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待人童言处世童心治学
走在复旦新闻学院的校园内,“童爷爷”既是学子们对他的爱称,也是对他的尊称,虽已年过70,但他以一颗童真之心,与人相处,给人授课,把一门令人生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上成了“童趣横生”的国家级精品课,成为复旦学子最爱蹭的课之一;在国内外各类学术论坛上,总能听到他“童言无忌”的各种发言,为新闻改革鼓与呼,为媒介增权呐与喊,为学科建设奔与走,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生,到如今的学界权威,几十年来他的名字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始终紧密相联,不仅是作为一个见证者,更是作为一个亲历者与推动者;从经典的“马克思新闻思想”到前沿的传媒与舆情调查,从新闻传播的学科建制到中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系统比较,他用童心治学,从经典切入,却始终关注前沿,以一个学者的智慧,为新闻这门实践之学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在对新闻学理论进行正本清源的同时,以一个学者的良知为波澜曲折的新闻实践提供力量支撑。
他就是童兵,人如其名,虽朴素却难掩华采,用童真待人、童言处世、童心治学,诠释人生三味。
童真待人,亦师亦友多角色
如果要为童老师画一张素写,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身体前倾,大步走来,手里拎着一个鼓鼓囊囊、四四方方的大黑包。不用猜,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稿、资料或是作业。坐下来,从包里先拿出一张纸,上面一二三四五六七
……,整整齐齐已经写满了今天的各项活动事程。
有时候我想,童老师每天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精密仪器,在他的刻度表上,学校、科研、学生、会议就是四大指向。据说金属也有累的时候,作为学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童老师感到累的时候,能好好休息一下……
――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生马汇莹
我的博士论文在开题前和童老师一再讨论,初稿出来之后,童老师就连夜审看,并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见;最后当我的论文在院里获得了高分之后,本来可以申请学校的优秀博士论文,但是由于事先申请了涉密限制,就不能递交优秀论文的申请。这对于导师来说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但童老师坦然地说,你对访谈对象的承诺更重要,这是做人的品德,我相信我们都有这个境界。
在我的毕业典礼上,童老师和我们家人的合影笑得如此灿烂。我不禁想:缺席的父亲若在此时,大约也是这样开心的吧。师恩如父,原来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新闻学院2009级博士生蒋为民
这是摘自复旦大学2012年“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投票网站上的两段文字,朴素的描述中却有令人动容的真情。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几乎是童兵生活的主要内容:给本科生上课,给志德书院的90后新生们讲座,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科研,面向全校开公开课……在他满满的日程安排表上,上课是绝对的高频词,没有之一。
在给新闻学院本科生入学的第一课上,他在课堂上作调查: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各有多少?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有多少?……回到办公室,他忧心忡忡,整个新闻学院新生,真正来自农村的学生才9个,这种情况太不正常了,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生源比例也是极不平衡……作为一名教师,他对教育公平化忧虑日增。
作为志德书院的院长,给这些90后的孩子开讲座时,他从每一个家庭的基尼系数讲起,从民生多艰谈到年轻人当自立自强,“这些都是极其聪明的孩子,很多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复旦校园的,要做好每一件事、上好每一次课,不能让这些孩子失望。”这是他作为院长对
童真待人 童言处世 童心治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