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0级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丰富多彩的颜色
:
Fe(SCN)3(红色溶液); Cu2O(红色固体); Fe2O3(红棕色固体);
红磷(暗红色固体); 液溴(深红棕色); Fe(OH)3(红褐色固体);
Cu(紫红色固体); 溴蒸气、NO2(红棕色) 品红溶液(红色);
在空气中久置的苯酚(粉红);石蕊遇酸性溶液(红色); 酚酞遇碱性溶液(红色)。
:
石蕊在中性溶液中(紫色); Fe3+与苯酚反应产物(紫色);I2(有金属光泽紫黑色固体)
KMnO4固体(紫黑色); MnO4—(紫红色溶液) 固态O3(紫黑色)
钾的焰色反应(紫色) I2蒸气、I2在非极性溶剂中(紫色)
:溴水(橙色) K2Cr2O7溶液(橙色)
:
AgI(黄色固体); AgBr(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固体);FeS2(黄色固体);
Na2O2(淡黄色固体); S(黄色固体); Au(金属光泽黄色固体);
I2的水溶液(黄色); 碘酒(黄褐色); 久置的KI溶液(黄色)(被氧化为I2);
Na的焰色反应(黄色); TNT(淡黄色针状); 工业浓盐酸(黄色)(含有Fe3+);
NaNO2(无色或浅黄色晶体); Fe3+的水溶液(黄色);硝基苯中溶有浓硝酸分解的NO2时(黄色)
久置的浓硝酸(黄色)(溶有分解生成的NO2);浓硝酸粘到皮肤上(天然蛋白质)显黄色);
:
Cu2(OH)2CO3(绿色固体); Fe2+的水溶液(浅绿色); FeSO4·7H2O(绿矾);
K2MnO4(绿色);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
CuCl2的浓溶液(蓝绿色);
:
FeCl3固体(棕黄色); CuCl2固体(棕色)
:
Cu(OH)2、CuSO4·5H2O、Cu2+在水溶液中(蓝色); 石蕊遇碱性溶液(蓝色);
硫、氢气、甲烷、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淀粉遇I2变蓝色; Co2O3(蓝色); O2(液态——淡蓝色);
Cu(OH)2溶于多羟基化合物(如甘油、葡萄糖等)的水溶液中(绛蓝色);
O3(气态——淡蓝色;液态——深蓝色;固态——紫黑色)。
:
FeO; Fe3O4; FeS; CuO; CuS; Cu2S; MnO2; C粉;
Ag2S; Ag2O PbS; AgCl、AgBr、AgI、AgNO3光照分解均变黑;
绝大多数金属在粉末状态时呈黑色或灰黑色。
:常见白色固体物质如下(呈白色或无色的固体、晶体很多):
AgCl; Ag2CO3; Ag2SO4; Ag2SO3; BaSO4; BaSO3; BaCO3;
Ba3(PO4)2; BaHPO4; CaO; Ca(OH)2; CaCO3; MgO; Mg(OH);
MgCO3;Fe(OH)2; AgOH; PCl5; SO3; 三溴苯酚 CuSO4
铵盐(白色固体或无色晶体);
Fe(OH)2沉淀在空气中的现象:白色→(迅速)灰绿色→(最终)红褐色
pH试纸:干燥时呈黄色;中性时呈淡绿色;酸性时呈红色,酸性越强,红色越深;碱性时呈蓝色,碱性越强,蓝色越深。
红色石蕊试纸:红色(用于检验碱性物质) 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用于检验酸性物质)
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碘单质) KI—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氧化性物质)
石蕊:pH<5时呈红色;pH介于5~8时呈紫色;pH>8时呈蓝色。
酚酞:pH<;~10时呈粉红色;pH>10时呈红色。
甲基橙:pH<;~;pH>。
甲基红:pH<;~;pH>。
二、重要物质的俗名
(主要成份是CaO); 消石灰、熟石灰[主要成份是Ca(OH)2];
水垢[主要成份是CaCO3和Mg(OH)2];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蛋壳、贝壳、骨骼中的无机盐(主要成份是CaCO3);
波尔多液(石灰水与硫酸铜溶液的混合物); 石硫合剂(石灰水与硫粉的悬浊液)。
碱石灰[由NaOH、Ca(OH)2的混合液蒸干并灼烧而成,可以看成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
、火碱、苛性钠(NaOH); 苛性钾(KOH)
、纯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海波(Na2S2O3)
纯碱晶体(Na2CO3·10H2O); 泡花碱、水玻璃、矿物胶(Na2SiO3的水溶液)。
(Na2SO4·10H2O); 重晶石(BaSO4);
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蓝矾(CuSO4·5H2O); 明矾[KAl(SO4)2·12H2O或K2SO4·Al2(SO4)3·24H2O];
绿矾(FeSO4·7H2O); 皓矾(ZnSO4·7H2O)。
(主要成份是MgCO3); 菱铁矿(主要成份是FeCO3);
磁铁矿(主要成份是Fe3O4); 赤铁矿、铁红(主要成份是Fe2O3);
黄铁矿、硫铁矿(主要成份是FeS2)。
[主要成份是Ca3(PO4)2]; 重过磷酸钙、重钙[主要成份是Ca(H2PO4)2];
过磷酸钙、普钙[主要成份是Ca(H2PO4)2和CaSO4]。
(KCl·MgCl2·6H2O);
、孔雀石[Cu2(OH)2CO3];
(CaF2); 电石(CaC2); 冰晶石(Na3AlF6)
水晶(SiO2); 玛瑙(主要成份是SiO2); 石英(主要成份是SiO2);
硅藻土(无定形SiO2) 宝石、刚玉(Al2O3); 金刚砂(SiC)。
—COOH 硬脂酸C17H35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油酸C17H33COOH 石炭酸C6H5OH 蚁酸HCOOH
蚁醛HCHO 福尔马林(HCHO的水溶液) 木精CH3OH
酒精CH3CH2OH 醋酸、冰醋酸CH3COOH 甘油(CH2OHCHOHCH2OH)
硝化甘油(三硝酸甘油酯)TNT(三硝基甲苯) 肥皂(有效成份是C17H35COONa)
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反应、含氮量高的纤维素硝酸酯。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和枪弹的发射药。
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反应、含氮量低的纤维素硝酸酯。用于制造赛璐珞和油漆。
粘胶纤维——由植物的秸秆、棉绒等富含纤维素的物质经过NaOH和CS2等处理后,得到的一种纤维状物质。其中长纤维俗称人造丝,短纤维俗称人造棉。
(NH2)2 硫铵(NH4)2SO4 碳铵NH4HCO3
硝酐N2O5 碳酐、干冰、碳酸气CO2
(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的混合物)
三、重要物质的用途
、AgI晶体——人工降雨剂 ——照相感光剂
、Na合金(l)——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铯——光电效应
——很强的还原剂,制高压钠灯
、Al(OH)3——治疗胃酸过多,NaHCO3还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广泛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等工业,也可以用来制造其他钠的化合物
——防腐剂、收敛剂、媒染剂 ——净水剂
——“钡餐” ——农药、消毒杀菌剂
——漂白剂、防腐剂、制H2SO4
——制高纯度磷酸、燃烧弹 ——制安全火柴、农药等
——漂白(HClO)、消毒杀菌等 2——漂白剂、供氧剂、氧化剂等
——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火箭燃料等
——漂白剂(脱色剂)、消毒杀菌剂、吸收紫外线(地球保护伞)
——制模型、水泥硬化调节剂、做豆腐中用它使蛋白质凝聚(盐析);
——环境、医疗器械的消毒剂、重要化工原料
——果实催熟剂、有机合成基础原料
——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农业上用作农药,用于制缓效肥料;杀菌、防腐,35%~40%的甲醛溶液用于浸制生物标本等
、丙酸钙等——防腐剂 、E等——抗氧化剂
——用于制镜业、糖果业、医药工业等
——光导纤维(光纤),广泛用于通讯、医疗、信息处理、传能传像、遥测遥控、照明等方面。
——有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通过,而把另外一些物质分离掉。广泛应用于废液的处理及废液中用成分的回收、海水和苦咸水的淡化、食品工业、氯碱工业等物质的分离上,而且还能用在各种能量的转换上等等。
、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用于制各种人造器官
(人造刚玉)——高级耐火材料,如制坩埚、高温炉管等;制刚玉球磨机、高压钠灯的灯管等。
——超硬物质,本身具有润滑性,并且耐磨损;除氢氟酸外,它不与其他无机酸反应,抗腐蚀能力强,高温时也能抗氧化,而且也能抗冷热冲击。常用来制造轴承、汽轮机叶片、机械密封环、永久性模具等机械构件;也可以用来制造柴油机。
——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原子能工业、宇航事业等方面。
四、各种“水”汇集
纯净物
蒸馏水——H2O 重水——D2O 超重水——T2O
水银——Hg 水晶——SiO2
混和物:
双氧水——H2O2的水溶液
氨水——分子(NH3、NH3·H2O、H2O);离子(NH4+、OH—、H+)
氯水——分子(Cl2、HClO、H2O);离子(H+、Cl—、ClO—、OH—)
王水——浓HNO3:浓HCl=1:3(浓溶液的体积比)
硬水——溶有较多Ca2+、Mg2+的水
暂时硬水——溶有较多Ca(HCO3)2、Mg(HCO3)2的水,用加热煮沸法可降低其硬度(软化)。
永久硬水——溶有较多Ca2+、Mg2+的盐酸盐、硫酸盐的水,用药剂或阳离子交换法可软化。
软水——溶有较少量或不溶有Ca2+、Mg2+的水
生理盐水——%的NaCl溶液
卤水——海水中提取出食盐后含有MgCl2、CaCl2、NaCl及少量MgSO4的水
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水晶——高纯度二氧化硅晶体
烟水晶——含有色金属氧化物小颗粒的二氧化硅晶体
水泥——主要成份是硅酸二钙(2CaO·SiO2)、硅酸三钙(3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
五、各种“气”汇集
无机的:
爆鸣气——H2与O2 水煤气——CO与H2 笑气——N2O 碳酸气——CO2
高炉气(高炉煤气)——CO、CO2、N2
空气——N2、O2、稀有气体、少量CO2、水蒸气以及其它杂质气体
有机的: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通常含有H2S等有毒气体杂质。※又名沼气、坑气、瓦斯气。
裂化气——C1~C4的烷烃、烯烃。
裂解气——主要是CH2=CH2 、CH3CH=CH2、CH2=CH—CH=CH2、H2等。
木煤气、焦炉气——H2、CH4、CO等。
炼厂气——C1~C4的气态烃 ※又名石油气、油田气。
电石气——CH≡CH,通常含有H2S、PH3等。
六、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Cu。
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七、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依据非金属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和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气反应越容易、越剧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性越强。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中简单阴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
非金属单质与具有可变价金属的反应。能生成高价金属化合物的,其非金属性强。
气态非金属原子在得到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释放的能量越多,其非金属性越强。
依据两非金属元素在同种化合物中相互形成化学键时化合价的正负来判断。如在KClO3中Cl显+5价,O显-2价,则说明非金属性是O>Cl;在OF2中,O显+2价,F显-1价,则说明非金属性是F>O
说明:
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其单质的活泼性不完全一致。例如,氧、氮的非金属性均比氯强,但氧气、氮气的活泼性均不及氯气。
小结:
元素周期表共分18纵行,其中第1、2、13、14、15、16、17七个纵行依次为ⅠA族、ⅡA族、ⅢA族、ⅣA族、ⅤA族、ⅥA族、ⅦA族(纵行序号的个位数与主族序数相等);第3、4、5、6、7、11、12七个纵行依次为ⅢB族、ⅣB族、ⅤB族、ⅥB族、ⅦB族、ⅠB族、ⅡB族(纵行序号个位数与副族序数相等);第8、9、10三个纵行为合称为Ⅷ族;第18纵行称为0族。
ⅠA族称为碱金属元素(氢除外);ⅡA族称为碱土金属元素;ⅢA族称为铝族元素;ⅣA族称为碳族元素;ⅤA族称为氮族元素;ⅥA族称为氧族元素;ⅦA族称为卤族元素。
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横行,称为七个周期,其中第一(2种元素)、二(8种元素)、三(8种元素)周期为短周期(只有主族元素);第四(18种元素)、五(18种元素)、六(32种元素)周期为长周期(既有主族元素,又有过渡元素);第七周期(目前已排26种元素)为不完全周期。
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在左下部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越在右上部的元素(惰性气体除外),其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稳定性元素是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金属元素,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一般具有两性,如Be、Al等。
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的部分电子;镧系、锕系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在目前的112种元素中,只有22种非金属元素(包括6种稀有气体元素),其余90种都是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一般在周期表的右上部的元素用于合成新农药;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元素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过渡元素用于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等。
从原子序数为104号往后的元素,其原子序数的个位数与其所在的副族序数、Ⅷ族(包括108、109、110三号元素)、主族序数分别相等。第七周期若排满,最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号。
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1(第二、三两周期)或11(第四、五两周期)或25(第六周期)。
,同主族的yB元素所在的第n+1周期有b种元素,当xA、yB位于第IA族、ⅡA族时,则有:y=x+a;当xA、yB位于第ⅢA~ⅦA族时,则有:
y=x+b。
十、构、位、性的规律与例外
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大多数元素在自然界中有稳定的同位素,但Na、F、P、Al等20种元素到目前为却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
一般认为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据有些资料说,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最多)
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增大,如18Ar的相对原子质量反而大于19K的相对原子质量。
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结构式为 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
,但NH4Cl、NH4NO3等却是离子化合物。
,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
,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如O3是极性分子。
+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但石墨可以导电。
,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但一些高价金属的氧化物反而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等反而属于酸性氧物,2KOH+Mn2O7==2KMnO4+H2O 2KOH+CrO3==K2CrO4+H2O;Na2O2、MnO2等也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它们与酸反应时显出氧化性。
(分子晶体),一般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但也有例外,如HF>HCl,H2O>H2S,NH3>PH3,因为液态及固态HF、H2O、NH3分子间存在氢键,增大了分子间作用力。
,但氟无正价,氧在OF2中为+2价。
,如金属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而无阴离子。
,其氧化性越强,但HClO4、HClO3、HClO2、HClO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如NaOH、Na2O2、NH4Cl、CH3COONa等中还含有共价键。
十一、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一般依据元素周期表判断。若是同周期的,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半径逐渐减小;若是同主族的,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半径依次增大。
若几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中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因为同周期元素阳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一定比阴离子少一层。
同种金属元素形成的不同金属离子,其所带正电荷数越多(失电子越多),半径越小。
☆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总原则是:
电子层数不同时,看电子层数,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相同时,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看电子数,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Fe2+)>r(Fe3+)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若微粒所对应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既不相同又不相邻,则一般难以直接定性判断其半径大小,需要查找有关数据才能判断。
十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离子符号的正确书写
电解质只有在完全电离时才能写成离子,如:
酸中,硫酸、硝酸、盐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等强酸在水溶液中
碱中,氢氧化钡、NaOH、KOH等强碱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时
盐中,绝大多数盐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时
☆注意:
①酸式盐的电离情况:
NaHSO4(水溶液)==Na++H++SO42— NaHSO4(熔融)==Na++HSO4—
NaHCO3==Na++HCO3—
NH4HSO3==NH4++HSO3—
NaH2PO4==Na++H2PO4—
②对微溶物的处理:在澄清的溶液中能写成离子,在浑浊时不能写成离子。如Ca(OH)2、CaSO4、Ag2SO4、MgCO3等。
③对浓强酸的处理:浓H2SO4参加的反应,对H2SO4一般不写成离子,例如,浓H2SO4与Cu的反应,起强氧化性作用的是H2SO4分子,而不是SO42—,且浓H2SO4中水很少(硫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绝大多数是H2SO4分子,未发生电离。浓盐酸、浓硝酸参加的反应,一般都写成离子,因为它们受其溶解度的限制,溶质质量分数不是很大,其中水的量足以使它们完全电离。
④是离子反应的不一定都能写成离子方程式。例如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是NH4Cl与Ca(OH)2之间的离子交换反应,但它们是固体之间的反应。
反应要符合实际
符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或生成更加难电离的物质或生成更易挥发性的物质);
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优先发生反应);
H+优先跟碱性强的微粒(易电离出OH—或易结合H+的微粒)反应;
④OH—优先跟酸性强的微粒(易电离出H+或易结合OH—的微粒)反应。
配平要符合三个“守恒”——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
注意离子间量的比例关系:不足物质中参加反应的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一定符合其化学式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
[Si+2Cl2SiCl4] (工业上硅的冶炼和提纯反应)
SiCl4+2H2Si+4HCl
Si+2NaOH+H2O==Na2SiO3+2H2↑(该反应中硅为还原剂,水为氧化剂)
2KClO3+I2==2KIO3+Cl2
4、非金属置换金属
如:2CuO+C2Cu+CO2↑ ZnO+CZn+CO↑
WO3+3H23W+3H2O
二十、金属与酸反应的几种情况
(Fe只能被H+离子氧化生成Fe2+)
Fe+2HBr==FeBr2+H2↑
,一般没有H2生成,而是被成酸元素氧化
(1)Fe和Al被冷的浓HNO3和浓H2SO4“钝化”。(在金属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里面的金属继续被氧化。)
(2)有变价的金属被氧化生成高价态离子
如Fe+4HNO3(稀)==Fe(NO3)3+NO↑+2H2O
(3)Fe与热的浓H2SO4和HNO3反应,若Fe过量,则生成亚铁(Fe2+)盐
因为Fe+2Fe3+==3Fe2+
,但能与氧化性酸反应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王水”,如Pt、Au
Au+3HCl(浓)+HNO3(浓)==AuCl3+NO↑+2H2O
、生成物,与酸的浓度、温度有关
冷的,“钝化”
例如Fe与浓HNO3和浓H2SO4 加热,持续反应
☆HNO3与金属反应的还原产物中N元素的价态,随着金属活泼性的增强和HNO3浓度的减小,越来越低,可依次生成NO2、NO、N2O、N2、NH4NO3等。
二十一、金属与盐反应的几种情况
[K、Ca、Na、Ba等(主要指ⅠA、ⅡA中的活泼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得不到新金属,而是跟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生成的碱再与盐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开始有沉淀,后来沉淀消失。
6Na(不足)+6H2O+2AlCl3==2Al(OH)3↓+6NaCl+3H2↑
4Na(过量)+2H2O+AlCl3==NaAlO2+3NaCl+2H2↑
(Mg、Al、Zn)与可溶性铁盐、铝盐、铵盐等溶液反应时有H2生成,因为Fe3+、Al3+、NH4+水解呈酸性。
2Fe3++Mg==2Fe2++Mg2+
Fe3++3H2OFe(OH)3+3H+
Mg+FeCl3溶液Mg+2H+==Mg2++H2↑
Mg+Fe2+==Mg2++Fe(Mg过量时)
Al3++3H2OAl(OH)3+3H+
Mg+AlCl3溶液Mg+2H+==Mg2++H2↑
NH4++H2ONH3·H2O+H+
Mg+NH4Cl溶液 Mg+2H+==Mg2++H2↑
NH3·H2O==NH3↑+H2O
(随着H+的不断消耗,上述平衡向右移动,使NH3·H2O浓度增大,甚至分解)
Cu+2Fe3+==Cu2++2Fe2+
,金属活动顺序表适用于水溶液中金属与金属阳离子或H+的反应。
Na(l)+KCl(l) NaCl(l)+K(g)(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二十二、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1)H之前的金属能置换非氧化性酸中的氢
(2)H之后的金属不能跟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但能被氧化性酸氧化。
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Cu+H2SO4(稀)
但是,2Cu+2H2SO4(稀)+O2==2CuSO4+2H2O。这是不活泼金属的吸氧腐蚀,其电极反应可写成:负极——2Cu—4e—==2Cu2+;正极——O2+4e—+4H+==2H2O
(3)H之前的金属与氧化性酸反应的产物与金属的活泼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详见二十、2
(1)活泼性很强的金属(K、Ca、Na、Ba)与盐溶液反应,得不到相应的金属(详见二十一、1)
(2)活泼性相对较强的金属单质能将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
Fe+CuSO4==FeSO4+Cu Cu+Hg(NO3)2==Hg+Cu(NO3)2
另外,详见二十一、
(1)K、Ca、Na遇冷水迅速反应放出H2,生成对应的碱
(2)Mg在冷水中反应慢,在沸水中反应快。[一是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速率;二是温度升高使Mg(OH)2固体的溶解度增大,Mg与H2O继续接触反应。]
(3)Al在冷水中几乎不反应,在沸水中微弱反应[详见十九、2.(5)]
(4)Zn、Fe、Sn、Pb能在红热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和H2[详见十九、2.(1)]
(5)H之后的金属不与H2O反应
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尽先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但是,当用Mg、Al做电极,用NaOH溶液做电解质溶液并不断通入空气时,反而是Al作为负极,Mg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4Al—12e—+16OH—==4AlO2—+8H2O
正极——3O2+12e—+6H2O==12OH—
总反应式——4Al+3O2+4OH—==4AlO2—+2H2O
因为,在强碱性条件下,Al被氧化生成的Al(OH)3↓具有两性,能溶解于NaOH溶液,使Al与水继续接触,从而将电子转移给H
2O电离出的H+,被氧化;而Mg被氧化生成的Mg(OH)2↓是典型的碱,不能溶解于NaOH溶液,覆盖在Mg的表面上,阻止Mg与水的接触致使反应很快停止,从而使Mg显得不活泼。
Ag+>Fe3+>Hg2+>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注意:
离子的放电顺序固然与离子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离子的浓度、溶液的酸碱性、电极材料、电流强度、电压、温度等因素有关。上面的顺序仅仅是假设其他影响因素相同,各离子浓度相当的情况下而排成的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