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民俗风情
贵定县民俗风情
一、被誉为“东方探戈”的苗族长衫龙舞
苗族长衫龙舞
贵定苗族长衫龙舞的流传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新铺乡广大花苗同胞在传统民族节日里和盛大庆典仪式上祈福驱邪、图腾崇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一种以展开苗族男子阳刚之气的民族舞蹈,表演时,不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少则两人舞,多则上百人组合,在走、跳、跨、旋的动作中,力求的是一种粗犷、豪放的力量之美。
高潮时,百十把芦笙同奏一曲,群山共鸣,舞步刚健,震天动地,其场面极为壮观,极富感染力。苗族长衫龙芦笙舞,其表演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图腾吉祥物——“龙”的崇拜,“龙”的歌颂,“龙”的赞美。不管表演规模有多大,其整个表演过程力求芦笙吹奏和舞步移动中的和谐统一,在展示“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海”、“龙腾云”、“龙飞腾”形象动作时,虽其夸张不变形,充分展示出了神话中“龙”的形象,“龙”的动态,“龙”的力量。
2003年10月19日,新铺苗族“长衫龙”原生态舞蹈作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唯一代表,参加北京第六届国际旅游文化节,被誉为“东方探戈”。
二、声名远播的苗族长鼓舞
二、声名远播的苗族长鼓舞
活跃在云雾苗族长鼓舞艺术之乡的长鼓舞演出队,是一支声名远播的文艺队伍。1990年参加了贵州省业余文艺演出,1991年又参加了中国西南艺术节开幕式演出,1993年应邀进北京,在首都工人体育场演出。这些演出都获得了各方人士和观众的好评,为贵定县增添了光彩。
苗族芦笙长鼓舞,是生活在云雾山中广大苗族(海岜)同胞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祈福纳财,欢呼胜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要追求达到是一种群体狂欢的生活和艺术效果。表演时,以苗家自制的长约2米左右,重约10公斤的青铜大号吹奏为先导,然后用力敲打重达100来斤的木制牛皮长鼓,苗家小伙则在表演场地周围各自吹响手中的芦笙,瞬间,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少女象一群群离巢的百鸟,欢呼着一行涌向场地中央,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前后左右用踏式的舞步跳动起来。苗族芦笙长鼓舞在表演艺程中,每次表演要用够的是腰部和脚部的力量,在极为规范的舞步串连上,讲究的是群体力量的释放和谐合。整个表演,动作简朴,大方有力,鼓点激越,号声浑圆,芦笙悠扬,舞姿奔放,可谓是金戈铁马,大河奔腾。
有关人文、历史、艺术界专家学者均称赞为云雾山中的西部劲舞,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体现“狂欢”的活化石。
三、联络情感的苗族“跳月”
三、联络情感的苗族“跳月”
苗族“跳月”有悠久的历史,是花苗较大型节日文娱活动,时间占了整个正月一个月,其它节日不进行跳月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各地苗族的“跳月”已各有不同的特点,形式也不完全一样。贵定花苗“跳月”仅保留月场,吹芦笙起舞,晚上唱歌,交换信物仅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最后程式。
花苗跳月是由4个男青年(过去也有老年和中年的)或两个男青年在前吹芦笙起舞,姑娘们则跟在背后踏着芦笙节奏跳舞,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可以中途参加,也可以中途退出,芦笙吹得越好,舞跳得越好,后面跟着跳舞的姑娘就越多。一个月场可以有几组舞蹈,互相之间展开竞赛,这时那优美的芦笙曲调在苗寨上空盘旋,加上姑娘的笑声,观赏者的喝彩声,还有摆小吃摊的叫卖声,组成了一曲苗寨交响乐,叫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跳月”过程中,小伙子一边吹一边跳,不时把目光投在靓丽的姑娘身上,或舞姿示意,或暗送秋波,挑选心爱的女郎。“跳月”场上相互有所暗示,互有爱慕之心的青年男女,一散场后,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这里一堆,那里一伙,屈膝谈心,互通情况,倾心交谈,如情投意合,互换信物,日后彼此经常往来,感情加深,终成眷属。
贵 定 县 民 俗 风 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