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田世良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一、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概念及其变化
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点
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因
四、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模式
五、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分类
六、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地热解释
七、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和野外观察
一、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概念及其变化
1933年,“浅成低温热液”﹝1﹞这个术语。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由来源不定,含火成射气的上行热水,在浅部发生的金属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温度50—200℃,压力中等。“与热泉的产物有明显的相似之处”。﹝1﹞
二十世纪40—50年代,在北美和其它地方“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这个术语被人们普遍接受。成矿温度的上限提高到至少300 ℃。因此有人提出应该称为“浅成热液矿床”。
二十世纪60—80年代,由于贵金属的需求加大,美洋火山岩带出现找矿和研究热潮,总结出成矿特征,提出了多种成矿模式。概念上有些变化,强调“浅成、中—低温度、与中-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或容矿岩石为火山岩、以大气水为主的热水循环过程”等要点。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近几年普遍被接受,形成中生代火山岩区找矿的主流理论观点。
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点〔3〕
矿床形成于近地表。一般矿化(金、银)发生在地表至最深不超过1000米深处。矿床走向可达相当长度,垂向延深平均350米,很少超过600米。
脉是主要的容矿体。多是硅质为主的脉。可以是大脉或细网脉,后者形状复杂,呈树枝状、火焰状。矿石有时也产在角砾岩带中。
矿床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具有发育良好的(张性)断裂体系,这些断裂体系通常与大规模火山塌陷构造伴生。围岩中存在裂隙发育的高渗透带。
发育爆发(或隐爆)角砾岩带。角砾岩带多在浅表硅质层(硅帽)及其下的泥化岩石中出现。角砾大小不一,为张性角砾,有些矿床出现轻度磨圆角砾。角砾岩化的程度向围岩中是渐变过渡的,由角砾—可拼接角砾—震裂的围岩。胶结物以氧化硅为主。也有熔岩胶结的。
热液角砾岩——是被胶结或被基质充填的角砾岩。胶结物以氧化硅为主,伴有硫化物和贵金属。
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点
矿化发生在分异良好的陆相火山岩区。火山岩具有由中性—酸性分异的特点。还可产在双峰态火山岩套中,成矿在时间和空间上与陆相火山岩及其潜火山岩有关。火山岩的岩石化学成分显示是I型和A型岩浆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碱金属富集的岩套。﹝1﹞在未被强烈剥蚀的矿床顶部,可见到热泉矿床和火山喷气现象。成矿时代北美是第三紀。
成矿有关的火山活动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是板块俯冲产生的火山弧(会聚构造环境)和陆相弧后裂谷(扩张环境)。美国西部的盆岭区就是一个宽阔的弧后裂谷。大陆溢流玄武岩区不含浅成低温热液矿床。﹝1﹞
矿石具有在开放裂隙中热液(低温)沉淀的典型构造。矿物沉积的重复循环现象比较常见。
金、银是主要有用金属。银的丰度明显高于金。与大量的Hg、As、Sb、和少量的Ti、Se、Te伴生。
热液沉淀构造——纹层状、条带状、皮壳状、多孔状、晶洞状、梳状-晶簇状、
胶状构造等。
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点
9. 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自然银、金银矿、辉银矿等,常见方铅矿、闪锌矿,铜矿物常为黄铜矿,有些矿床中形成硫砷铜矿。
10.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玉髓、蛋白石、方解石。次为粘土矿物、绿泥石、冰长石、白云石、菱锰矿及少量的萤石、重晶石等。
11. 热液蚀变明显。贵金属矿化常与硅化有关。硅化带两侧可以是伊利石—绢云母蚀变和泥化蚀变。这些蚀变都发育在大范围的青盘岩化蚀变带中。在深部的脉体内含有冰长石。靠近地表,可以是大规模的泥化带,其中有时含明矾石。青盘岩化广泛发育在中(基)性火山岩中,矿体部位的热液蚀变是明显的,可以容易地看到褪色蚀变带。另有一些矿床具有铝质的高级泥化蚀变组合。
泥化(粘土化)——以高岭石和蒙脱石(微晶高岭石)族矿物为特点,可含非晶质粘土矿
物,一般不含云母型矿物。〔2〕
高级泥化(前进泥化)——高岭石+绢云母+叶腊石/迪开石+红柱石和硬水铝石、
刚玉、黄玉、氯黄晶、金红石及石英、黄铁矿等。
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因〔3〕
成矿过程十分复杂,认识不尽统一,但矿床成因有以下几点共识:
成矿与火山喷发活动晚期的(酸性)潜火山岩体或浅成侵入体有关,热液成矿活动时间略晚于岩体的侵入。
破火山口产生的大型断裂系统,作为热液流体的通道对成矿是十分有利的,但破火山口不是形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必要条件。热液活动原本与破火山口的火山活动无关,但与后期的潜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目前认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由”相对稀的中—弱碱性氯化钠水溶液(5%NaCl),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田世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