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研究.doc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研究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究的重要课题。可是长期以来效果不是太明显,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学生总觉得没题材可写,也写不出新意来,进步不明显。在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关键词思维导图指导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发现或挖掘现有的作文题材。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为其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作文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结合现代教育方法,运用新型思维方法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能使学生较快地形成良好的习作文风,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最后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
1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常借助一个关键词或某个触发点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渐扩展,寻找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进行扩充,形成一个以关键词为中心的网状结构,根据关键词来确定整篇文章的立意,解决学生对写作不知所措的状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都不同,所以在进行关键词的扩展,也就是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也是不相同的,于是就常常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思维,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将语言首先在大脑中绘制成一幅图画的形式,将复杂的知识点以图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形象的东西要远比语言的形式更加容易记忆,学生经过对素材的认真思考,根据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想象扩展,根据词语展开相关的联想,然后根据想象的内容进行内容的筛选,组成最佳的写作内容,达到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
2运用思维导图丰富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种困惑。他们觉得,为什么自己读课本上的文章时,就觉得写得特别好,阅读课文有时会开心地哭,有时会伤心地笑,而自己的作文却写得干巴巴的,一点感染力都没有呢? 原来学生作文没有感染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经常以应付作业的态度去写,他们想的是该如何找出一件事情来当写作的题材、该怎么凑满教师要求的字数完成写作任务了事。学生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作文,因此写出的作文就很少感染他人。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
以引导学生写《妈妈的手》为例。先启发学生观察妈妈的手有什么特征:粗糙、老茧、消瘦……。之后引导学生联想与妈妈的手有关的关键词,思考妈妈每天做了哪些事,妈妈为自己做了哪些事? 有些学生表示,平时根本没有仔细去思考妈妈做了哪些事,但是经过联想,却发现妈妈每天都在为全家人做早餐,只要不生病就没有间断过,这是多大的爱心和耐心。妈妈平时会在家里打扫房间、给家人洗衣烫衣,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全都凝聚着妈妈对家人的关爱。当这位学生把妈妈做过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想起来的时候,就能对妈妈的爱有更深的理解,她将这份爱渗透到文章中就能感染读者。最后启迪学生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原来妈妈为了这个家庭,为了我们不辞劳苦,默默地奉献一切,妈妈的伟大原来就体现在普通的日常事务之中。思维导图可这样设计:
从这个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这个导图也是一份简明的写作提纲。
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