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筋伤”论颈型颈椎病 李童.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从“筋伤”论颈型颈椎病 李童 】是由【彩霞】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从“筋伤”论颈型颈椎病 李童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ISSN1673-842X,CN21-1543/R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从“筋伤”论颈型颈椎病
作者:李童,王琼,杨利学
网络首发日期:2022-07-25
引用格式:李童,王琼,“筋伤”论颈型颈椎病[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2096-4188,CN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2-07-2511:08:52
网络首发地址:.
从“筋伤”论颈型颈椎病
李童1王琼2杨利学3*
(,陕西咸阳712000)
(,甘肃兰州710000)
(,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
“筋骨失衡、筋伤为先”的中医理念为颈型颈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初的“筋”指联系四肢
百骸,遍布全身的经络,随着中医筋伤学及现代生物力学的发展,医家对“筋”所包含的物质结构及生理
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补充,并且对颈筋系统中各成分在颈椎动静力学平衡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明确认知。颈
筋系统作为筋肉、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相互间统一协调,共同发挥其“束
骨而利关节”的作用,以保持颈椎力学平衡,因此颈型颈椎病“筋伤”的发生非单一结构损伤,“为先”
的思想不仅局限于筋肉劳损层面。基于此,笔者通过总结归纳颈筋系统损伤机制和损伤状态下各结构之间
的力学、化学因素变化及相互间影响,为中医“筋骨失衡、筋伤为先”思想防治颈型颈椎病提供更加明确
的思路。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生物力学;筋伤;综述
Discussingcervicalspondylosisfromthe"tendoninjury"theory
LiTong1WangQiong2YangLixue3*
(,Xianyang712000,Shaanxi)
(,Lanzhou,Gansu710000,Shaanxi)
(,Xianyang712000,Shaanxi)
Abstract:TheTCMconceptof"imbalanceoftendonsandbones,tendoninjuryfirst"providesanewwayof
,theterm"tendons"referredtothe

componentsofthecervicaltendonsysteminthedynamicandstaticbalanceofthecervicalspinehasbeenmore
"cervicaltendon"systemisahighlevelsummaryofthestructureandphysiological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JCPT019);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18JM7128);陕西省咸阳市科技成
果推广计划(2018KT-50);陕西省杨利学名老中医工作室
;李童(1996-),男(汉族),甘肃庆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脊柱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杨利学(1959-),男(汉族),陕西咸阳人,陕西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脊柱伤病的临
床与实验研究工作
functionofsofttissuessuchastendons,ligamentsandintervertebraldiscs,whichworkinunisonto"bindthe
bonesandfacilitatethejoints"inordertomaintainthemechanicalequilibriumofthecervicalspine,hencethe
"tendoninjury"isnotasinglestructuralinjury,andtheideaof"being
first",theauthorsummarizedthemechanismofinjuryto
thecervicaltendonsystemandthechangesinthemechanicalandchemicalfactorsbetweenthevariousstructures
inthestateofinjuryandtheirinteractions,providingacleareridea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ervical
spondylosisbasedontheTCMconceptof"imbalanceoftendonsandbones,tendoninjuryfirst".
Keywords:Cervicalspondylosis;biomechanics;tendoninjuries;review
%,并有年轻化趋势。颈椎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
要疾病之一[1]。在颈椎病分型中,颈型最为常见,在所有颈椎病患者中约40%可归于颈型或合并颈型[2]。2018
年《中华外科杂志》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断做出指导[3]:①患者以枕、颈、肩部疼痛感觉为主,并伴有压痛
点;②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发生退行性改变;③排除其他疾患引起的颈部不适症状。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
中最开始阶段,也是治疗的黄金时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学认为“筋骨失衡”是颈型颈椎病发病
之本,筋伤贯穿始终,筋伤于外,气血伤于内而引发颈痛;并认为以治“筋”为首要前提,以“松筋、柔
筋”为治疗原则,以恢复筋“束骨、利机关”为目的,从而达到筋骨柔正之状态,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总
方案。树立“以筋为先”的诊疗方向,对于早期颈椎病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筋”内容的发展

“筋”的注解源于《易经》,《易·系辞》云[4]:“筋乃人身之经络,属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
百骸,无处非筋,以联络周身,运行血脉。”可见最初的“筋”是贯穿机体上下,沟通内外的经络。《灵
枢·经脉》言:“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言:“筋
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两者[5]既体现了筋坚韧刚强之性,又说明筋可附于骨而聚关节,连
结骨节肌肉,加强关节的稳定性,保护与辅助肌肉活动。东汉许慎《说文》[6]对筋进的解释:“肉之力也。
从肉从力从竹,所以明其义也”。从力,指出了筋乃力量产生之源,而从肉,明确了筋乃肉性组织,体现
筋乃肌肉的思想。《黄帝内经》[7]中宗筋记载,“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
关。”此为的宗筋指多条肌腱筋膜汇聚之处,束骨指具有骨之间的连接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8]
言:“诸筋者,皆属于节,筋连接于关节,能屈能伸,故诸筋者,皆属于节”,认为筋连于骨骼关节,并
有屈伸、内收、外展等各种功能活动。

李鼎[9]所著《针灸学释难》指出筋旧称为“筋肉”,等同于现在所称的“肌肉”,其包括横纹肌、随
意肌等,也包括肌腱但不等于肌腱。薛立功[10]认为筋以经脉为纲,是对骨骼肌及附属组织的概括,骨骼肌
由肌腹和肌腱组成,并且肌腱乃筋之根本。茹凯[11]认为筋所描述的组织应具有连续性,而非分段的肌肉所
构成,并将筋定义为是由肌梭、肌腱以及韧带、关节囊等在形态、功能与感知方面相统一的系统组织。以
秦玉革[12]为代表的少数医家提出筋的实质是神经,认为失去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无法自主活动,神经反
射活动主宰其运动,并可调节滑膜分泌滑液而利关节。刘乃刚[13]认为筋包括神经和神经支配下的肌肉、韧
带等软组织结构,筋伤除软组织本身病变外,还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中医筋伤学[14]描述“筋”相当于四肢
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包含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以及软骨和周围神经等组织,并且因外力损伤
或自身退变所引起的功能或解剖异常,而无骨折、脱位者,均为筋伤。
近代医家大量的研究,使筋的概念得以丰富。总的来说,筋非单一物质,它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描述的
肌肉、肌腱、神经等多种成分,也是对现代解剖学中肌肉、肌腱、韧带、滑膜、关节囊等软组织生理功能
的高度概括。从筋的概念入手,以颈型颈椎病发生发展机制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生物力学探讨颈筋损伤后
各组织结构及功能的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对“筋骨失衡、筋伤为先”理论指导下的防治颈椎病有重要的
意义。

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束骨而利机关。颈椎的运动主要是筋与骨的运动,在神经的调配下,骨
以筋的收缩为动力源泉从而实现颈椎生理范围内的各种功能活动,经筋依靠骨的支撑和承载协助身体各种
运动。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倦损伤皆可使经络阻塞,气血不通,引起肌肉紧张挛缩、韧带
松弛、椎间盘退变使“筋出槽”,筋与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出现“骨错缝”的病理状态。筋的病变
是颈型颈椎病发生的根源所在。
从脊柱力学平衡分析,颈椎的稳定性依赖于脊柱内外间生物力学的平衡[15],椎体、关节、椎间盘及相
连接的韧带是内源性稳定的主要结构以维持静力平衡;附着于颈椎不同层次的肌群维是动力的来源,维持
外源性稳定。动静力失衡机制主要有两种[16],一是颈椎病的退行性改变,以椎体发生移位、椎间盘退变、
髓核脱出、椎间隙变窄导致内源性稳定破坏,静力平衡失调;二是因颈项部肌肉、韧带长时间过度劳损、
紧张、挛缩,导致颈部处于异常应力状态,引起外源性稳定失调,使得动力失衡。其中,椎间盘、髓核、
韧带、肌肉等软组织均归属于中医学的“筋”范畴,因此,“筋骨失衡,筋伤为先”的探讨从不同成分、
不同力学角度出发,对损伤的组织给予侧重治疗或整体干预,有利于阻止颈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

-颈肌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7],1009例颈椎病患者中,20-%,而目前以颈椎退行
性改变理论机制难以解释颈椎病年轻化趋势。程少丹[18]就此提出肌原性颈椎病学说,认为因长时间低头伏
案及外邪侵入使颈部肌肉发生损伤、肌肉痉挛、产生无菌性炎症变形周围血管神经引发疼痛,是早期颈椎
病椎发病的主要原因。杨世斌[19]基于颈肌功能解剖特点及运动生理学基础观察,认为颈肌肌肉小而薄,肌
腹长而肌腱短,其肌力小、耐力差,容易疲劳及劳损,当颈肌处于长时间收缩状态时,肌浆网释放钙离子
减少、局部血液减少,而需氧量增加,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物等代谢产物的过多聚集等因素导致肌肉废用
及收缩力下降。李沅骋等[20]通过长期低头位与寒湿刺激建立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超声影像学结果显示肌
肉厚度增加、结缔组织信号增强、血流信号增加;HE染色显示肌纤维溶解,肌膜欠完整,细胞核增多与炎
性细胞浸润。张圆芳等[21]以低头位加寒湿刺激法建立兔颈型颈椎病模型,用HE染色法观察颈肌细胞变化
发现模型组颈肌细胞肿胀变形,肌原纤维排列不佳,肌纤维断裂并存在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赵忠
民[22]研究发现: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软组织张力及表面肌电图变化与正常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筋伤”
的变化引起颈肌的物理性能发生改变,并且肌张力及电信号变化是重要的客观指标。苏良喜等[23]通过测量
8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收缩后的最大肌力值,发现颈型颈椎病患者肌力值与
正常人群存在显著差异。目前针对颈肌治疗的中医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有显著效果,李春雷[24]用中药
%,其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评分显著降低。王颖[25]对比中
药湿热敷与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发现针灸治疗效果更显著,并且对颈型颈椎病在镇痛效果和颈部肌
力改善上优势明显。仲卫红[26]采用三步五法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398例,治疗前后患者颈椎活动度、颈肌
肌力和耐疲劳能力有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持续的慢性劳损或外邪侵淫可使颈肌在形态、肌力值、电信号、功能等多方面改变,外源
性动力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筋骨失衡,其持续的病理状态引发关节、椎间盘、韧带结构的退变促进颈型颈
椎病的发生发展。中医热敷、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通过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退变组织周围的机械性压迫,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性物质释放和调节自由基代谢,以纠正颈部动力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机理
不是直接对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病变起效,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肌源性颈椎病学说依据。
-椎间盘、韧带

“筋为刚,以柔为顺”,动则强健有力,静则柔软滑顺,椎间盘既有柔韧性,也有其自身的刚度,其
组织学结构使得除维持颈椎活动度、高度外,还具有连接并可约束骨关节作用,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力沿着
经筋分布路线传导时,力以关节为枢纽可通过椎间盘吸收震荡、分解椎体表面压力调节后再作用于骨,是
颈椎静态稳定的关键作用力。研究表明[27]:作为具有维持脊柱稳定、减少缓冲力、均匀分配应力等生物学
特征的椎间盘,其符合Wolff定律,即:适当范围的力学刺激可提高细胞活性,降低应激反应;异常力学
刺激可抑制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凋亡,但其具体效应机制仍不明确。颈椎间盘退变被认为颈型颈椎病发病
的核心原因,异常的力学因素对颈椎间盘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
于栋等[28]通过观察兔颈前肌短缩痉挛所致的颈椎动力失衡模型,发现颈前肌痉挛异常可加速颈椎间盘
的退变,导致早期颈型颈椎病进一步发展。李扬等[29]通过建立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探究颈椎间盘纤维环组
织形态和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持续的肌肉牵拉导致纤维环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释放。Wang等[30]
通过破坏大鼠颈后部肌肉及韧带建立颈椎动力失稳模型,并观察到椎间盘出现炎性反应、椎间盘细胞凋亡
退变。Pengbaogan[31]认为颈痛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其通过促
进基质降解、改变细胞表型、使伤害性神经纤维形成并浸润纤维环和髓核而疼痛。研究发现[32]:力学刺激
可通过调控细胞内的Wnt信号转导通路,使GSK3β蛋白复合体解聚,GSK-3β水平的升高将会促进
β-catenin的磷酸化,从而不能实现对核内Caspase(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等表达因子的调控,导致炎症
因子异常分泌、细胞能量代谢阻碍、细胞基质合成减少、细胞凋亡加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椎间
盘退变。尹逊路[33]基于此通路研究异常应力下椎间盘退变机制,持续负载压力可通过介导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调控髓核细胞诱导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和发展,对明确力学刺激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及机
制对于临床防治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颈型颈椎病在临床又称关节囊-韧带型颈椎病。韧带、关节囊作为颈椎小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出现
损伤时变得松弛而对颈椎的支撑稳定作用减弱,造成内源性力学失衡。从其结构特性及损伤机制分析[34],
韧带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使其获得强度和刚度,并提供延伸能力,当韧带受到超负荷牵拉时,
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产生小裂口,韧带受到损伤,并在反复地损伤和修复中发生挛缩、瘢痕、变形、硬化,
失去原有的延伸能力,使得尚存的弹力纤维所能承受的牵拉力减小,更容易损伤和撕裂。颈型颈椎病患者
常伴有项韧带骨化,项韧带骨化形成提示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已超过软组织代偿范围,发生的机制[35]推测可
能和长时间屈颈时韧带与棘突尖间的机械压力增加有关。数据表明[36]项韧带钙化好发于50~60岁,韧带
胶原含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其机械性能、强度、刚度和承受形变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异常应力的加载
会使得韧带更容易发生损伤。此外,韧带损伤亦可加速椎间盘退变,Xie等[37]通过切除大鼠棘间韧带和棘
上韧带,并测量术后颈椎X线片上大鼠椎间隙及椎间孔大小,发现椎间隙变窄,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
综上所述:筋伤的过程错综复杂,简单来讲,以颈肌损伤为先而导致的异常应力环境使得椎间盘、韧
带在解剖结构、力学、化学因素中发生一系列改变,椎间盘、韧带维系的静力平衡随之失调,且两者持续
的病理状态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速颈型颈椎病的发展。总之动静力性平衡犹如桅杆和缆绳之间的关系,
其中任何环节遭受破坏,均可引起或诱发颈椎正常平衡状态的丧失,因此以颈肌为主的动力系统与椎间盘、
韧带为主的静力系统之间良好的协调关系是“筋柔骨正”的必备因素,在筋伤过程中,根据患者不同时期
的病理特点进行精准治疗有重要意义。
,骨随错之
筋出槽,指肌肉、肌筋膜、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形态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改变,骨错缝,指骨关
节解剖结构发生微细改变并伴有功能障碍。颈肌、椎间盘、韧带的结构变化及其维系的力学平衡改变均可
导致骨性结构的变化,即“筋出槽、骨错缝”。苏良喜等[23]通过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长收缩
的最大肌力值,探究颈肌对颈型颈椎病的影响,发现肌肉力学性能的改变与骨关节的退化密切相关,肌力
[38]
异常更容易导致骨赘生成。MaM等研究青年早期颈椎病患者发病特点,发现该类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
改变和颈椎不稳与颈肌劳损有着密切关系,处于异常应力状态下的椎骨关节与易发生退行性改变。张欣[39]
通过建立兔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将兔颈椎持续处于异常应力和风寒湿刺激的双重条件下,发现实验组颈
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缘轻微骨质增生。李斌[40]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椎间盘退变对颈椎生物
力学的影响,椎间盘退变引起椎间盘及运动节段的角度增加,椎体失稳,边缘可形成骨赘,并且颈椎失稳
又可加重椎间盘退变。牛陆等[41]研究发现后纵韧带硬化后,当颈椎前屈及旋转活动时,会使后纵韧带承载
更多的力,加重已有病变;当仰伸活动时,椎小关节变为最大受力部位,从而导致继发性椎小关节损伤。
王利等[42]在早期选用四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通过切除颈后方棘上、棘间韧带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发现韧
带切除后,颈椎总体位移加大,轴向刚度减低,倾角增大,椎体前缘应变值异常增高。陆炜强[43]通过影像
学分析项韧带骨化与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显示项韧带骨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C3-7节段稳失。
筋、骨之间相互协调是脊柱、关节保持稳定的基础,筋的改变常先于骨性的失稳,并且骨性结构异常
发展缓慢,但久而久之量变及质,骨性改变加剧颈椎病的发展,即“筋出槽”应早于“骨错缝”,并且更
具普遍性,而筋系统中不同成分的损伤变化均可致骨性失衡,因此调整脊柱相关组织病理结构及病理功能
是防止骨性退变的有效措施。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型颈椎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中医学“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理论思想是
在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中所提出的,具有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其内容既包含了早期颈
椎病的发生机制,又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思路。颈肌损伤后的异常力学改变作为颈型颈椎病的始动因素,动
力平衡失调下的椎间盘、韧带组织继发性损伤,各结构病理状态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如此反复,恶性
循环,使筋伤进一步加重,筋伤日久,发生传变,表病及里,病传入骨,最终导致骨与关节的改变,使颈
型颈椎病向其他型发展。总之,基于“筋伤为先”思想论治颈型颈椎病应包含两个层面:“筋伤”过
程中,“筋骨平衡”中,应重视颈筋系统中椎间盘、韧带的继发性
结构损伤及其维系的静力平衡改变。因此对于早期颈椎病的发生,从筋入手,树立“筋骨失衡,以筋为先”,
“动静力失衡,动力为先”的理念,可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也符合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理念。
参考文献
[1][D].西北师范大学,2021.
[2]董嘉怡,李文世,林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30(22):2453-2456.
[3](2018)[J].中华外科
杂志,2018,56(12):E1.
[4]: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
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中国北京,2010[C].
[5][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4):
1651-1653.
[6]程永博,窦群立,陈瑞,等.“筋骨平衡”理论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2020,29(9):1686-1688.
[7]贺文华,董晓慧,汤臣建,等.“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理论在经筋病中的临床应用概况
[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5):155-157.
[8]元唯安,詹红生,“筋主骨从”观念在慢性筋骨病损诊疗中的临床意义[J].上
海中医药杂志,2019,53(9):12-15.
[9]李鼎.《针灸学释难·原序》解说[J].中医药文化,2007(1):29-31.
[10][J].中国针灸,1997(11):698-699.
[11]——经筋(筋脉)学说的科学阐释[J].首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4(1):96-99.
[12]秦玉革.《内经》经筋的实质是神经[J].中国针灸,2006(2):147-150.
[13]刘乃刚,[J].江苏中医药,2010,42(8):7-8.
[14]李非,李丽,许强强,[J].康
复学报,2017,27(3):18-22.
[15]杨超,吕立江,王玮娃,“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理念探讨颈型颈椎病的治疗[J].
中医正骨,2019,31(4):64-65.
[16]方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3(1):100-102.
[17][J].中南大学学报(医
学版),2004(4):472-474.
[18]程少丹,杨豪,郑福增,“肌源性颈椎病期”的讨论[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8(5):67-69.
[19][J].颈腰痛杂志,2008(1):77-79.
[20]李沅骋,李开平,宋子琪,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1-20.
[21]张圆芳,何坚,柳维林,[J].福建中医药,
2017,48(1):26-27.
[22][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23]苏良喜,陈长贤,“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探讨颈肌对颈型颈椎病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58-60.
[24]李春雷,李立国,[J].中国医药导报,
2021,18(17):153-156.
[25][D].北京中医药
大学,2016.
[26]仲卫红,李宇涛,林建平,“三步五法”推拿对颈型颈椎病肌肉功能影响的
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501-5505.
[27]张小海,徐宏光,[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31(3):137-138.
[28]于栋,刘侃,时宗庭,
规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11):1675-1679.
[29]李扬,张志文,黎邦直,
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5):13-16.
[30]WangYJ,ShiQ,LuWW,
byunbalanceddynamicandstaticforces:anovelinvivoratmodel[J].Spine(Phila
Pa1976),2006,31(14):1532-1538.
[31]PengB,[J].JPainRes,
2018,11:2853-2857.
[32]
discogenicbackpain[J].Rheumatology(Oxford),2009,48(1):5-10.
[33]尹逊路,金哲峰,朱立国,[J].中国组织
工程研究,2022,26(12):1816-1821.
[34][J].脊柱外科杂志,2004(4):241-242.
[35]罗杰,魏戌,[J].中国骨伤,
2010,23(4):305-307.
[36]缪克团,缪克状,王萧枫,[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7):755-758.
[37]XieH,HuangY,NongL,-raydynamic

从“筋伤”论颈型颈椎病 李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彩霞
  • 文件大小603 KB
  • 时间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