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小平为民务实情怀
“他让愿意读书的青年有机会读书;他让中国人过上温饱的生活;他让有才华的人得到尊重。历史是客观而公正的,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人心自会有一杆秤。”
小平故居位于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这里,度过了15个春秋后,离开家乡,走上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在一片茂密的竹林背后,是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馆展橱里的两份文献上邓小平的批示,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份文献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军委为几位副主席“进口三辆西德奔驰牌三排座高级小轿车以后”,几位军委常委也要求动用外汇为自己“换成同样的高级小轿车”,理由是国产红旗牌轿车过时了,“经常坏,耗油量很大等”。虽然经相关领导同志批准再进口同样的高级小轿车十二辆几乎已成既定事实,但被邓小平毅然叫停。
我们知道,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而“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汇,动用如此稀缺的外汇资源购置奢侈的轿车,实在有些不恰当。同时,也不能助长官场的奢靡之风。邓小平的“政治性”“原则性”,于此可见一斑。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今天高悬在各级官员头上的“八项规定”,实际上就是为了打造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防治腐败环境,不让腐败分子有任何腐败机会和藏身之地。邓小平处理问题深得民心,这是一个典型个案。
第二份文献批示,是对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南分署一份报告的批示,原文是“报告太多太长,并非好事!”
邓小平曾坦言自己是“实事求是派”,不喜欢做表面文章和搞花架子,一切工作都以见实效为准。他“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邓小平的人生哲学是实践哲学。换句话说,邓小平的理论核心就是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就是少说大话多干实事,如“摸着石头过河”“不务虚名、多做实事”“不搞争论”等名言。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以“实干”为特征,他不追求从形式上去构筑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实实在在的新问题。他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着手,因为他要领导的中国的具体情况是严峻的:“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更何况“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于是,他强调了一个根本关键:社会主义就是极大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过,我更愿意回顾的是高校招生的恢复和招生制度的改革。1977年复出的邓小平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而选拔的标准“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他认为文件中的政审条件太繁琐,说:“政审,主要看
感怀小平为民务实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