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感动先进事迹(精选7篇).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4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感动先进事迹(精选7篇) 】是由【xx】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感动先进事迹(精选7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感动先进事迹(精选7篇)
第1篇:感动长征先进事迹
“感动长征”候选人先进事迹
为进一步弘扬当代长征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鼓舞全院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院范围内掀起弘扬正气、争当先进、勇做贡献、推进发展的热潮。经过支部推荐、机关审核,选出19名候选人,现将简要事迹予以刊登(按姓氏笔划排序),请选出你认为最能“感动长征”的十名候选人,于12月21日前将选票以科室为单位上报政治部。谢渭芬,男,1964年6月出生,博士,党员,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医德高尚,始终以极大的热心和耐心对待病人,自觉抵制红包、回扣,赢得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誉。业务上严格要求,刻苦钻研,治学严谨,业务精湛,对脂肪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胃肠疾病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胃镜、十二指肠镜等内镜微创检查和治疗;科室有多人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员,研究生发表SCI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5篇,其中3篇超过10分;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总后科技新星、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2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各1项;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近30部。张格举,男,1959年8月出生,大学,党员,信息科副主任技师。
扎根医学教育技术事业30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学疾病分类法,对近10万张临床底片进行了分类编目,大大提高了资料查询速度和准确性;设计计算管理系统方案,实现了影视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得到教学评估检查组专家的好评。潜心钻研微生物摄影技术,制作的《临床微生物学图谱》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微生物摄影连续4次获得全国医学摄影一等奖。先后为40余部专著配图,其中1部获全国第四届科技书展优秀图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摄制各类电视教材专题片50余部,出版13部,其中全国优秀视听教材3部、军队优秀视听教材1部;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全国优秀医学摄影作品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侯春林,男,1945年2月出生,硕士,党员,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从事扶残助残事业,担任上海市残联医学顾问10余年来,将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无偿捐赠给残联,获得了市残联和广大残疾病人的高度评价,先后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助残先进个人、拥政爱民模范。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热爱医学事业,坚持科技创新,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带组织瓣移位术临床研究,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显微重建方面形成显著特色。重视教书育人,培养的学生中,13人晋升正高职称,7人成为市级医院骨科骨干,1人担任全国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被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教育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中青年医师”、上海市“十佳科技精英”、全军优秀教师、总后科技银星、全军育才奖金奖。闵志廉,男,1941年8月出生,大学,党员,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医术精湛,尤其在肾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成绩突出,擅长于泌尿系肿瘤、结石、前列腺疾患、尿道狭窄、腔内泌尿外科的诊治。研制成功HC-A肾保存液和长征-1号多器官保存液,满足了全国器官移植的需要。从医4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差错,受到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一致好评。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加强教学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培养博士30余名、硕士20余名。先后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一种配臵多器官保存液的方法》被授予发明专利权并实现成果转化。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8部,发表论文101余篇。朱有华,男,1952年6月出生,大专,党员,器官移植科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始终坚守在病房,坚持以科室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心爱的事业。肾移植数率先在国内突破2000例,目前总数达3500余例次,移植一年成功率达93%,五年达70%以上。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先后培养了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已成为了我国肾脏移植领域的学科骨干。坚守科研一线,经过数十年的公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国产新型器官保存液的研究工作,开发了HCA系列肾保存液,为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重点基金3项,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任器官移植科和泌尿外科主任期间,带领学科先后成为了学校器官移植中心、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和全军专业委员会,为军队器官移植事业和医院移植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孙富妹,女,1957年5月出生,大专,党员,政治部医德医风办返聘干部。
从事医德医风工作5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高标准完成了各项任务,医院医德医风工作提升明显。医院连续三届被上海市评为“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出院病人问卷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95%,医院在上海市万人问卷行风测评中的排名从5年前的第93名跃升到今年的第2名。认真做好院长接待日和信访工作,全年接待信访投诉156人次,采取现场回答、24小时答复和一周内反馈等方式,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重信重访明显下降。加强规章制度,加大“三生”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医患关系得到改善。积极推荐优秀典型,今年,肾内科血透室被评为上海职工迎世博服务品牌和市卫生局首批迎世博服务品牌。由于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代表医院在上海市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邵小平,女,1973年7月出生,大学,党员,急救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18年如一日奋战在危重症急救护理临床一线,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着力提高对对危重病人的监护和抢救能力,所带护理组成为全军危重症急救护理培训基地和上海市ICU护士实训基地。大胆创新护理模式,改革运转机制,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水平,全科护士连续25次检查成绩优异,出院病人满意度达97%以上,全年无投诉。时刻牢记军人使命,先后参与赴云南昭通地区进行业务帮带、汤淼特护、“F1赛事”保障、“大连海事学院学员中毒事件”抢救护理等特殊救治任务。心系患者,以科为家,放弃各种休假,坚持双休日查房,特殊救护随叫随到,以高效优质的护理为病患服务。同时,还承担学校护理系、上海市护理学会、黄浦区护理学会、全国继续教学学习班的授课任务。参编著作11部,其中担任副主编1部;发表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8篇。徐志飞,男,1949年5月出生,硕士,党员,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完成手术达5000多例。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66例,纵隔镜下食管癌切除34例,微创胸部疾病手术有明显创新,肺癌食管癌的救治水平处于,胸部创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居。大力开展微创手术在胸心外科的应用,其中联合应用胸腔镜、腹腔镜和纵隔镜切除食管癌重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培养博士15名,硕士20名,其中1人获第11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上海赛区二等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会议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83篇,SCI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今年新任全国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和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副总编。徐雪元,男,1963年3月出生,中专,党员,影像诊断科返聘干部、主管技师。
扎根临床一线服务病人20余年,不断钻研、技术过硬,工作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从普放、CT到MRI,全面掌握各项技术。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在每一个领域,都是第一批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探索者,勇于挑战和钻研,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催生出先进的检查技术,为影像科跻身全国重点学科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耐心做好每一个平凡的细节。平易近人,视病人如亲人,不怕脏,不怕累,总是亲自把病人抬上检查床,不厌其烦的告诉病人注意事项,始终把微笑挂在脸上,让病人放心安心的接受检查。2006年,为了适应军队和医院建设的需要,他毅然服从组织安排,选择自主择业并留了下来,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给了科室,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师,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仲人前,男,1962年4月出生,博士,党员,实验诊断科主任、研究员。
作为中国区(包括香港)牵头单位,组织和参加国际临床免疫质量保证计划。新开设检测项目12项,%。担任了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的《实验诊断学》大班课授课,连续第十年主持开设国家级《临床免疫新进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指导硕士生6名、博士生8名。校教学课题“基于问题的教学”顺利结题,获校教学课题1项,并发表教学论文6篇。主持的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今年顺利完成,并通过结题汇报。获得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课题,2项上海市科委基金。发表论文SCI论文6篇,出版主编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持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全国临床免疫学术大会和全国自身免疫实验诊断高峰论坛。今年,被选举为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刘志民,男,1953年2月出生,硕士,党员,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瞄准国际前沿,不畏艰难,勇闯难关,在国内率先建立第一所临床实验室,完成了褪黑素及其受体在啮齿类和禽类免疫系统表达及意义的研究,发表SCI论文5篇,组织了5次全国研讨会,举办了4次全国学习班,培养科研及工作人员101余人次,树立了该学科在全国内分泌届领域的学术权威地位。突破传统禁区,锐意开拓创新,开创了甲状腺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甲亢的方法,治愈率显著提高,复发率明显下降,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待患者如亲人,从不计较得失,因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左眼视网膜发生剥离,视力严重下降,在无法看清东西的情况下,仍坚持在一线工作,直至最后一名就诊病人满意离开才回病房休息。担任科主任以来,使该科门诊人数从不足1万人增长到5万多人,开创了骨质疏松专科门诊,病房病床由6张增加到37张,高级职称由1人增加到4人。30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一切。魏品康,男,1949年12月出生,大专,党员,中医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医治内科疑难杂病,经过长期临床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施治思路,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多项科研成果,研制成功中药“胃超声增效液”,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文。以中医经典“痰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胃癌痰证学说”,形成中医特色胃癌治疗方案,开发中药抗肿瘤系列药物5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获得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从医39年,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病人的广泛赞誉,世界各地患者络绎不绝。言传身教,注意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培养研究生近40名,使中医之薪火得到传承,在医教研辛勤耕耘中,获上海市首届“银蛇奖”、全国百名医学科学之星、全国百名杰出中青年中医、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中医先进个人,经上海市卫生局评审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侯健,男,1964年8月出生,博士,党员,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建立了国内第一株经过系统鉴定的人类骨髓瘤细胞系CZ-1;确诊了华人中第一例IgE骨髓瘤。在他的带领下,血液内科成为学校骨髓瘤和淋巴瘤专病中心。作为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成员,参与制定了3个有关骨髓瘤的国际标准或指南。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制定中国骨髓瘤诊治指南,并在全国范围推广。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有关骨髓瘤的专著;获得4项国家自然基金;发表SCI论文18篇,;获卫生部“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三等奖,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连续16年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作有关骨髓瘤特邀学术报告;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6次,其中特邀报告3次;2022年,作为4名国外嘉宾之一,应邀在日本第34届骨髓瘤会议上作特邀专题报告,受到大会主办方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吴建,男,1965年11月出生,硕士,党员,耳鼻咽喉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资格)。
扎根临床20余年,在鼻部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多次被上海市电视台、东方网、东方名医大会诊、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父亲病危时,仍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送医送药到军营活动,受到部队官兵的好评。曾任医疗队长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帮带,被评为优秀医疗队长;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主动请战奔赴四川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视病人如亲人,永远以病人的利益为重,不记个人得失,多次拒收病人红包。曾有一位江西农村病人,慕名来进行手术,由于家境贫寒,支付完手术费用后,已无钱回家,得知病人情况后,他出钱为病人买好车票送到床前,受到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誉。获医院新技术奖1项,获得军队医药卫生基金2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2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王莉,女,1941年1月出生,大专,党员,医教部医疗科返聘干部。
面对无名无利、无权无势、平凡而又辛苦的医疗接待岗位,她选择了坚持,而且一坚守就是25个春秋。面对形形色色、天南海北的病人,应对繁杂琐碎、简单复杂的情况,直面种种言语和肢体上的侵害,始终以心平气和、和颜悦色、默默无闻、不计得失地承担和包容着。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解病人之所忧,善待病人、理解病人,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更是用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化解一个一个医患矛盾,处理一个一个切身问题,及时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得到了病人和家属们的认可,为医院赢得了荣誉。近年七旬,工作依旧认真负责,准时到位,注重学习,虚心请教,不断充实自己,不求回报,只谈奉献,不求得到,只论付出,以平常心、平静心、平凡心对待一切,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吴金凤,女,1956年3月出生,中专,院务部营房科返聘职工。
用无私的母爱感化了一名素不相识失足少年的心,鼓励少年自我改造,使其成为“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并提前4年半释放出狱,竭尽所能帮助迷途少年重新回归社会,受到黄浦区司法局、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表彰,被评为黄浦区矫正安帮工作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先进个人,她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台、上海卫视、新闻综合频道等多家报纸和媒体登载报道。现任上海市司法局志愿者协会理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这名少年的辛酸故事后,6年如一日帮助少年改过自新,无论酷暑严寒,风吹雨打,都坚持按时看望少年,并从微薄的千元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给少年买学习和生活用品,甚至在女儿病重、丈夫待业期间也未间断过,直至少年出狱,找到工作,她用真心、真情和伟大的母爱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篇章。梅长林,男,1954年3月出生,硕士,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30年,具有丰富的肾脏疾病诊治经验,擅长急性肾炎、慢性肾病、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和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肾囊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35名,硕士生19名;承担研究课题23项,共获基金1700余万元;申请专利6项,获国家、军队及上海市重大科技、医疗成果奖等14项;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4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医师奖,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总后科技银星;带领科室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并于今年被评为全军先进单位;入选上海市“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一等奖,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高尚医德奖和2022《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修清玉,女,1954年9月出生,硕士,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她的带领下,科室专业水平、特色优势得到长足发展,科室先后被评为“校优秀党支部”、“校重点培养学科”;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总后先进党支部书记”;科室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不断加强科室管理,医疗指标年年创新高;开展多项气道纤支镜介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等新技术、新业务。承担临床医学院大班课教学,今年获得了2项教学课题,在全校第一次开展了临床医学8年制学员的肺炎CBL教学课,获总后“育才奖”1次,2次获“伯乐奖”称号;获6项哮喘发病机制的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基金2项、卫生局资助青年基金2项;发表SCI收录文章3篇()。张殿勇,男,1971年1月出生,博士,医教部副主任兼南京分院常务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在南京分院工作4年,舍小家为大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系统的管理理论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管理思路清晰,开拓创新意识强。团结同志,为人正派,关系融洽,群众威信高。带领党总支一班人,克服人心不稳、学科不全、人力不足、设备陈旧、资金缺乏等困难,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业务发生额年均增长17%,比撤编前翻一番;医院人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一支品德好、业务精,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创伤急救、血液透析、骨科等传统特色得到保留和提升;医院财务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稳步提高,建院以来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医院硬件建设,核磁共振、螺旋CT、高压氧舱、DR、超细胃镜等高端设备的引进,显著提升了医院的硬件条件,几年来分院累计偿还债务4900余万元。张家友,男,1966年11月出生,硕士,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感动先进事迹(精选7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
  • 文件大小72 KB
  • 时间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