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系列讲座《中庸》
主讲人:任建华
几
第27章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是说天地之间的道理,可用一句话说清楚,即只有一个道理,没有第二个,这就是至诚。虽然就这么一个道理,但它化育万物的能力却是变化莫测,神奇的使你说不清楚。
儒家的话是:“其为物不贰”。佛教的话是:不二法门。道家干脆就是一。从文学的境界看,“不二”用得极好!实际不二就是一,没有两样。因为你得了一,一就是道。所以“其为物不贰”,你证到了专一不二法门,这个境界才是“诚”。
以一贯之
第27章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那么现在我们回转来,他再说明,这个至诚境界到达了至诚之道,同这个天地物理世界、天地之道为一体,这是心地的法门。“博也”,这个空间没有限制。这个宇宙有多大?非常广博;“厚也”,非常深厚;“高也”,非常高远;永远是光明的;永远是悠然清净的;“久也”,永恒不变的。所以悠久高明、博大精深。这是他用文学的手法,描写物理世界的一切现象,使我们了解生命本来自性的境界。
天地的特点
第27章天地之道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中庸》是孔孟时代齐鲁的文化,孔孟文章的系统文字都很优美。我们现在当白话书一样看,难以了解它的优美。古书要读,读要朗诵、念出来。朗诵有音调、声调。有时嘴不念心里在念、发声音。如果一句之中有个字不对,念出不上口,唱不出来,声调有了问题,这个字就要换掉。平时喜欢朗诵文章的朋友都有这个感觉:朗诵完一篇好文章心情特别舒畅,所以说它可以起神通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像这些文字就可从文学的境界到达神通的境界。
天地的特点
第27章天地之道
“昭昭”两个字,在古文中叫做“双声叠”,是把两个声音叠起来,念出来,音韵不同会使意义加重。“斯昭昭之多”,“斯”就是“这个”,“昭昭”就是明白。这句话是说你看看这个天地、物质的世界,多么明白、光明,摆了那么多,使万有的现象都显现出来。“及其无穷也”,是说这个天地非常大,大到无穷无尽。“日月星辰系焉”,是说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挂在这个天上。宇宙有多少星辰?那真是不可数,不可量。人们看到的只是很少的的一部分,所谓三千大世界,是非常多的。不管再多,都系在这个天上。“万物覆焉”,是说我们人世间地球上所有的万物,就靠天做帽子一样,都被它覆盖了,都靠它来成长。
天地的特点
第27章天地之道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上面说了天的特点,这里是说地的特点。“今夫地”,是说这个大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这两句话如果照古文的方法读出来、念出来,是很好的诗词、对子。他说这个大地啊,你不要看它块头那么大,严谨分析起来不过一撮,两个指头一捏那么点泥土;把很多泥巴、泥土堆起来才变成这个广阔的大地。当它一点一点累积起来变成大地的时候,就非常广厚。广厚到什么程度呢?那是“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
天地的特点
第27章天地之道
你看,学古文的都要看了,上面每一个字都用得很好,一个都不能变。一个“载”,载重,华山、五岳乃至喜马拉雅山就载在大地上。你载在它的手心上面(大地像一个手心),“而不重”,它没有觉得压力,所以是“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振,振动,转起来、跳起来振动。“振河海而不泄”,拿现在来讲,这是个科学问题。这个文字用得太好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拿一碗水,或者平常你看耍魔术的特技表演转碗,拿一杯水,把它转得很快的时候,一滴水都不会漏出来?就是轮回、大地在转动。“振”,在转动。
天地的特点
第27章天地之道
你看,学古文的都要看了,上面每一个字都用得很好,一个都不能变。一个“载”,载重,华山、五岳乃至喜马拉雅山就载在大地上。你载在它的手心上面(大地像一个手心),“而不重”,它没有觉得压力,所以是“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振,振动,转起来、跳起来振动。“振河海而不泄”,拿现在来讲,这是个科学问题。这个文字用得太好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拿一碗水,或者平常你看耍魔术的特技表演转碗,拿一杯水,把它转得很快的时候,一滴水都不会漏出来?就是轮回、大地在转动。“振”,在转动。另外,江河海洋在这个地面上,为什么海里头一点水不会滴出来啊?因为这个地球永远在转。“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这个一切万物就靠这个大地而有生命,生生不已。大地承载了一切。
天地的特点
第27章天地之道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他说“今夫山”,再看高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这是说你看世界上的山,不过是一块一块的小石头堆起来。“一卷石”,一个小石头那么裹挟带动起来,堆积成了高山。等于我们和面
中庸(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