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前言、精深、激情、伯乐和尾声)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看到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经历有暗合的地方,也因为我发现用书中的观点看世界会发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地方,还因为以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改进自己的学习之后感受到了明显的提高。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将书中所讲进行消化、理解、归纳、思考,重新拆分组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索,形成了我将要讲的以下内容。
一、前言
(什么是天才、相关人物介绍、内容概述)
什么是天才
名言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爱迪生)
人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已。(亚历山大)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这就是天才。(狄德罗)
天才?绝对没有那种东西。有的只是用功、方法和不断地计划。(罗丹)
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富涅卡)
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亚里士多德)
聪明源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高尔基)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达尔文)
本书
是各位名人故作姿态,过分谦虚?还是这些名言之后真的存在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人们研究。本书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对大量鲜活事例的分析来寻找天才密码。
相关人物介绍简介
作者
丹尼尔·科伊尔,其著作《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战争》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其纪实作品《硬球》,成为好莱坞票房影片《临时教练》剧本原型。
理论提出者
安德森·埃里克森,瑞典人,从小的梦想是成为探险家,但不幸的是长大后的他发现地图上似乎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他去冒险了。于是他就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研究者,还不小心成为天才研究的先驱之一。
赫伯特·西蒙,名气大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十年法则”的提出者。
二位强强联手,奠定了更加杰出的成才理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内容概述
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二、精深
(冒牌哈佛、才能细胞、天降人才、七大秘技)
冒牌哈佛
(美国空军的飞行训练器、巴西队的秘密武器)
8总统、40诺、30普利策;“先有哈佛”;竺可桢、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图书馆)。
一家俄罗斯网球俱乐部,只有一个室内场地,看上去一钱不值,却培养了众多排名世界前20强的女球员,比全美国都多;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一家音乐学校,坐落于一间不起眼的店面房内,却塑造出杰西卡·辛普森等一连串流行音乐明星,其中90%都签了唱片合约;英国的一个偏远村庄,一户贫穷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家,却培养出三位世界级作家。
这些地方就叫做“人才温床”,或“冒牌哈佛”。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美国空军的飞行训练器
1934年冬天,富兰克林·罗斯福碰到了一个难题。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飞行员频频死于坠机,这些空中战士是军中公认的技术尖子。而这些伤亡都不是战争所致,他们仅仅是冒着冬日的暴风雪天气为美国邮政送信而已。在那个暴风肆虐的冬天,20天内9位飞行员坠机身亡。罗斯福把空军总指挥本杰明·弗洛伊斯上将招至白宫,严厉地问道:“坠机事件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哪里出了问题呢?
早期的飞行培训建立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上:优秀的飞行员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当时培训的基本程序是:指导员带着有潜质的学生上飞机,在空中完成一系列的翻筋斗和横滚特技。要是学生没有不适,就说明他有成为飞行员的潜质。经过几周的地面学习后,他就可以逐步上机操控。整套培训系统就像一个玩笑。早期,一些陆军航空学校的死亡率接近25%。是否存在更好的飞行培训方法呢?
答案来自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小埃德温·林克。他是一位钢琴和风琴制造商的儿子,从小在父亲的工厂里帮工。林克一副瘦削的身材、鹰钩鼻,从不听别人的意见,天生喜欢动手修修补补。16岁那年,他爱上了飞行,花50美元上了一堂
飞行课。林克后来回忆道,“那一个钟头里,比较好玩的是做了翻筋斗和自转这些特技动作,低空飞行时,我看到了地面上的所有东西。感谢上帝,我没有吐。但是一直到落地,我都没有碰到控制系统,一下都没有。我当时心想,‘这算哪门子教人飞行的方法。’”
林克对飞行的入迷有增无减,他的父亲不赞成他学习飞行,把年轻的林克从风琴工厂赶了出来。但是林克坚持自己的理想,后来还买了一架四座的赛斯纳飞机。一直以来,这位手工匠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改良飞行员培训方法的念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