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工程抗震和抗震意识的若干思考.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关于工程抗震和抗震意识的若干思考 】是由【四婆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关于工程抗震和抗震意识的若干思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关于工程抗震和抗震意识的若干思考
【摘要】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中国的地震大约占全球的1/3,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地震严重地威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活动和安定,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强化防灾意识和提高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事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科研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工程抗震;必要性;抗震意识
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突发式自然灾害。除了人身伤亡之外,地震所带来的损失还有房屋破坏、交通生产中断,水、火、疾病等次生灾害和社会与政治影响。我国地震区域广泛而分散,地震频繁而强烈,20世纪内,震级大于或等于8的强地震一共发生了11次之多,其中发生于人群聚集之处者,损失极其惨重。1566年陕西的关中地震,被害有名可查者达83万余人;1920年宁夏的海原地震,死亡20余万,伤者不计其数;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震级近8级,死亡达24万余人,强震区内的房屋、工业厂房与设备、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水电设施等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失踪17923人,37464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为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大力进行地震预报与地震工程两方面的工作。地震预报主要是地震和地质工作者的任务,疏散人员和采取防震救灾措施属于社会管理,一般均由政府和地方组织负责。工程建设抗震工程加固措施的制定,则是地震工程工作者的任务。作为一个优秀的地震工程工作者,不论是从事工程地震、结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或者抗震鉴定加固的研究、设计或管理等哪一方面的人员,都需要了解地震预报与地震工程中各项工作的目的和这些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再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很好地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去寻求与其他工作的衔接和配合。
为进一步阐述工程抗震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将目光集中在汶川县城及其周边八个乡镇在地震中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中,汶川县城房屋只倒塌了不到三分之一,而它周边八个乡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据统计汶川建筑高度均大于其周边几个乡镇,但由于在农村乡一级小镇,绝大多数建筑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设计,更不会请专业施工企业进行施工,一般由产权人自己请私人施工队施工,按照产权人意见,凭经验施工。没有专业工程抗震知识的他们,不可能在房屋建设过程中考虑防震问题,所以本次地震中周边8个乡镇的建筑几乎全部垮塌。县城情况就不太相同,其大部分建筑是经过专业设计院设计的,设计院会根据国家抗震规划及相关规范进行设计,这些建筑还要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专业监理单位监理,所以这些建筑抗震性能明显高于周边乡镇的建筑,这是县城建筑受损情况明显低于乡镇的主要原因。本次地震震后统计数据表明:综合考虑了抗震设计的结构基本能够达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的,而没有考虑抗震设防的建筑结构几乎全部倒塌。
震后所暴露的诸多违反建筑抗震要求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部分人抗震意识的淡薄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沉痛的教训。我国所采用的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很大地促进了广大工程人员,包括甲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等人的抗震意识的提高。然而,在大多数人抗震意识提高的同时,总有一部分人抗震观念十分淡薄,不时地建造着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归纳起来有下列3种:不懂抗震技术,缺乏科学管理,没有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相应的技术指导,许多严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大量存在,隐患十分之多。抗震意识淡薄,认为地震遥不可及。这是一种极其错误和不负责任的观点,地震关键在防,地震难防就在于它的随机性,或许是永远不发生,也或许就在明天。若非等到地震发生后再考虑设防就已经来不及了;不严格执行规范,擅自降低设防标准。规范是经过无数建筑科技工作者漫长的努力,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并在参考了大量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的前提下总结出的成果,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性。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工程工作者,就必须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充分运用概念设计的理论,结构的方案布置、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最终的结构方案最好能够具有多道抗震防线设计理论,从不同方面设防对于提升结构抗震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建筑物应运而生,但是往往建筑功能的增加,与建筑物抗震措施的有利设置是矛盾的,有时是不相容的,这就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但是,如果每一个工程师抗震意识都提高了,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地将二者的矛盾有机地融合起来,就会使得建筑布置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又具有了合理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我们的目标是“抗震技术要精,抗震模型要准,抗震计算要细,抗震构造要详”,但以上所有的前提确是抗震意识必须足够高,才能在抗震设计、施工时去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应用相应的技术和规范。
通过多年对工程抗震的探索,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应我国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但是也有许多考虑不是特别妥当的地方,需要我们工程抗震人员今后不断加以完善。首先,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美国使用的UBC规范按同样依据这种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一般会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一般会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当然,这些抗震思路都是符合工程抗震规律的,而目前我国工程抗震主要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欠妥的地方,,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了一个固定的数学统计意义。另外,我国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该设防标准对甲类、乙类、丙类这三类重要性不同的建筑来说,并不都是最合适的。最后,由于不同类别建筑的不同重要性,不宜再全部使用以上同一个性态目标,依据条件更加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设防标准。
结束语
总结中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的历次地震经验,鉴于地震有很大不确定性,要减轻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工程界的许多院士、设计大师都这样强调过:建筑应按抗震规范概念设计的要求,采用体系合理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楼屋盖整体性强的结构。汶川地震后,《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GB50223-2008[S]》《防震减灾法》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应法律、规范的修订与颁布,社会和甲方对工程抗震的重视也不断提高,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抗震事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S]
[2]沈祖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黄龙生,[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31(2),104-111.
[4]柳炳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王险峰,[J].山西建筑,2005,31(6):40—41.
[6][J].上海住宅,2005(5):70-72。23383757

关于工程抗震和抗震意识的若干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四婆子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