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贵州彝族乐舞阿妹戚托之渊源与文化意蕴探究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贵州彝族乐舞阿妹戚托之渊源与文化意蕴探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贵州彝族乐舞“阿妹戚托”之渊源与文化意蕴探究
万婷
[摘 要]“阿妹戚托”是流行于贵州三宝乡彝族的原始乐舞,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乐舞主要用于婚嫁仪式中,共有12组舞蹈动作与8个音乐唱段。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文献记载、现今考古成果、遗存舞蹈的研究,对比同类乐舞的使用场合、舞蹈形态、舞蹈动作,从而探析“阿妹戚托”与“踏歌”之渊源。而历时千年的“踏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阿妹戚托”中的音乐、舞蹈、传承方式都有其象征意义与显著的社会功用。
[Key]阿妹戚托;彝族乐舞;踏歌
“阿妹戚托”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彝语译为“姑娘出嫁舞”,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仪式的原始乐舞,如今也使用于“火把节”等盛大节日。晴隆县三宝乡彝族主要是从云南迁徙至贵州,其中有两次迁入高潮,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看,一次为明代中期,另一次为清朝末年。现今居住于北盘江流域的彝族为白彝支系,据历史记载其族群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从云南迁徙而来,“阿妹戚托”也随彝族先民迁徙而落地三宝。
一、“阿妹戚托”简介
“阿妹戚托”是一种群众性乐舞,由酒令歌与舞蹈组成,其中有12组舞蹈语汇与8个音乐唱段组成,表演者手拉手轻盈踏地起舞,形成独特的“环臂而舞、踏地而歌”的歌舞表演形式。这种乐舞是何起源,在族群中有不同的传说。
(一)乐舞传说
据传,该乐舞是一位彝族姑娘跟天上仙人学成后回村教授给邻寨的姐妹们,姐妹们很快便学会乐舞,在彝人姑娘即将嫁人时,她的姐妹们认为这支舞蹈颇有纪念意义,而且舞姿大方、气氛热烈,便用这支舞蹈欢送她,以此祝福这位姑娘新婚之喜。在出嫁当天,姑娘们在堂屋中跳起阿妹戚托,歌舞升平、其乐融融。从此以后,这种习俗便代代相传。
据传,云南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名叫王阿扑,女主人名叫谢噶噶,她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人时结婚仪式并没有加入跳脚舞,婚礼时少了一些娱乐项目而不够热闹,为此,在小女儿出嫁时,男主人希望婚礼现场能热热闹闹,所以就召集了族中众人商量,开始创作适合在婚礼中使用的舞蹈,同时也希望舞蹈不仅仅是娱人娱己,而是有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借此族人就把生活中的各种趣事编入舞蹈,在小女儿出嫁时,舞蹈编成,便有了婚礼中跳跳脚舞的传统。
(二)使用场合
“阿妹戚托”主要使用于婚礼仪式中。在三宝彝族乡里,婚姻嫁娶仪式一直十分繁琐讲究,婚俗基本过程为:提亲→定婚→合八字→送日子→结婚→回门。
新娘在出嫁前夕会在家中举办隆重的仪式,在当地也叫做“盘姑娘酒”,“阿妹戚托”是在“送日子”这一婚俗环节中出现。送日子当天晚饭后,新娘的姐妹们聚于堂屋中,击起响器,跳“阿妹戚托”通宵达旦。酒宴中则围桌唱酒令歌,跳舞,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歌毕舞起,舞停歌始,歌词内容多为传述古训,男婚女嫁之渊源。
(三)舞蹈动作
“阿妹戚托”乐舞共12组动作,舞者环臂而舞、踏地为节,舞者人数逢双不逢单,12组动作名称为:插秧、翻脚板、钻脚尖、打脚板、男左女右、踢板壁、背和背、喂狗饭、踢鸡冠、鸭喝水、跨三步、耍膝盖。其基本舞蹈形态如下所示:
图1 “阿妹戚托”舞蹈动作①
“阿妹戚托”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为田间劳作和家禽管理两大部分。12组动作都是以腿部动作为主,灵活运用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变化,双手时而环臂,时而两两互牵,做前后、左右摆动。
(四)舞蹈音乐
“阿妹戚托”中的音乐在当地也称为“酒令歌”,过去歌时不舞,舞时不歌。而如今舞蹈逐渐走向大众,为了使艺术化的呈现更为连贯,曾经交叉使用的形式便合二为一,演变为舞时必歌的艺术形式。现今“阿妹戚托”中包含8个音乐片段{2},舞蹈中并非全程歌唱,而是在部分动作中歌唱,歌词为虚词、衬词较多,例如“罗啊罗”等。据了解,曾经的酒令歌哭嫁占很大部分,如,“细细剪刀叶又长,十一二岁就离娘;每天婆家三背猪草不离身,去的时候天不亮,
来的时候月亮出;公说幺妹背得少,婆说幺妹背得轻;妹我又不是男子汉,哪个背得了一百斤,这场苦情口难说”。如今因为舞蹈节奏与姿态的有限性,酒令歌并未全态呈现入舞,而是配合舞蹈动作,适当加入。
谱例1:
第一唱段用于乐舞之前的“约伴”喊唱,意在呼唤姐妹们一起加入乐舞,歡送姐妹出嫁。
谱例2:
第二唱段属于乐舞的准备,姑娘们拉手并肩左右脚交替蹬脚轻跳,歌词为虚词,无实际意义。
谱例3:
这一唱段用于动作“插秧”,歌词大意为“插秧喽,插秧喽,跳脚喽,跳脚喽”的一种呼唤,表现了彝人的劳动场面。
谱例4:
第四唱段用于动作“鸭喝水”,意在赶鸭子下水,歌词大意为“去游泳,去游泳,赶快去,赶快去”。
谱例5:
第五唱段用于动作“打脚板”,歌词大意为“闹热,闹热很喽,大家一起来跳舞喽”(闹热实意为热闹)。
谱例6:
第六唱段用于动作“钻脚尖”,唱词为虚词、衬词,无实际含义。
谱例7:
第七唱段用于动作“喂狗饭”,歌词大意为“喂狗了,吃饭了,莫抢,莫抢”。
谱例8:
第八唱段用于动作“耍克膝”,唱词重复乐舞开始的喊唱,形成了音乐的首尾呼应。
以上唱段跟随舞蹈而起,从节奏看,多为XX、XXX、XXX的规整节奏型,所以音乐节奏与之对应也极为规整,与踏声互相呼应,形成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音声与乐声,给人明快、热烈、充满活力之感。
从唱词中看,大量衬词衬腔的加入保证了曲调的完整性,起到承上启下、收尾押韵的作用,也保留了彝族语言一咏三叹的独特个性,除此之外也使得远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人未到而先闻其歌声。叠词的使用也是其中一大特色,几乎每句话都重复两遍或两遍以上,语汇使用通俗易通、前后安排朗朗上口,使用这种手法一是为了舞蹈节奏的需要,二也是为了抒发感情、强调气氛。
从音乐旋律上看,整体歌唱范围集中于较为自然的中音区,在平稳的级进中融入些许四、五度的跳进,营造出婚庆时的热烈氛围,符合舞蹈情绪的需要。
音乐整体与舞蹈相呼应,在使用中保留了彝族的语言特色,充分利用了衬词衬腔烘托气氛,旋律起伏与动作、场合相得益彰。
二、阿妹戚托之渊源
“阿妹戚托”是当地人给予乐舞的名字,而拿掉这个代号以后该乐舞的本质是归属于何处?属于彝族多样艺术中的何种遗存?要找到答案就必须从乐舞出
发,探究它与相似乐舞之间的渊源,借此找到“阿妹戚托”真正的归属。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实地考察后,笔者发现“阿妹戚托”与“踏歌”渊源颇深。
“踏歌”也称“打歌”,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甚广,它是一种群众性舞蹈。在几千年的变迁中,古老的“踏歌”不可能一成不变,在众多地区经过变迁也有了各种不同的叫法,比如“左脚舞”“跌脚舞”“对脚舞”等。笔者通过文献、现今考古成果与舞蹈遗存,从其“踏歌”使用场合、舞蹈形态、舞蹈动作三方面与之对比,追寻“阿妹戚托”与“踏歌”之渊源。
(一)使用场合的相似性
“阿妹戚托”主要使用于婚礼仪式和重大庆典中,而与之有关的“踏歌”又使用于何种场合呢?
在《蒙古秘史》中记载,“既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1}主要大意是忽图剌被推举为新可汗,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继位大典,群臣相约,环臂踏歌,庆贺这一新纪年。如今的“豁儿豁纳黑川”在斡难河附近,斡难河古称黑水,是一条主要位于蒙古和俄罗斯境内的河流,从地理位置上也可看出,“踏歌”在北方游牧民族中也曾盛行一时。《江西考古录》有记载,“每至中秋……名姝善讴者,握臂连踏而歌”。{2}古时的中秋佳节,街道坊巷热闹非凡,豪门权贵会召集善歌舞者踏歌为乐,以庆团圆。从古籍的记载中看出,“踏歌”在古代重大庆典仪式中颇受青睐,不论是北方草原还是中原腹地,都为之起舞。
“阿妹戚托”本就从云南迁徙至黔,必然在云南能找到相似的乐舞场景,无独有偶,在云南偏僻的彝寨镇雄、彝良和巧家等县,于民国时期还保存着“酒礼舞”,其舞使用于婚礼仪式,唱的是酒礼歌,跳的是跳脚舞,与“阿妹戚托”
唱酒令歌,跳跳脚舞的形式极为相似,“阿妹戚托”应是云南酒礼歌迁徙至黔,并在黔繁衍生息。在20世纪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后文简称《集成》)中有记载,“左脚舞在三月会上大规模的聚众欢舞,在其他节庆佳期,讨亲嫁娶,赶集相会、农闲工余等时,也均可起舞”;“跌脚舞的娱乐性强,适应性广,无论婚丧节庆,均可聚众而舞。舞蹈的程式有的从‘团场或‘约伴开始,有的从‘追脚起舞,然后自一脚跳到十二脚”。{1}不管是酒礼舞、左脚舞还是跌脚舞,都是“踏歌”发展后的形式之一,它们都有用于婚嫁仪式的详实记录。从上文可知,“阿妹戚托”用于婚嫁仪式中云南的“踏歌”遗存一脉相承。
(二)舞蹈形态的相似性
“阿妹戚托”特点为手手环臂,踏地而歌,有时围篝火环圈起跳,有时以环臂横排而舞,人数可多可少,但是必须为双数,而“踏歌”的队伍形态又如何呢?
从文献记录上看,西晋左思的《魏都赋》,在其中对“踏歌”描述为:“或锥髻而左言,或缕肤而缵发,或明发而躍歌”,在后人何晏阅读此赋时对其进行注解:“相引牵,连手而跳歌”。其后《资治通鉴》对“踏歌”发展后的跌脚舞中的“跌脚”也注解有:“蹋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也。”{2}《三载“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3}文献中对之都进行了基本形态的描述,主要形态为手牵着手、踏地为节、手足相应。
在如今少数民族聚居地发现了许多年代久远的岩画、壁画,这些图像多为描述古代人类的生活,这些一定程度上符号的记录填补了曾经社会文字尚未成熟的历史,也使得后人通过这些简画推测曾经的艺术生活。从出土岩画上看,在许多地方都有手手互牵、携手踏足类似的歌舞场面,其中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中手牵手而舞,舞者为4人。在云南巍山文昌宫基座上有一幅彝人踏歌风情壁画,后人称为“松下踏歌图”,它是一幅反映了彝族风情习俗的图像,其中34人环圈牵手而舞。在古籍中虽记载了踏歌之形态,但在人数的描述上几乎都是模糊十几人带过,而从史前的岩画到清代的壁画,都能直观的看到舞者为双不为单,与“阿妹戚托”逢双不逢单相同。
图3 松下踏歌图(临摹)⑤
从现今遗存上看,左脚舞在多人参与时一般围成一个圆圈或者多个圆圈起舞,人少时则横排或者弧形。跌脚舞以舞者围着篝火为圈起舞。对脚舞有时围圈而舞,有时站成纵排面对面对脚或者背对背对脚,队形人数不受限制,但是必须为双数。从出土物也可看出阴山岩画中为横排,松下踏歌图为环圈。由此可知踏歌的队形以横排和环圈为主。
在文献、出土物與遗存三者的互相印证下,“踏歌”主要的特点便是手手相牵、踏地为节,队伍上以环圈、横排、双数为显著标志。在“阿妹戚托”形态中,环臂、踏地与之几乎如出一辙,队伍以环圈、横排、双数为其特点,“阿妹戚托”与它们的表现形式高度重合。由此可知,藏于深山中的“阿妹戚托”实为古老踏歌之遗存,远古舞姿之再现。
(三)舞蹈动作的相似性
贵州彝族乐舞阿妹戚托之渊源与文化意蕴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