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干部“能上能下”.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邓小平与干部“能上能下”
1962年,邓小平同志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在《执政党的干部问题》一文中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现在看来,副作用很大,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障碍,唯一的出路就是要能下。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后,又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78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这是我党领导人明确提出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就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来讲,重温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领导职务终身制
为什么要提出“能上能下”呢?这还得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说起。自苏联斯大林时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皆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尽管没有任何条款规定,然而实际操作中均是这么执行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虽然也曾提出不搞终身制,但事实上领导干部的任职仍然是无限期、不退休。这样不成文的规定,直接导致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出口不畅等问题,其危害当然不可小视。邓小平同志批评了此危害的严重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主要弊病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此外,还有干部老化和断层的问题。参加革命比较早的老干部,大多出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到1980年前后就有七八十岁高龄,出现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现象,有的还在重要岗位任要职,行走困难且不便,还要人搀扶着,坐几个小时更成问题。邓小平形象地说:“庙只有那么大,菩萨只能要那么多,老的不退出来,新的进不去,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由于出口不畅,堵塞干部上下渠道,年轻干部上不来,总量偏少、比例较低、梯次失衡,后备干部储蓄不足,导致机构臃肿、功能重复、人浮于事,长此以往,必然后继无人,出现干部断层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妨碍和贻误了改革开放大局。见此现状,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
可见,邓小平同志的“能上能下”的思想,起初是针对领导干部老化问题提出来的。为了彻底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各级党委要坚持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来个大转变”,“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
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在邓小平同志的努力倡导之下,1982年,我、最高法院正副院长、最高检察院正副检察长等,由终身制向任期制转变,标志着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法治化,成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里程碑,从而使干部制度改革迈向良性循环的轨道。然而,改革难免出问题,在新老交替中,年轻干部缺乏领导经验,很多老同志转不过弯,感觉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意离开领导岗位,造成了
新老交替难的问题。
对此问题,1982年7月30日,邓小平同志提出:“设立顾问委员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鉴于我们党的状况,我们干部老化,但老干部是骨干,处理不能太急,太急了也行不通。”采取如此过渡交替的办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可以让一大批原来在中央和国务

邓小平与干部“能上能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ctupq736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