的范围,有时是10个,有时是15个,第二天听写的范围也就在这些单词中确定,绝不超过10个。这样本来觉得单词太多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愿背单词的学生,觉得一下子减少了这么多单词,记背单词也更容易了,自然也就愿意背单词了。中考的词汇其实更多集中在七八年级教材中,因此在起始年级养成良好的记背单词的习惯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
其次,将背书的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背书的兴趣。七年级课本的听力稿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句型,背诵听力稿对学生熟悉掌握知识点是很有帮助的。以前我习惯每篇听力稿都要求学生独立背诵,普通班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到达这一要求,渐渐对背书也产生了抵抗情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背书的方式做了很多改变。首先精选重要的听力稿——主要以SectionA为主,因为这些听力稿集中了本单元的目的语言-—短的文章一个人背,长一点的文章那么采用两人或三人对话的方式背,既增强了背书的兴趣性,也降低了背书的难度,,篇幅也较长,包含的知识点却比听力稿更多,非常重要。为了鼓励学生背3a,我允许他们写中文,照着中文背。有时课堂时间充分的话,我甚至会当堂通过我说一句中文,他们背一句英文的方式检查背书。有时又让他们通过表演情景剧的方式上台背听力稿。总而言之,不断变化背书及检查背书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背书这件本来枯燥乏味的事保持新颖感,进而熟悉掌握课本上的重要知识,并运用到考试做题中。
然后,尽量把重要的落实放在课堂上,,普通班的家长们除了少数几个以外,大部分在辅导学生学习方面几乎没有配合度可言。而且对于英语学科来说,他们本身也不具备检查学生听写背书等落实工作的才能及素质。在开了几次家长会专门谈落实工作未果的情况下,我终于放弃了要家长帮我在家落实的想法。可是作为英语学科的根本,落实工作占了日常教学工作的一大半,不抓不行。
尤其是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发动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和学习,综合进步听说读写才能。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方有一道选择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详细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防止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然而此时一班的学生并不具备自查的才能,所以我只能亲力亲为。那段时间办公室的老师们时常向我抱怨,一下课办公室门口就站满了找我背书的学生,我也只有暗自苦笑。听写本更是天天都有,而且一定要尽快修改才不会耽误当天的订正和第二天的听写。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背书听写习惯,我才渐渐将检查落实的权利下放给组长和课代表。
第三步,树立目的,逐层施压,全力追赶
在进展了前两步调整之后,一班的英语成绩有所变化,到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时进步为同类班级均分第三,和同类班级的最高分差距也缩小到了5分左右。深感欣慰的同时我迈出了第三步:向更高的目的前进。
首先,适当增加练习量,并给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分配讲题任务。有些老师觉得普通班学生才能不够,讲题讲不清楚,也有的老师觉得一节课时间有限,学生讲题会浪费时间。可是我始终觉得,,再找第二个补充,还不清楚我再来说;时间不够没关系,一节课只讲15个选择题的事不是没有过,下次我就少布置一些,宁可少做一些题,也要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一开场进展的很困难,可是我咬牙坚持下来。到后来,渐渐变成要求全班在做题时,尤其是选择题时附上理由。一张试卷发下去,在讲之前回家先做预习,做错了题没关系,错了也要说明你当时的想法。完型和阅读查字典,,永远不要小看学生的潜力。如今,一班有近一半的学生可以对自己做的选择题做出简单的解释,还有部分学生可以借助字典将一篇完型或阅读翻译的八九不离十。当然缺乏之处还有很多,可是这样的变化毕竟是可喜的。
其次,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每周检查。随着八年级的练习量增加,学生接触到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将练习中出现的有用知识点整理并归纳,,时间一长也无从查阅,更不用说复本,为了催促他们整理笔记,在上完一个单元之后,我都会收上来检查并做点评。
时间一长,为了充实笔记本的内容不被我批评,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一讲练本放在一旁,拿着笔听讲的习惯。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讲题可能难度较大不易做到,可是做好笔记的才能是有的。到九年级,有些同学已经积攒了两本厚厚的英语笔记,我开玩笑说:“你都可以出语法书了。”
最后对于根底实在太差,而在七年级没有赶上来的尾部生来说,不管是讲题还是做笔记似乎都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是这样我也不允许他们放弃,不会背书就背句子,不会听写就看中文默写,默写也不行就看英文默中文,更差的就干脆每天布置几个抄写单词或句子的任务给他,总之一定要让他在英语课上找到事做。
经过这样半学期的努力,在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一班的英语均分第一次名列同类班级第一,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也位居第一,这样的成绩一直持续到如今。
进入九年级之后,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可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是我“重根底,抓课堂,将落实进展到底”,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诸多英语教学新法不断出现,,在采用新法的同时,我们不应抛弃教学效果好的传统方法,“重根底,抓落实”在英语教学中不是什么新颖事,而是早已为广阔英语老师所共识、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通法。
的班级,:能教好快班学生的老师绝对是好老师,把普通班的学生教好,教出好成绩的老师更是优秀的老师。这不仅说明快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差异,更说明老师的至关重要。根底薄弱的学生英语根底和承受才能和快班的学生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教学方法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亲密联络学生的实际情况,抑制困难,采取适当有效的手段,理论教学方法,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目的.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浅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重基础,抓课堂,将落实进行到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