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才慧眼,领导必备.doc识才慧眼,领导必备
孔子的学生樊迟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说:“知人。”a这里的“知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善于识别人物”的意思。“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是孔子的名言。“善于识别人物”当然不是智慧的全部,但孔子抓住了关键。一个领导者如果不善识人,贤愚不分,善恶不辨,那肯定做不成大事,甚至会坏了大事。所以在识人用人上的糊涂,是领导者最大的糊涂。
我们常说“知人善任”,只有先“知人”,然后才谈得上“善任”。作为有用人权的领导者,能不能识才,结果是迥然不同的。
据《史记?范睢列传》,范睢原是魏国人,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有一次他跟着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看出范睢是个人才,派人赐给他十斤黄金,还有牛肉和酒,范睢不敢收。须贾知道此事后大怒,因为在他看来,范睢并不是什么人才,齐襄王之所以赐给他厚礼,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范睢向齐国出卖了情报。回国后,须贾即按照自己的判断向国相魏齐作了汇报。魏齐大怒,命人把范睢打得断了肋骨掉了牙齿,奄奄一息,然后用席子卷起来,扔在厕所里。喝醉酒的宾客都对着范睢小便,故意糟蹋侮辱他。夜深之后,喝得酩酊大醉的魏齐以为范睢真的死了,同意看守把他丢出去,范睢这才得以逃生。恰在这时,秦国派使者王稽到了魏国,改名换姓的范睢设法见到了王稽。王稽并不认识范睢,也没有听说过范睢这个人。所以,王稽能不能识才,这时便成了范睢能不能转危为安、遇难呈祥的关键。史书上是这样说的:
“语未竟,王稽知范睢贤。”两人交谈,话还没说完,王稽已经知道范睢是个了不起的贤能之人了,值得自己冒一定风险把他带回秦国去。结果,范睢见了秦昭王,先当客卿,后任丞相,使秦国变得更为强大。
同样一个范睢,须贾、魏齐对他视之如草芥,弃之如粪土;而王稽与他话未说完,便知其贤。范睢在魏,备受凌辱,性命难保;而在秦,却成了秦王的座上宾,并凭借自己的才能当上了国相。很显然,像须贾、魏齐这类人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而王稽、秦昭王这样的人却是慧眼识珠。由此可见,用人者能不能识才,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得到真正的优秀人才,从而也就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
其次,识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识才,才能发现人才,给优秀人才一个展示才华,为国家、社会、百姓作出贡献的机会。汉代文人邹阳有一次游说梁孝王刘武,一口气列举了七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伊尹、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宁戚、司马喜、范睢。着重说明他们在未被发现重用之前,曾分别是奴隶、贱民、囚徒、车夫、仆役等被人瞧不起的人,有的还受尽侮辱。邹阳最后总结说:“这七位贤士,倘若不遇上圣明的君主,几乎就等于乞丐一类,就像绵软的葛麻一样枯死于旷野而无人问津。”a
说到这里,我们马上会联想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王充在《论衡》里说:“从前曾有人让千里马去拉重载的盐车,只见这匹马低垂着头,累得大汗淋漓,寸步难行。伯乐看到后,马上让卸掉车,由骑手王良驾驭,于是马就空身飞驰起来,因而有了千里马的美名。
”a有感于此事,韩愈写了一篇《马说》,其中有句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按说,是先有千里马,相马者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而韩愈却反过来说,世上因为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仔细想来,这话更为深刻:如果没人发现,千里马只能混迹于群马之中,了此一生。韩愈又继续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话更是一半是论
识才慧眼,领导必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