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红烛》ppt课件 】是由【ogthps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红烛》ppt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红烛》
红烛——闻一多
走近作者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初读感知
作者为什么要把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
初读感知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初读感知
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红色——赤诚——赤子之心
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内容赏析
这两节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诗人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的看法前后有何不同?表现了什么?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诗人对红烛的牺牲精神由不解到由衷地赞美,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内容赏析
红烛为何要自焚?诗人借此想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心志?
红烛的生命价值在于燃烧,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
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内容赏析
红烛为何会流泪?残风暗指什么?诗人借红烛流泪来表现自己的什么心境?
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照亮世界,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残风使它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体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内容赏析
第七节:诗人对红烛流泪的劝慰。
红烛的泪不会白流,它能“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贡献)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为祖国奉献的决心。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红烛》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