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胎车雪地撒欢儿
我们并不能把胖胎车称为雪地自行车,尽管颜值蠢萌,但实际上它可是真正的全地形车款,沙地泥地一样轻松碾过。到了冬季,很多骑手将爱车纷纷转到室内的骑行台上或干脆入库封存,但在户外,没有比胖胎车更适合在雪地里上蹿下跳的了。
自行车车手安迪?威廉姆斯(Andy Williams)在提顿山脉(Teton Mountains)西侧滑雪地区为我的第一次雪地骑行提供了耐心指导。
高瘦的安迪骑着摩托车大小的胖胎车上山时显得轻松自如,即便我已经一边喘气一边大汗淋漓,还是落后他几乎10米远,心率飙得感觉要爆掉。就算装备再轻便,在雪地上骑车上山仍然是一件很耗体力的事情。2377米的海拔,冰天雪地打乱着我本就沉重的呼吸。威廉多次好心地停下来,等我跟上,帮助我恢复正常呼吸节奏。看到一个比我年轻许多的骑手喘着粗气挣扎着从我们身边骑过,我的自尊心才稍微好受了一些。不过骑车的最大乐趣从来都是下山时的自由快感―自如应对急转弯,还有上上下下的弹跳。为了提供足够的牵引力确保骑行时的愉悦体验,车胎的气不会打得太满―大概35~103千帕。想象一下坐在球椅上的感觉,那跟坐在胖胎车上的感觉十分类似。与之相对,骑公路自行车时,细窄的轮胎带来高压强(758千帕),车手在车上感受到的震动也会相应较为强烈。
安德森在指导中强调,骑行时要尽量沿着道路中线。他提醒说,道路两侧的雪更为松软,车很容易陷进去。随后,安德森亲自演示转弯转得太急或者走得太偏时会出现的危险状况。对于他而言,胖胎车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在冬天深入到树林中的方式。
凭借胖乎乎的外形,胖胎车总能成为目光的焦点。雪山脚下的户外用品店门外,用于展示的胖胎车总能吸引路人的注意。骑着它穿梭在身穿厚重滑雪服和雪靴的人群中,你就能立即变身当天赚得回头率最高的人生大赢家。毕竟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刻板印象:骑车是一种只能在温暖天气进行的运动。如今在北美,雪地骑行已经成为一项热门运动。而且有滑雪场为骑行爱好者在滑雪道旁修建自行车道。去年2月中旬,美国Powder Mountain滑雪场就举办了首届胖胎车全国锦标赛,而在今年1月底,在科罗拉多州的王冠峰举办了第一届胖胎车世锦赛。
确切地说,胖胎车是山地车众多车型里的一个分支,配备直径极宽的齿胎―,胖胎车则达到10~13厘米。超宽车胎与地面接触面的增大使得压强减小(我想应该在34~69千帕),骑手们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沙地、泥地或雪地等松软地面上骑行。
若不把淘金热时期的克朗代克自行车(Klondike bikes)或20世纪30年代的气球胎自行车算在内,胖胎车原型的出现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草根骑行爱好者们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在沙地和雪地上骑山地车!
1986年,法国工程师Jean Naud借助米其林为其定制的特殊轮胎,骑车穿越了撒哈拉沙漠。几乎同一时期,紧随著名的艾迪塔罗德阿拉斯加雪橇赛之后举办的艾迪塔自行车赛(Iditabike race)激发起大量骑行运动者的热情,爱好者们纷纷改装自己的装备,使其适应雪地骑行的要求。
与此同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丘骑行者开始自己生产配备有大直径车胎的雪地自行车,并在90年代一路骑行到了阿拉斯加。2005年,明尼苏达州的Surly Bikes公司生产的命名为帕格斯里(Pugsley)的旅行车正式
胖胎车 雪地撒欢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