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为何越来越烂
据中国娱乐网的资料显示,7月1日至8月21日,共有近80部各种类型的国产电影在院线上映,而去年整个第二季度上映的国产电影才86部。暑期档强大的消费力也迅速成了电影人眼中的“唐僧肉”。只是,创纪录的数量换来的却是国产片口碑的全面崩塌。
制片人说:这是一个局
纵观暑期档集中上映的这近80部影片,热门“IP”改编、青春片、爱情喜剧和小成本恐怖片成为主流,而这些类型题材的电影也几乎成了国产烂片的重灾区。在“IP”受到资本追捧的背景下,对于“IP”的过度依赖和过度开发是很多人认为如今电影市场上“烂片当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IP和某些类型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影评人崔汀认为IP无罪,好莱坞同样对此很热衷,改编自动漫的超级英雄大片、系列电影始终占据着美国电影市场的大半江山。但IP到了中国则变成了一种赚快钱的工具,“现在有太多新的影业公司,囤积了大批的IP,直接进行开发、拍摄,通常一年就差不多可以完成,投资回收更快。”崔汀说。
由此可见,IP成为烂片源头的真正病根是IP背后那些同质化的跟风之作,和各种利用粉丝效应圈钱的手段,青春片、惊悚片、喜剧片、粉丝电影,都是来钱最快的类型片。这些电影也符合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对于“绝对意义上烂片”的定义:在工业制作、电影语言,以及基本的趣味意义上都是恶烂或充满错误的。
为什么电影越拍越烂,但却能够越拍越多?导演李安曾指出过问题的所在。
“现在资本多的现象是好的,因为它是一个电影的生计。”导演李安如此说道,但李安的重点在后半句:“市场好,大家有一种浮躁的感觉,大家都争相出风头,做(电影)生意很容易造成一种抢钱的印象,但对这个还处在幼苗阶段的工业来说,可能会有一种揠苗助长的负面效应。”
毫无疑问,资本造就了市场的繁荣,而资本的蜂拥而入的现实情况是:大量不懂艺术、不懂电影的人带着钱进入这个行业,金融、房地产、电商等领域的投资人纷纷成立影业公司,目的就是赚快钱。今年6月上海电影节上,有几十家新影业公司成立,宣布新片片单数量多达400部。
作为制片人,曾为吴天明导演作品《百鸟朝凤》下跪的方励对资本涌入带来的热钱效应了解得更为深刻。他直言自己见了太多资本的“丑恶嘴脸”,“中国电影超过90%都是赔钱的,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热钱进来?因为资本进来就是为了做局,做一个‘大家都能玩’的局。”
方励以“联合出品”举例,“为什么现在电影里‘联合出品’越来越多,因为很多都是买来的,这些机构的背后都是基金公司,他们跟投就是为了自己公司的投资产品可以忽悠到更多的投资人接盘,电影好不好他不管,他就要那个名,票房根本不重要,这个局的接盘人看到就好,这样就可以跟后面的出资人讲故事,拿后面的钱付前面的。”
“实际上,这就是泡沫,就是在透支明天。”方励说。
导演说:不介意被骂
作为一部影片的核心人物,导演通常被认为是影片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是烂片的“始作俑者”。但在烂片的生产流程中,导演这一听上去很神圣的职业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棋子。
如果一部电影的诞生就是为了做局,那么它的操作模式通常就是高价找两个明星,找个好控制的导演,以最安全的题材和最快的速度把片子做出来。
“好控制”三个字已经足以解释那些盘亘在无数观众心头的疑问――为什么有大牌出演的电影,导演却是无名之辈?为什么有
国产电影为何越来越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